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1 《邓稼先》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邓稼先( ) 宰割( ) 鲜为人知( )
呼啸( ) 筹划( ) 挚友(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3. 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鞠躬 爆炸 宰割 苦闷
B.崇高 坦诚 仰慕 残案
C.大厦 蓬草 萦绕 长亭
D.颤抖 焦虑 筹划 彷徨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流泪 鲜为人知:少
B.当之无愧:愧色 锋芒毕露:全、都
C.妇孺皆知:小孩子 死而后已:罢了
D.家喻户晓:明白 马革裹尸:皮
5. 填对下列成语。
可歌可( ) ( )为人知 当之无( ) 锋芒( )露
家( )户晓 妇( )皆知 马革( )尸 鞠躬尽( )
6.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_________和对民族的_________。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说谁的?你还知道他哪些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练习
课内语段一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8.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9.概述本文内容。
10.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11.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12.结合全文说说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 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课内语段二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①;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②;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③。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江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3.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
A.①见地 ②直觉 ③判断
B.①直觉 ②见地 ③判断
C.①判断 ②见地 ③直觉
14.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这首歌赞颂了中国男儿__________的精神。朗读这首歌词,应读出_______的气概和_______的情感。
15.文章引用这首歌的目的是什么?
16.“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在文中的含义什么?
17.请结合全文,说一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并从多方面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例:邓稼先是一位最具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三、课外拓展阅读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腔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挑剔( ) 晶莹( ) 鄙夷( )
19.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20.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21.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22.“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2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邓家先》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jià zǎi xiǎn xiào chóu zhì
2.
3.B (残案——惨案)
4.C(死而后已,“已”应理解为“停止”)
5. 泣 鲜 愧 毕 喻 孺 裹 瘁
6.回忆性 人生经历 伟大贡献
7.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的是诸葛亮,关于他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
二、课内精读
课内语段一
8.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9.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10.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1.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2.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课内语段二
13.B
14.顶天立地 不怕牺牲 献身祖国。 豪壮 热情歌颂
15.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16. 这句话是说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不是普通的签字,这签下去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邓稼先的手能不颤抖吗?这个问句包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钦佩和哀思。
17.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邓稼先是一个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邓稼先是一个为人忠诚纯正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超凡创造力的人。邓稼先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果敢、坚定,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三、课外拓展阅读
18.hé tī jīng bǐ
19.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20.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21.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22.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23.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2)
稼 ------ ( )
嫁 ------ ( )
家 ------ ( )
(1)
铤 ------( )
蜓 ------( )
挺 ------( )
(4)
估 ------ ( )
沽 ------ ( )
姑 ------ ( )
(3)
悴 ------ ( )
粹 ------ ( )
瘁 ------ ( )
(2)
稼 jià 庄稼
嫁 jià 出嫁
家 jiā 家庭
(1)
铤 tǐng 铤而走险
蜓 tíng 蜻蜓
挺 tǐng 挺进
(4)
估 gū 估计
沽 gū 沽酒
姑 gū 姑娘
(3)
悴 cuì 憔悴
粹 cuì 纯粹
瘁 cuì 鞠躬尽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7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4.邓稼先
广岛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杨振宁
中国原子弹爆炸
中国原子弹爆炸:高清电影再现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中国人就是从
这一天开始
拥有了自己
“铁的脊梁骨”,
挺直了腰板。
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国家和时间:
美国──1945年造出了三颗原子弹;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 2月13日;
中国──1964年10月16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氢弹爆炸
氢弹爆炸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中国于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杨振宁和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杨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邓稼先
杨振宁
邓稼先简介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获美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
杨振宁和邓稼先 在芝加哥大学
他们是
同乡、同学
情同手足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提示
一、填空:
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他被张爱萍将军称为“__________”。他的一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
邓稼先
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下列材料有哪些在文中没有提到:( )
A、邓稼先一生简历。
B、邓稼先是如何与疾病作斗争的。
C、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D、邓稼先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E、邓稼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F、邓稼先在求学期间喜欢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B E F
三、用来与邓稼先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又是谁?
四、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
奥本海默
1964.10 . 16
1967 . 06.17
五、根据课文,补全四字短语
可( )可( )
当之( )( )
( )( )皆知
( )( )毕露
( )为人知
( )( )裹尸
歌
泣
无
愧
妇
孺
锋
芒
马
革
鲜
六、识读并说出词语的意思
1、彷徨—
2、可歌可泣—
3、鲜为人知—
4、当之无愧—
5、锋芒毕露—
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xiǎn:少。很少有人知道。
当:承受,承当。
原指刀剑的尖端完全暴露出来。后大多比喻才干完全显露或指为人不谦虚。
6、家喻户晓——
7、妇孺皆知——
8、马革裹尸——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喻:明白、了解。每家每户都知道
孺rú:小孩子。连妇女小孩都知道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疆场
鞠躬:本指弯腰行礼,这里指小心谨慎做事。瘁cuì:过度劳累。已:停止。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直至生命结束。
七、小标题的作用:
两弹元勋
——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
——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任人宰割:!!!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可以突出邓稼先的贡献对祖国的强大所起的作用。
思考讨论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奥本海默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一个锋芒毕露; 一个忠厚平实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探讨质疑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朗读本文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高尚品格的段落——体味:
1、《吊古战场文》:环境艰险、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
2、排比:超群的才能,过人的胆识;由衷的敬佩
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揭示文段中心
4、五四歌词: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归纳总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从民族文化角度评价邓稼先,运用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告诉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而邓稼先这累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的发展、壮大正是依靠这样的良性循环。
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鲜为人知
三是以小见大
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程开甲
钱骥
于敏
郭永怀
杨家墀
王大珩
王希季
孙家栋
歌曲欣赏
祝您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