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2节内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新课标中的十个一级主题之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本课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之后,从人体的支持和运动的学习,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本课内容安排主要突出动物行为与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编排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安排了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活动,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编写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所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未学习过动物的行为相关知识,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动物的行为,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一年多的生物课程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生物学知识,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总结,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环境分析
充分利用交互白板,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各种动物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3.区别各种动物行为,明确动物行为对动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设计探究实验和编写小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动物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教学难点: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观察一些动物行为,拍照片、DV,收集有关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间欣赏 呈现音乐、图片 准备进入生物课堂 创设学习情景,建立良好的学习情绪
展
示
成
果
走
入
动
物
行
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导入新课。
1.评一评:最佳讲解员,请同学们分组展示课前布置的观察动物行为成果,并组织小组间互评。
2.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及“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 1.白板展示自拍的各种动物行为的照片、DV,提供收集、整理的各种网络网址、视频、电视节目等资料,畅谈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和体会,完成活动一。
2.学生讨论并互评,归纳“什么是动物行为”。
3.初步认识动物行为对生存繁衍的意义。 创设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互动。
1.自拍的照片、录像、资料在白板展示,学生更能感受动物行为之美,体验成功之乐,进一步激发探究生物奥秘之趣的愿望。
2.创设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深
层
探
讨
剖
析
动
物
行
为
1.播放录像展示各种行为。
2.引导学生阅读p71信息库内容。
3.组织讨论:
⑴讨论各种行为的特点及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⑵在这些行为中,你觉得哪种行为对动物最重要?
1.观看录像。
2.阅读p71信息库内容。
3.小组讨论后,完成活动二,组间进行评价,共同完成动物行为的知识体系。
4. 归纳各种动物行为的作用与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2.利用白板完成对动物行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批注、探照灯、计时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物行为的理解:不同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活起了不同作用,动物的行为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走
进
科
学
探
究
蚂
蚁
觅
食 1.连接网络,播放蚂蚁关于社群生活的资料。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忆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法。
3.播放观察蚂蚁觅食行为的示范实验视频,完善方案。
4.安排学生课后实践,迈向成功。
5.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观察成果。 1.观看视频
2. 讨论并列出蚂蚁的相关行为类型,尝试举例描述。
3.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蚂蚁的资料,了解与分析蚂蚁的生活习性,并提出各自的问题。
4.小组讨论初步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5.对照视频,改进方案。完成活动三 1.直接链接网络,拓宽学生视野,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同种动物具有多种行为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3.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4.学生从“做中学”亲身验证学生的假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归
纳
建
构
感
悟
动
物
行
为 1. 播放视频。
2.回归导入,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3.引导学生以如果我是???为题。描写动物生活的小片段,要求融入一种或多种动物的行为,这些行为又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 1.欣赏视频,深刻体会各种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繁衍后代的意义。
2.尝试换角色思考和交流。 1.问题贯穿前后,促使学生组织形成对“动物行为”的主动认知。
2.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流程图
图注:
运用媒体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评判
七、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物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互动整合的优势。
优势一:创设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互动
整合点诊断:如何给学生表达、探究学习成果机会,促进师生互动?
整合策略:学生在白板上展示和交流自拍的照片、DV,进行“生生”和“生师”之间的交流,星级评价。凸显生为主体,师为主导。
优势二: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整合点诊断: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整合策略:根据媒体选择的经济性原则,直接链接网络,收集蚂蚁资料,开拓学生视野。调用资料库内容,现场采用学生展示的图片、视频,加工和运用课堂即时生成的鲜活教育资源。
优势三:活用白板功能,实现教学目标
整合点诊断: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接受信息,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整合策略:探照灯聚光、及时批注,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连接网络,运用拖拉功能,闹钟计时,游戏配对,进行检测。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又激发学习热情。
优势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整合点诊断:如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整合策略:根据差异性原则,课前学生分组活动,互助合作观察并收集各种动物行为的资料。课上小组讨论、白板展示、组间互评,共同建构动物行为知识体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本节课教师监控与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各种功能,人机交互、网络交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探究、合作中学习,课堂更加鲜活。白板技术的交互整合使生物学习过程变得更具有即时性、生成性、发展性,有效的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