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之《出塞》 课件+教案(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之《出塞》 课件+教案(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7 14:35:5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21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出塞
塞:边关。
出塞:到长城以外打仗。
理解诗题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走近作者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初读古诗


长   领
我会认


sài
 qín
zhēng  jiàng


我会写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准节奏
探究诗意
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关:关隘,指边境上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军事工事。
长征:长途征战。
还:返回。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人未还
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战死沙场?
但使:只要。
龙城:卢龙城。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称他为“飞将军”。
叫: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北部。
如果龙城的英勇善战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领悟诗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的妻子,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
征人在万里之外驰骋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治通鉴—唐》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小资料
边塞征战生活
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出塞》教学设计
课前互动: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知诗人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出示课件)
王昌龄的《出塞》到底写了什么?(板书课题)“塞”是什么意思?塞就是边关,古代的时候我们以长城为界线,长城以内的叫塞内,长城以外的叫塞外。
出塞就是到长城以内去,还是到长城以外去.没错,到长城以外去,是去旅行?对,去打仗。作者王昌龄确实带兵去过塞外,打过仗。这首诗就是写他看到的边塞生活的情景。
(出示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初读古诗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
指导读准“塞、秦、征、还”的读音,区别“塞、秦”的字形。“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应有节奏,借助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学习古诗,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三、三读古诗,
领悟诗情
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典型的景物。
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有一首边塞诗这样写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一直望着家乡的方向。他们望到了什么?
他们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此情此景,他们的心情怎样?带着失望、悲伤的心情读第一句。
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在万里之外驰骋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的妻子,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万里长征人未还。(板书:人未还)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带着思念的悲伤朗读。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悠悠千年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他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同情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到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诗人满含悲愤,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为什么要单单写西汉飞将李广呢?《塞下曲》中这样写李广,能骑善射,力大无比。(板书:飞将在)读出李广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他忧国忧民,渴望战争早日停止,渴望家人团圆。这首诗既写出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板书:忧国忧民)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战争从未在世界上停止。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团圆的渴望从未停止。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起背。
板书设计:
出塞
人未还
忧国忧民
飞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