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学生可凭借教材上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文字,并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知识,对常见的几种软体动物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得出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另外,本教材设计的实验比较简单,可让学生亲手操作。
二、学生分析
很多学生都见过软体动物,如蜗牛、河蚌等,但都只是感性认识,很少有人亲自科学的观察过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本节课通过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视频比较感兴趣,通过对几种软体动物图片和视频的观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软体动物,如蜗牛、河蚌、田螺等,对这些动物的外形和结构比较了解,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应多花些时间在观察方法和总结归纳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亲自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和科学观察后得到的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刨根问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学习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利用动物资源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软体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河蚌、蜗牛和乌贼分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些共同的结构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强调这些共同结构的位置和作用。
2.难点:归纳河蚌、蜗牛和乌贼的共同特征,由此得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让学生理解它们都是软体动物是难点,因为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五、教具准备
活体河蚌、镊子、解剖盘、解剖刀、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展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软体动物图片,让学生进行识别并介绍每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待识别并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几种动物都是软体动物。提出问题:这几种动物生活环境不同,但为什么都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有什么特征?接下来通过河蚌的观察实验来学习一下软体动物。 识别图片上的动物,积极思考问题 图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行思考。
一、河蚌的结构特征 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让学生观察解剖盘里的河蚌,提出问题:河蚌的体外结构是什么?学生回答。
2教师指导学生用解剖刀打开河蚌外壳,学生观察内部结构。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张开的贝壳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在河蚌身体的前段是否有一块肌肉质的、形似斧状的结构?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依次对每一组进行问题解答和观察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对河蚌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接着展示珍珠的图片,并进行提问:珍珠在河蚌中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顺序的、有目的的、由外到内进行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1河蚌体外是贝壳,而且有两个。
2贝壳内表面有一层膜。
3膜里包裹的身体柔软。
4河蚌身体前段有一块肌肉质的、斧状的结构。
5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和观察动手能力。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展示蜗牛的视频和图片,教师提问:
1大家一般在哪看到过蜗牛?
2蜗牛以什么为食?是怎样运动的?
3蜗牛外形有什么特点?
展示乌贼的视频和图片,教师提问:乌贼和河蚌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观察蜗牛和乌贼的图片和视频,回答问题。
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并总结这三种动物的共同点。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比较。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的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正因为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他们才属于软体动物。
学生认真总结。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聆听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体有益,如可以食用、可观赏,人类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应该加强控制。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畅所欲言。 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当堂练 指导 做课后题和同步训练 巩固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软体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 两片 一片 一片
有无外套膜 有 有 有
身体是否柔软 柔软 柔软 柔软
足的类型 斧足 腹足 腕足
生活环境 淡水 陆地 海洋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外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三、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有的传播及保存疾病、危害农业种植业、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