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页式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八年级 主题二 任务一 运用公式计算
学科 信息技术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课时
设计者 所属学校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教育技术标准: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第三学段(7~9年级) A级
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由数学计算中的公式入手,进而介绍Excel中常用的运算符,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构造方法和公式的复制,通过“做中学”检验运用公式的能力并掌握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处理。最后以“技术提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看清数据表中隐藏的公式的真面目。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2.1-1理解公式的含义及公式的构成。
2.1-2掌握公式复制的意义和公式复制的方法。
2.1-3能根据问题设计计算公式。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初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归纳总结能力不强,虽在数学课中接触过公式,但Excel中的公式在书写上和数学中有所区别。特别是公式中的引用单元格地址,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对利用Excel计算数据的知识一概不知,不过根据调查,基本上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小学时也都学习过本课程,虽然操作不规范,但学习积极性很高,上学期学生学习过Word,对软件窗口基本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层次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2.1-1 理解 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公式、运算数和运算符?在刚才的公式中BMI=体重( kg )÷身高( m )2,哪些是运算数?哪些是运算符?
2.1-2 掌握 表1中一共有15个同学的数据,一个一个的输入公式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能不能用前面学过的填充柄工具呢?请同学上来演示。
2.1-3 应用 任务一:打开“表1.xls”,用公式计算1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任务二:打开“成绩表.xls”,用公式计算每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以及每个科目的平均分。
根据任务设计计算公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中用单元格地址和用具体数值的区别。 通过修改数据,结果自动修改的例子和复制公式时,单元格地址自动修改为目标单元格地址的例子。
教学难点 正确构造公式。 通过与数学公式的比较,列举Excel公式中的运算符和运算数,以及运算顺序。
课前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层次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2.1-1 理解 课件 Excel与数学公式的对比 C D 数学运算符与计算机中的运算符有区别 4 自制
2.1-2 掌握 课件 公式复制的方法 D A 有两种复制公式的方法 3 自制
2.1-3 应用 课件 反馈练习 J I 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10 学生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运用公式计算 一、公式的组成 二、输入公式
1、步骤
2、增减小数位数
3、引用单元格地址计算 三、复制公式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和教学环境设计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动手实践、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普通教室 □实验室 ■多媒体教室 □网络教室 □其他:(填写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 新课 展示图表,引入话题 计算自己的BMI值。 课件 学生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
面对繁杂的计算,能否用电子表格解决。 思考 课件 引入课题
学习 新知 公式的含义及构成 与数学公式比较 课件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公式的应用 根据老师的演示,完成练习 课件 学习新知
巩固 练习 完成王小明同学的BMI值计算 上机操作 Excel 巩固新知
完成邵明明同学的BMI值计算 上机操作 Excel 巩固新知
评价 修正 演示部分同学操作结果 上机操作 Excel 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促进 迁移 完成课堂任务 上机操作 Excel 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流程图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设置多重任务,逐步加深难度。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添加公式批注。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层次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2.1-1 理解 任务一:打开“表1.xls”,用公式计算1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2.1-2 掌握 任务二:打开“成绩表.xls”,用公式计算每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以及每个科目的平均分。
2.1-3 应用 任务三:运用“热量计算表.xls”,计算昨天你摄入的热量是多少?
形成性评价
本节课从学生刚结束的体检引入话题,计算自己的BMI值,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学生参与积极性大,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完成课堂任务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复制公式的方法,个别同学对一些求和和求平均值的计算运用了函数计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总结
在教学《Excel运用公式计算》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根着课本上的做一做,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公式表达上容易出错:(1)公输入式中没有“=”;(2)公式编辑中直接使用单元格内容,而不是用地址。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这一点。强调了让学生先罗列数学公式,然后转变成计算机公式的过程。这样养成学生在设计表格中完整的系统性。同时给了学生一个明晰的概念,只有数值单元格才能参与计算,让学生们在设计表格中也考虑了项目单位的位置问题。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亮点: 一是话题引入,直奔主题不牵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以学生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体检”来引入教学,结合体检的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值,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是课中讲解恰当不含糊。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恰当的讲解显得更为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方法技巧后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师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利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教师操作方法步骤,实现了对公式的格式、含义、创建的重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讲解中,第一时间内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三是任务驱动难易适中,符合认知规律。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能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掌握、巩固操作技巧并内化为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从易到难,从简单加、减、乘除运算入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进行内容深化与拓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谢、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