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人物介绍
周恩来(1898-1976)
,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介绍
徐惟诚
(1930年5月---
),笔名余心言。安徽芜湖人。徐惟诚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又是杂文作家。有《余心言杂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给小红的信》、《人生方程解》、《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社会主义》、《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少年修养百题》、《生死存亡》、《处世百题》等60
余种著作。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自读课文
字词学习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顾
训
斥
肃
凡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fán
gù
xùn
chì
生字组词
肃:严肃
肃穆
肃静
肃立
肃贪
晰:清晰
明晰
振:振作
振奋
振兴
振动
振笔直书
胸:胸膛
胸脯
心胸
胸怀
胸有成竹
怀:怀疑
胸怀
怀抱
怀念
怀才不遇
赞:赞叹
赞扬
赞助
赞成
赞不绝口
生字组词
效:效法
效仿
功效
效果
效力
凡:非凡
平凡
凡事
凡例
不同凡响
顾:回顾
环顾
照顾
光顾
左顾右盼
训:训斥
教训
遗训
培训
训练
斥:痛斥
斥责
排斥
斥资
充斥
重点词语
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屈辱
果真
非凡
哭诉
指望
撑腰
肇事
训斥
劝慰
分量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若有所思
多音字
干
gān
gàn
干着急
干活
解
jiè
押解
jiě
解释
xiè
浑身解数
多音字
处
chù
chǔ
四处
处理
分
fèn
过分
fēn
分寸
词语释义
清楚。
【清晰】
【坚定】
(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抱负】
远大的志向。
【崛起】
①(山峰等)突起。②兴起。本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训诫和斥责。
【训斥】
【劝慰】
劝解安慰。
词语释义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修身】
【严肃】
(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
【门楣】
指门第。
【光耀】
使显耀;光大。
【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沉思不语的样子。
【拯救】
救。
【屈辱】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反义词
严肃——
安静——
清晰——
坚定——
崛起——
热闹——
惩处——
训斥——
沉重——
屈辱—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活泼
喧闹
覆灭
犹豫
模糊
冷清
表扬
褒奖
轻松
恍然大悟
荣耀
目不转睛
近义词
严肃——
安静——
坚定——
抱负——
赞叹——
惩处——
训斥——
劝慰——
光耀门楣——
严厉
宁静
称赞
志向
坚决
惩罚
安慰
斥责
光宗耀祖
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课文内容,并对生字进行识记辨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为下一节课深入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
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
)
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
5.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
)
6.劝说安慰。
(
)
7.指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
)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模范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胸怀
若有所思
热闹非凡
劝慰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1、字词识记
2、朗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总共分成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总共分成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新知讲解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文章总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知讲解
第二部分(11-14)
第一部分(1-10)
写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写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感到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
写周恩来在租界体会到“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1.自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2.画出“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周恩
来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
3.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新知讲解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的回答是
……
同学们的回答是
新知讲解
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周恩来:
同学们:
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为了自己
为了国家
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而读书
对
比
新知讲解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你能清晰而坚定地读出这句话吗?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新知讲解
同学们,你知道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吗?
1.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
2.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了解周恩来
为什么事而疑惑不解。
新知讲解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伯父对周恩来的叮嘱,为后文周恩来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情节埋下伏笔。
新知讲解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中华不振:意为当时的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新知讲解
课文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大不相同”是说差别很大,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热闹非凡”衬托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
新知讲解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眼前的情景让周恩来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训斥受害者,周恩来这才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新知讲解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少年周恩来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周恩来迫切想要拯救祖国和人民于苦难的心情,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
课后习题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分量,决心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之中拯救出来。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讲“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他偷偷进入租界目睹了中国人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课后习题
课文中出现了“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中华不振”的含义。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他们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却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而不敢言。祖国和人民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课后习题
理解下面的诗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①济世穷②。
面壁③十年图破壁④,
难酬蹈海亦英雄⑤。
———周恩来
【注释】①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一说是各种科学。②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③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④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以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⑤难酬蹈海亦英雄: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课后习题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中华不振”与诗中的哪个词语同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哪一句诗相合?
“中华不振”与诗中的“世穷”同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邃密群科济世穷”相合。
课后习题
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诗,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当时的现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主权屡遭列强践踏。为了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这句诗写出了他留学日本的原因,表现了他济世救国的伟大理想。
课后习题
主题归纳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讲“中华不振”而疑惑,他偷偷进入租界目睹了中国人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租界查看
热闹非凡
妇女含冤,遭训斥
深刻体会中华不振
立下宏志
同学读书;升官发财——
恩来读书;振兴中华——
读书目标——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满足自己
心系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