课题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课时
1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掌握归纳、分析、比较等学习方法。
3、通过观察分析,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初步认识生物的进化历程。关注生物圈中这些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难点 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法 对比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教具 苔藓、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多媒体展示海带图片,提出问题:
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
待学生回答完后,指出学习植物要从哪些方面去学。边板书: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
一、苔藓植物
出示苔藓。
1、提出问题:
(1) 、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
(3)、苔藓植物的用途有哪些?
(4)、苔藓植物的生殖方式?
2、展示图片:
利用多媒体展示葫芦藓图片。讲述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指出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应保护环境,爱护植物。
3、分析:
出示分析题:
1、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这是为什么?
2、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这是为什么?
师总结。
二、蕨类植物
1、提出问题:
(1) 、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3)、蕨类植物的用途有哪些?
(4)、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
2、展示图片:
利用多媒体展示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蕨”“囊”二字。
指出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应保护环境,爱护植物。
三、比较:
出示幻灯片:把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比较。
问:通过此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进化历程。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当堂练:
1、出示当堂练。
2、做课本56页当堂练,
待学生做完后,对学生仍有疑问的题目详细解答。
五、作业:
口头描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回忆上节内容,回答问题。
生做准备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
复习上节内容,并由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分组用放大镜观察。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苔藓植物部分,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预习效果。
口头说出结构名称,在练习本上书写“蒴”字。
认识植物对人类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先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自读课本,独立思考,并回答,从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与人类关系等方面去了解蕨类植物。
口头说出结构名称,在练习本上
书写“蕨”“囊”二字。
认识植物对人类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在师的启发下初步认识生物的进化历程: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到高等。
独立完成当堂练习,并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选择题把错误选项改正。
及时完成。
激发学习兴趣。
初步认识苔藓植物。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进一步认识苔藓植物。
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蕨类植物。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进一步认识蕨类植物。
防止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别字。
让学生掌握运用比较法来记忆知识。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巩固、反馈,检查教学效果。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 水中
孢子植物 苔藓植物:有假根,有茎、叶 阴湿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 比较阴湿
小结:由三名学生分别说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反思:1、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由浅入深地讲解,利于学生理解。
2、讲解蕨类植物,让学生掌握运用比较法来记忆知识。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讲解本课内容的同时,渗透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4、不足之处是在指导学生预习方面做得不够,课本上讲解的知识较浅显,而学生关于本课想要了解的知识还有很多,应指导学生上网查询,这样利于教材的挖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