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钟 
学习目标: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慢慢的变化。“日晷”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3.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探究活动一:用太阳来计时 
自学课本52页,交流以下问题。 
 1、古代人类是利用什么来计时的? 
 2、最早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3、一天是怎样确定的? 
 4、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 
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汇报时,组长要分好工。 
我国古人划分一天 
 中国古时把一天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约两小时。 
分别是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探究活动二: 
用光影来计时 
 在太阳下,将一根细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就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讨论:制作太阳钟 
1. 材 料 
2. 过程方法 
3. 注意事项 
制作简易太阳钟 
1、在圆纸板的中间,固定一根小木棒。 
2、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 
3、用红笔在纸板上标出木棒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时的影子。 
如何利用日晷来计时? 
太阳钟的原理:利用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有规律的变化来计时。 
计时方法:利用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来计时的。 
赤道式日晷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赤道日晷 
  因晷面和赤道相平而得名,晷针分别指向南极和北极,最典型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 
  因为晷面和大地平面相平行而得名,它是仿照我国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平日晷制作的。 
水平式日晷 
                  
                  清中期,长4.8cm, 
              宽3.8cm,高2.2cm。清宫旧 
              藏。 该日晷造型为孔雀尾 
              状,形体较小。盒内分上下两 
              层,其上层为晷盘,上刻时刻 
              线及“午”、“未”等中国时辰的 
              名称。中心设小指南针。盒盖 
              上设直表,表上刻纬度线。若直表上的小孔与其对面的孔之间系一丝线,即是晷针。盒内下层为一面镜子。 该日晷盒面高低错落的纹饰无法保证晷体呈水平状,直表上刻画的纬度线也只是象征性的,没有刻度标志,不具备调节纬度的功能,因此,该日晷根本无法测时,它仅是一件供观赏、佩带的日晷式珍玩。 
嵌珐琅孔雀尾形 
地平式日晷仪 
仰釜日晷--朝鲜时代使用的太阳钟 
清十八世纪 嵌珐琅地平式日晷仪 
上海世纪大道日晷 
火星上的日晷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仪器,在殷周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平放的是“圭”,直立的是“表”。正午时,表影投射在圭中间,一年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测量日影长短就可以定出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周期,就可以定出一年的天数(365 ?天)。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圭表 
为什么这个日晷上只有部分刻度呢? 
课堂检测 
 一、填一填。 
 1、古代人们,用天上的( )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形成最早的时间单位( )。 
 2、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 )小时,其中夜晚( )小时,白昼( )小时。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 )个时辰,一个时辰是( )小时。 
 3、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 )和( )也会慢慢变化。(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二、判断题 
太阳东升西落的位置移动造成了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只有在阳光下物体才有影子。 ( )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 ) 
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响影子的变化。 ( ) 
三、讨论与思考 
 
 “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 
 哪些问题? 
 沙 漏 
水 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