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生命活动的调节4~节》
编者:温中实验学校
丁裕忠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1.“孔雀开屏”和“蜻蜓点水”分别属于动物的(???
)
A.?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
C.?防御行为???
攻击行为??????????????????????????????????????????D.?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
2.在鸟类繁殖的季节里,亲鸟捉到小虫后自己并不立即吃惊掉,而是将虫带回巢哺育雏鸟。这一行为属于(????
)
A.?领域行为?????????????????B.?繁殖行为??????????????????????C.?防御行为???????????????????????D.?节律行为
3.珍妮?古道尔在非洲原丛林观察到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用树枝钓取白蚁作为食物,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实例与上述的动物行为类型相同的是(??
)
A.?春蚕吐丝结茧????????????????B.?机器人学弹琴????????????????C.?老马识途???????????????????????D.?蜘蛛结网
4.据报道,非洲大陆在20世纪发现了多名“猴孩”。“猴孩”顾名思义是由猴养大的孩子,据观察分析,所有抚养人孩的野兽都是雌性的。猴养人孩的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B.?后天性行为??????????????????C.?节律性行为?????????????????D.?防御性行为
9.海边生活着一种甲壳动物——招潮蟹,它的雄性长有一个大螯肢。在繁殖季节,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也不同。分析甲、乙两种招潮蟹求偶行为的类型以及决定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
A.?先天性行为应激性???????????
B.?先天性行为遗传性???????????
C.?学习行为遗传性?
D.?学习行为适应性
10.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并会对侵入其领地的其他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模型,并观察和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
?
)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有红色的模型更容易诱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11.下列哪项最接近人的实际体温( )
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ABC都是
12.在气温35℃的环境中,下列情况更容易使人中暑的是(????
)
A.?无风干燥的沙漠????????B.?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C.?有风湿润的麦田???????????D.?高层建筑物的顶部
13.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14.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查阅资料得知使用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胞壁合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是该病的传染源
B.?勤洗手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
D.?某位患者在某一时段体温维持在37.7℃,此时段他的产热大于散热
15.冬泳是集冷水鱼、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一般情况下,游泳爱好者在冬泳过程中(????
)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产热量始终小于散热量
C.?通过激素调节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1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17.马戏团的小狗经过训练之后,也能学会“算数”:当训练员出示数字图片,读出算式后,小狗就能准确地把写有得数的图片叼出来.请回答:
(1)小狗从看到数字图片到准确叼出正确得数图片
的活动过程是在神经系统下完成的,完成这一活动
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2)小狗表流过程中会受到多次食物奖励,使得吸收的葡萄糖明显增多,使血糖浓度很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是________分泌量增加.
18.被奉为天下第一鲜的阳澄湖大闸蟹,因口感极其鲜美,一直被
人们所追捧。大闸蟹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_,每当繁殖季节,
母蟹都会产很多的卵孵化小蟹。大闸蟹的素殖方式属于________
(填“有性”或“无性”)繁殖;人们在餐桌上食用大闸蟹时会出现流
口水的现象,这种反射活动属于人体的_______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19.体育中考是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政策,其中包括长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测试项目。请联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做引体向上动作时,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________(填“反射弧”中某环节)做出处理,肱二头肌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牵引骨骼向上运动。
(2)长跑过程中需靠血管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来
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散热。
20.在动物行为研究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1)假设1: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设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2)探究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7
2号鼠
87
49
58
46
41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2
(3)结论1:小白鼠________学习能力;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________。
21.?
2017年11月11日上午7:30,2017绍兴国际马拉松赛在绍兴市奥体中心开跑。开赛时,运动员听见枪声起跑,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选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完成这个反射的神经结构是________(选填“反射弧”或“神经元”)。要完成这一反射,离不开神经元的参与,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________两部分,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递的路径是________(用字母A、B、C、D和“→”表示)。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产热器官主要是________(选填“内脏”或“骨骼肌”),运动中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皮肤中的血管将________(选填“收缩”或“舒张”)。
22.下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________?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3)骨骼肌战栗(俗称“大冷颤”)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此反射属于________?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________?调节。
24.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
如图中所示
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
皮肤血管的口径。请据图回答:
(1)人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________中的形状。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________中的形状。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
(4)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5.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找到食物的时间/秒
第一次
267
第二次
193
第三次
90
(1)请在图乙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________的作用。
(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________,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_决定的。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面
26℃
24℃
2厘米深处
24℃
23℃
4厘米深处
22℃
22℃
6厘米深处
20℃
21℃
26.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________。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________。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________。
27.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________。
28.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50min时,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100min时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150min时。
(1)在50min到100min期间,血液流量增大,皮肤血管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2)在100min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此时产热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3)血液属于________组织,其功能主要是运输养料和废物。
29.如图所示是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________,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皮肤的温度会________,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________。
(2)B图是在________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
的分泌________,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________,这样可使人体体温保持正常。
30.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脑干中的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2℃,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鼠。
(2)若甲鼠体温________,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
31.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加快,弯向光源。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的原因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为探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如图1A区)还是尖端以下的一段(如图1B区)还是两者都可发生,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1)材料与用具:直立生长的燕麦
胚芽鞘若干、不透水的云母片若干
(可插入胚芽鞘,阻断生长素的运输)、
台灯、一侧开孔的不透光纸盒。
(2)实验步骤:
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分成数量相等的四组,标号甲、乙、丙、丁。
②甲组在胚芽鞘的A区插入云母片,乙组只在B区插入云母片,丙组_____,丁组不做处理。
③将甲、乙、丙、丁四组置于纸盒中,给单侧光照,适宜条件下培养,如图2所示。
(3)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甲组和丙组直立生长,乙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
②________,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向下一段。
③若丙组直立生长,甲、乙、丁三组都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和尖端下的一段。
32.当今社会肥胖者日趋增多,而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T对糖尿病的疗效,利用糖尿病大鼠进行实验。实验时,分别让糖尿病大鼠服用新药T后,再测定大鼠服药前后空腹时的血糖浓度、空腹时的肝糖原含量,数据见下图a、b。
说明:a、b图中N表示正常大鼠、M表示糖尿病大鼠、T表示新药T处理的糖尿病大鼠。
(1)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结合a、b图分析,新药T能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________。
(3)已知某治疗糖尿病药物,患者服药半小时后产生药效。图c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含量变化曲线”,结合图c解释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服用该药的时间在餐前半小时,________。
33.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为探究两种生长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幼茎插条生根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选取生长良好、生理状态相似的月季幼茎切成5cm的插条,将插条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均匀分组,分别在不同浓度的甲、乙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沾蘸5s,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生根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激素浓度(umol/L)
0
1
5
10
50
100
150
激素类似物甲各浓度下生根数
6
8
10
12
12
10
6
激素类似物乙各浓度下生根数
5.8
6..1
3.8
3
2
0.8
0.3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实验中用激素浓度为0来处理插条,其作用是________;
(2)表格中数据是否可以看出生长素类似物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效应具有促进和抑制生长的两重性?说出判断依据________;
(3)据图表分析,在1~150μmol/L浓度下月季插条对激素类似物甲的敏感度比对激素类似物乙的敏感度________。
34.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时,曾做过如下实验:
组别
A
B
C
D
E
实验设计思路
单侧光照射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
尖端套不透明的锡箔小帽,单侧光照射
顶上套透明小帽,单侧光照射
基部套上锡箔,单侧光照射
实验现象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胚芽革不弯曲不生长
胚芽鞘直立生长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
(1)由A、B两组实验可知: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________有关,并由此推断可能产生某种刺激,促进了生长。
(2)由A、C两组实验可知:产生促进生长的刺激与________无关。
(3)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
35.科学探究:你经常熬夜做作业吗?那么熬夜会不会影响第二天学习时的反应速度?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在暑假期间仿照课本用尺子“测定反应速度”的方法进行实验,手指捏住尺子的位置与尺子下端的距离越小,代表人的反应速度越快。他们初步制订计划如下:请一位同学连续在三个晚间的三个不同时间段开始入睡,第二天均在早晨6点30分起床,进行正常的学习和运动,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应速度的测定。以上为第一轮实验,之后再重复两轮,计算出三轮实验中所得数据的平均值。每轮之间间隔三天,这三天之内保持充足睡眠。他们设计的记录表如下:
睡眠充足(22?点以前入睡)
睡眠较少(23-24?点入睡)
睡眠过少(凌晨?1?点以后入睡)
第一轮测定(cm)
第二轮测定(cm)
第三轮测定(cm)
平均值(cm)
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当被测同学看到尺子下落时,立即用手指去捏尺子,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为
,完成该反应的神经结构叫做
。
(2)该兴趣小组制订的计划尚不够严密,请你为他们提出改进建议
(至少答出两点)。
(3)如果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预期结果应是
。
(4)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你还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至少提出两个)。
36.根据下列青蛙反射实验回答问题。
甲:脊蛙制备:用一块纱布封住蛙的躯干,露出头部,然后用剪刀插进蛙的上、下颌之间,在头部齐鼓膜之后将蛙的头部剪去,留在椎管里的便是蛙的脊髓。用小钩钩住蛙的下颌,并把它挂起来。
乙:搔扒反射:将浸了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的皮肤上,蛙的四肢都向腹部搔扒,直到纸片被除去为止。
丙:将探针插入蛙椎管,破坏其脊髓。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观察反射活动是否还存在。
(1)脊蛙的特点是,反射活动只受________而不受________的控制。
(2)在丙实验中,反射活动是否存在?答:________。
(3)如果剥离青蛙下肢的皮肤,在青蛙下肢的肌肉上贴上浸有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是否有缩腿反射发生?答:________。为什么?答:________。
37.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8.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________;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
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________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
图中________(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
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
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________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