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19.2植物的生长发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19.2植物的生长发育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1-27 17:1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物的生长发育》
Ⅰ设计思想:
如何让学生喜爱生物学,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这是所有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更多的教学形式会激发学生的更多热情,能给生物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
生物学研究的是活物,所以生物教学也必须体现一个“活”字。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之一是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就要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的魅力。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与动物、人的生殖和发育,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生物圈的生命延续的主要特征,具有更显著差异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做好课堂的延伸。在第一课时中,教师主要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种皮、胚、胚乳等概念,理解其功能,重视胚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类型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每一位学生在与植物种子零距离的接触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它同时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他们的亲身历程促使他们不再漠视身边生命的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观察实物的活动。在学习了植物的生殖之后,学生对植物体的种子的形成过程已经有所认知,也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植物的种子的形成有了认识基础,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学、观察实物、小组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信息库中的相关资料,探究植物种子的结构,推测各结构的功能,并加以区分,归纳和总结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基本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时间,避免前松后紧的情况出现,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动手,因此实验很容易提起他们的兴趣,在实验中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这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Ⅱ教学前端分析: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的第一课时。本章节的内容安排上有一种逻辑顺序,先学习种子是如何形成的,再是探究种子的结构,最后是种子如何生长发育成新植株。这种安排条理清晰,易于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注重对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外化,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本节课主要从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开始,帮助学生认识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温室里的花朵,都必须由微小的种子经过缓慢的生长和发育而来。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一实验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先从常见的蚕豆和玉米入手,在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以后,再去探究其他种子。总之,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实物进行探究,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学情分析:
学生在《植物的生殖》一节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知道受精后的胚珠会进一步发育成种子,受精极核会发育成胚乳,受精卵会发育成胚,知道绝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并对植物的种子的结构等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种子的萌发过程等知识就知道得很少了。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学生已知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结论的得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
(2)概述种子的形态和基本结构,以及胚的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种子的解剖、观察,提高观察力。
(2)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化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端正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建立种皮、胚、胚乳等概念。
难点: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建立种皮、胚、胚乳等概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Ⅲ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蚕豆、玉米种子若干;培养皿若干;解剖刀若干;镊子若干;放大镜若干。
2、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种子。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不能仅靠教师照本宣科。对于生物学而言,最好的教学就让学生和活物多接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植物种子的过程中,其实就以及在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也是生物课堂的延伸。让学生与这节课的“主角”——种子进行亲密接触,为课堂上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课中学习
一、导入:
师:小明是一位初二的学生,他最喜爱的食物就是各种美味的面包。他想知道,面包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生:介绍面包的制作原料——小麦粉。
师:那么,你知道小麦粉是由小麦的什么器官制作而成的吗?
生:小麦的种子。
师:小麦粉具体又是由种子的什么结构制作而成的呢?小麦种子又为什么能够长成新的小麦植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植物的种子。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就抛出一个实际问题,这会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解决的价值,是有意义的,学生会想要去解决。通过教师连续的设问,激发学生的疑问。虽然经常吃面包,但是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制作面包的原料——种子,小麦粉是来自于小麦种子的什么结构呢?小麦种子又为什么能够长成新的小麦植株?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又巧妙地引入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新授:
师展示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种子。学生观察各种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得出观察结论,即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千差万别。
师:那么,种子的结构是否也是千差万别呢?哪种种子与小麦种子更相似?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亲手采集了各种种子,有了尝试、体验就一定会有说的欲望,但教师需要及时引导,适时干预,将学生熟悉的内容与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串联,说明种子在形态上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促使生物课堂实效的提升。】
1、观察蚕豆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师:先让我们从比较大的蚕豆种子入手,进行观察。但是,要想获得好的观察效果,就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我们应该如何观察?
生说出观察的方法。即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
师强调实验的安全要求,并提示实验的注意点:
(1)剥去种子外皮时,不要弄掉上面的小突起。
(2)找到胚根、胚轴、胚芽、子叶的正确位置。
(3)将碘液滴加在种子上,并观察现象。
(4)同桌两人合作,边实验,边完成任务单的相关内容。
师PPT展示实验的大致步骤。
(1)看一看
(2)剥一剥
(3)分一分
(4)说一说
(5)滴一滴
生同桌两人一小组,观察并解剖蚕豆种子,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任务单的相关内容,并准备汇报展示。师巡视,指导学生,并收集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实验完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结合任务单上的问题,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过程。(师适时追问)
生:先看一下蚕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肾形,绿色)。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皮。
师:这层皮叫做?
生:种皮。
师:种皮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
生:珠被。
(预设:有学生由于概念混淆,会认为子房壁发育成种皮,需要及时纠正。)
师:那么,蚕豆有果皮吗?蚕豆的果皮在哪里?
生猜测。
师适时展示蚕豆豆荚,组织学生观察豆荚,注意种子的着生状况。
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可以看到有种脐。
师:为什么会形成种脐?
生:种脐是种子从果实里脱落时留下的瘢痕。
师: 种脐有什么作用?
生猜测。
(预设: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肚脐。教师可以以此进行点拨。)
生:在种脐的最前端有一个小孔,叫做种孔。
师:用力捏一捏种子,注意观察种孔处出现什么现象?想一想,种孔有什么作用。
生猜测。
(预设:生尝试,并发现有水冒出。容易联想到种孔是种子吸收水分的部位。)
生:剥下种皮。
师:用手扯一扯种皮,感觉如何?想一想种皮的作用是?
生:种皮很坚韧,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生:剥开种皮,展示子叶、胚轴、胚根、胚芽。
师: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呢?子叶有几片?子叶中储存的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
生介绍。
师:仔细挑起胚轴,会发现它与哪一结构相连接。这一现象,说明它在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胚轴与子叶相连接。
(预设:胚轴的作用比较难以推测,教师可以从它的连接关系引导学生说出。)
师: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为?
生:胚。
师:它有什么作用?
生: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师:蚕豆种子有胚乳吗?为什么?
师补充相关知识。蚕豆的胚乳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被子叶吸收了,所以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没有胚乳。
2、观察玉米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师:再让我们来观察玉米的种子,依然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观察。
师强调实验的安全要求,并提示实验的注意点:
(1)剥一剥玉米种子的外皮,看看有几层?
(2)按图用刀片沿着中线把玉米种子纵切开来。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加碘液。注意解剖刀使用安全。
(3)找到胚乳、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的正确位置。
(4)边实验,边完成任务单的相关内容。
生同桌两人一小组,观察并解剖玉米种子,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任务单的相关内容,并准备汇报展示。师巡视,指导学生,并收集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实验完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结合任务单上的问题,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过程。(师适时追问)
生:描述玉米种子的形状、颜色。展示剥出的两层玉米外皮。
师:这两层外皮分别叫什么名称?
(预设:学生会说出种皮,至于外面一层是果皮则比较难,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可以适时补充,每一个玉米粒实际上是一个果实,但是由于它的果皮和种皮连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称它为种子。)
生:展示并介绍胚乳、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师:玉米种子中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什么?子叶吗?子叶有几片?
生介绍。
(预设:学生能够观察到纵切面上有一部分遇碘液变成了很深的蓝紫色,证明其中有大量淀粉,这是胚乳。如果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子叶位于胚乳与胚芽、胚轴、胚根之间,遇碘液也呈现淡淡的蓝紫色,证明其中也有少量的淀粉。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子叶不贮藏养料,但它能将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师: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为?
生:胚。
师:它有什么作用?
生: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设计意图:身为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即交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滴水,不如让学生主动的去挖掘这一桶水。学生在与植物种子零距离的接触学习过程,对实物进行仔细观察、研究,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同时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
在观察活动中,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本节任务单上,比较详细地安排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步骤,提示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索,提醒学生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探究以后进行交流、展示,互相取长补短,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每个学生展开,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顺利实现课堂的生成,这种变学生的“学”为“教”的方法,确实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教师对教学相长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3、比较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
师:引导学生对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进行比较,总结两类种子的异同。
生思考,利用表格进行总结,展示交流。
种子 相同点 不同点
蚕豆

玉米

【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总是习惯于由教师来进行知识点的总结,这种做法虽然目的性、实效性很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限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如何让学生能透过生物纷繁富饶的表象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这不是仅凭教师三言两语的概括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为了让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汇总,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它们的异同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总结,达成知识的积淀。】
4、观察形形色色的种子
学生继续探究自己所收集的种子,分析它们属于单子叶还是双子叶植物。
师:制作面包的原料——小麦粉,究竟来自于小麦种子的什么结构?
生思考回答。
师适当补充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生物教学更是如此。在这一环节,学生探究更多的种子,从而对种子的结构有更深刻的认知,更是前后呼应,解决了小麦粉究竟来自于小麦种子的什么结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这节课的设计源于生活,又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5、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师:至此,你认为植物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
生:胚。
(预设: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单子叶还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有胚,以此推测胚是植物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但至于为什么,学生可能并不太清楚。)
师展示蚕豆种子的萌发过程示意图。
生观察,思考: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回答。
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拿到的是被虫蛀的蚕豆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还能萌发吗?
生讨论交流。
(预设:这个问题比较难,被虫蛀的部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要分情况讨论。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或者单子叶植物的胚乳是储存营养的,所以被咬掉一部分也只是损失部分营养物质,一般在适宜条件下仍可萌发。)
【设计意图:种子的胚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雏形,观察和了解胚的各部分的生长趋势,是对植物初始阶段的生长发育的了解。种子的胚是种子最重要的结构,但这并不该由教师照本宣科地告知学生,而是应当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展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推测种子的每个结构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验的部分种子有被虫蛀的情况,这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应当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胚的各部分结构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9.2 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课时)
形态
种子
胚根

结构 胚轴
胚芽
1 单子叶
子叶
2 双子叶
胚乳 (仅单子叶)
Ⅳ教学再认识:
1、设置真实情景,探究与实践相结合促提升
基于深度学习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关注探究转变为关注探究与实践,既关注探究又关注实践。探究主要是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解释;看到一种现象,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探究一番,探究后获得的是知识,是对自然界的解释,是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观点,这是科学层面的东西。所以,科学教育在重视探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
因此,从课前准备开始一直到课后延伸的环节中,教师总是立足于实践,引导学生亲手搜集研究对象,亲身体验。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材料,结合教师提供的用具,借助各种手段对实物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探究,并分工合作。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是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多样评价手段促育人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手段多样化,即有师生评价,更重要的是生生评价。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都有交流,展示。学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中,进行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情感的交融,知识的积淀逐渐形成生生互相的评价。教师要实现从关注评价的促学功能,到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的转变。原来我们各种评价的目的都是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显得比较局限,视野还不够开阔、境界还不够高。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应该更加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通过评价去育人,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他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要关注他在情感方面、观念方面、思维方面的表现。
3、敢于尝试促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方迪在《精神分析学》一书中指出:“尝试,是人的一种本能。”敢于让学生去尝试,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与身体都极其活跃的年龄,有更多的想法与表达与众不同,渴望突出个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合理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
学生有了尝试、体验就一定会有说的欲望,但初中生所处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争强好胜但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挨了批评或遭受打击时,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情绪。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即便学生表达的不完整甚至不科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激励学生带着各自的兴趣、需求、观点直接通过自述或他评的方式不断构建知识框架。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真正民主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成为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教师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大胆改革,不仅可以完成课标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们不仅尝到了探究的乐趣,成就感倍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