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单式折线统计图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单式折线统计图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27 13:5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北翟营小学 张晨曦
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3.主动参与观察、交流活动,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最近气温变化比较大,大家都看到了,上周末还下了冰雹,这周一开学气温就升至35度了,张老师也做了一次有心人,记录了三月份整整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并将它绘制成了统计表,有什么办法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生: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二、复习旧知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构成?
生:横轴、纵轴、标题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那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平均气温。
师:真棒!纵轴上的一个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生:纵轴上的一个小格表示一摄氏度
师:你太帅善于观察了。孩子们你还能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什么呢?
生:我能看出来星期二的平均气温是最高的,星期四的平均气温是最低的。
师:火眼金睛呀!那你是如何这么快就能看出来的呢?解释一下吧!
生:因为我看到星期二的条形是最长的,星期四的条形是最短的
师:原来她是根据条形的高低来判断平均气温的高低的,条形越高,那一天的平均气温就越高,条形越低,那一天的平均气温就越低,我们可以通过条形的高低来判断数量的多与少。孩子们,拿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来边说边指一指每一天的平均气温,星期一的平均气温是……,如果我把每一个条形都浓缩为一个小圆点,再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岂不是很直观地就能看出来这一周气温的变化情况了吗?这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三、探究新知
1.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师:你们来看一看这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师:好,孩子们,都看出些什么?来说说看!
生:这个统计图上有标题、横轴和纵轴
师:哦,那这个组成部分和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真是个用心的孩子!
2.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点”的意义
生:我发现周六和周日的平均气温是一样的,都是18摄氏度
师:恩,没错,而且还有周几的平均气温也是18摄氏度呢?
生:周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因为它们都在同一条线上
师:那你们又是如何看出来是18摄氏度的呢?
生:数格
师:原来你是先读懂了这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几摄氏度,然后发现这个点对应的纵轴上的数据就是这一天的平均气温,那么其它几天的平均温度,你能不能知道呢?
生齐答:能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师: 孩子们,看来大家都能看统计图准确说出每一天的平均气温了,那么条形统计图是看直条的高低来判断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看什么呢?
生:是看小圆点对应纵轴上的数据
师:没错!(板书:点——数量多少)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3.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线”的意义
生:我发现了星期*到星期*的平均气温是上升,星期*到星期*的平均气温是下降
师:恩,这位同学看到了线的变化,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观察,这里面还有没有气温上升的情况呢?
生:星期四到星期五
生:星期五到星期六的平均气温也是上升的
师:那他们上升的情况是否一样呢
生齐答: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有的幅度大,有的幅度小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哪些幅度大,哪些幅度小的?
生1:可以从格子上看出来
生2:因为星期*到星期*的线最长,
生3:不仅是线最长,我还发现那段线倾斜的角度最大,所以增加最快。
师:哎!这回说得更专业了。你说倾斜度,什么是倾斜度,能比划比划吗?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眼睛很厉害!倾斜的角度越大,说明气温变化越大。倾斜度大,可不可以用一个字代替?
生1:我想用“距离”这个词来代替。
生2:用“度”来代替。
生3:我认为用“斜”。
师:想得都很有创意,我提供一个字:陡,可以用这个字吗?
师:谁能到前面比划比划,什么样才能被称作陡。
师:比划得真形象!那在这种统计图中,如果线越陡就说明什么?
生:线越陡说明气温变化越大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
师:那平均气温除了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
生:下降
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
生:……
师:不管是变化大还是小,总之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板书:线——数量变化)。
4.整体来描述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含义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不简单,能从观察比较中,找到统计图隐藏的小秘密,真棒!刚刚我们描述的都是相邻两天的气温变化情况,一起继续观察这个统计图,谁来描述一下这一周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生:开始几天上升,之后下降,再上升
师:其实整体来说这一周的气温变化趋势仍然还是上升的。我们不妨眯着眼睛来看这条线,把眼睛眯小一点,再小一点,感受到整体变化情况了吗?瞧,虽有下降和水平的,但整体上却是上升的。
三、随堂巩固
师:前几天我从咱们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咱们班某一名学生从一年级到现在的体重变化情况,并将它绘制成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生:……
师:虽然有的时期这位同学的体重是缓慢上升,有的时期是大幅上升,但是总体来讲,这位同学的体重是处于上升趋势的。
师:同时呀,老师也了解到了咱们班某位同学上学期几次单元测试的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我只截取了一部分,它既没有横轴上的时间,也没有纵轴上的数据,你们能否从中了解到些信息呢?可以同桌先交流交流
生:成绩不稳定
生:有起伏,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成绩提高了
师:那么我们刚才了解到的都是一些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其实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你们来回忆一下,做一个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是用来统计数据的,并且构成一样。
生:不同点是它们统计的方式不同
生:折线统计图更适合统计一些变化情况
师总结:没错,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总之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其实生活中很多运用统计图的实例,比如我们在统计什么情况的时候需要用到什么统计图,小组合作讨论,一会儿咱们汇报交流。
四、联系实际
生……
生……
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时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2.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