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月圆月缺
——形状补间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原理。
(2)熟练掌握创建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
(3)理解帧频的含义,能够进行动画基本环境设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演示法等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展示、评价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才能和创意,欣赏和评价作品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FLASH动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敢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能够进行动画基本环境设置。
难点:理解形状补间动画原理,利用形状补间动画进行动画创作。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创设、小组合作,小组比赛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及相关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通过展示评比学生作品、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表现以及赏析作品的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FLASH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利用绘图工具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学生在尝试利用逐帧动画制作“月圆月缺”效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及改进建议,让学生对动画画面的跳跃性“突变”效果产生异议,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2.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相对简单,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创作,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步骤。
3.对比逐帧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作品,感受表现手法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二者效果的异同,通过对比二者的制作过程,感悟形状补间动画的“高效”。
4.形状补间动画只能作用在打散的图形上,这是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关键。如何将导入的图片、文字进行打散,本课教材并未提及,教师可将此部分内容作为拓展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余学习。
5.讲解帧“属性”面板设置时,教师可预先展示红色圆形变绿色矩形的“加速”效果,加深理解帧属性对动画的作用。进而迁移到文档属性,合适设置舞台大小、帧频设置等参数会为动画锦上添花。
6. 鼓励学生根据主题,自主创作,强调小组学生的协作,注意观察、比较、讨论,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老师加强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在此学生会不断反复操作,设计自己满意的作品,通过尝试创新,体会创作的成功与失败,如此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使能力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新课
逐帧动画
任务一:制作月圆月缺逐帧动画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形状补间动画
任务二:制作月圆月缺形状补间动画
(教师直观讲解后,学生自主完成。)
任务三:制作一个红色的园变为绿色矩形的动画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任务四:为任务三的动画添加运动速度,使渐变速度逐渐加快。
(教师讲解后,学生尝试完成)
任务五:实现一个类似“连续变形.fla”的形状补间动画。
(学生会使用钢笔工具画出五角星就可以)
动画环境的基本设置
(1)、文档
(2)、帧频
(3)、场景
二、课堂总结
1.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2.帧频的含义,设置帧频
3.经线动画基本环境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