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机械运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1.1机械运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检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27 14: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机械运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桨
B.以龙舟上的鼓为参照物龙舟是运动的
C.龙舟漂浮静止时没有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是因为龙舟具有惯性
2.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过5秒,控制中心得到探测器上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探测器(

A.已经撞到障碍物
B.距离障碍物2米
C.距离障碍物4米
D.距离障碍物6米
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多选)(

A.在0~10秒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米处相遇
C.在10~20秒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秒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米/秒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只能选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宇宙中除了机械运动外,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6.小华同学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对岸吹去
D.从对岸吹来
7.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秒内,小明跑得更快
C.8秒内,小明的速度是5米/秒
D.8秒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8.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9.如图所示是某小球在水池里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t;
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0.科学中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依据该定义,若某物体在t时间内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
。现有一小球从静止开始以3
m/s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2s,则2s末小球的速度为(

A.0
B.2
m/s
C.3
m/s
D.6
m/s
二、探究题
11.黄蜻蜓翅长而窄,飞行能力很强,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
(1)雌蜻蜓在水面上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时,引起水面震动,就会形成以点水处为中心的圆形波纹(水波),并沿水面向四周匀速传播。蜻蜓飞行时,翅膀扇动的频率范围是30Hz~40Hz,我们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2)某同学观察蜻蜓在静的水面直线飞行时,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如图所示,图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请据图片解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______。(填“向右”或“向左”)
②蜻蜒飞行的速度______水波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③若该同学观测到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求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通过的路程和蜻蜓的飞行速度。____________
(提示:每次都在圆中心点水)
12.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主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发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静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甲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v/(千米/时)
反应距离s1/米
制动距离s2/米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秒。
(2)由这个测试可见,_______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已知从踩刹车到汽车静止,在任何相等时间内,汽车速度的减少量是相同的,请在图乙中画出从司机发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静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图像(不需准确描点)。
三、简答题
13.心电图仪(如图甲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被检者A、B的心电图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已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A的心率为60次/分。
(1)根据A的心率为60次/分可知,A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__秒。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多少毫米每秒?
(3)B的心率为多少?
14.在苏州汽车站的一位旅客可选择普客或快客从苏州去上海:乘普客经机场路到达,从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75千米;乘快客经沪宁高速公路到达,从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0千米。下表是普客和快客的路程时刻表:
普客
快客
路程/千米
75
80
班次
8:20
8:35
8:50
9:05
9:20
9:35
已知普客时速为60千米/时,快客时速为100千米/时,两车中途均不停车。
(1)从苏州到上海,普客和快客行驶的时间各为多少?
(2)若现在时刻是8:00,普客和快客均正点发车,而这位旅客想早点赶到上海,则他应选乘普客还是快客?说明原因。
1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轿车走进许多家庭。按图乙所示速度行驶180千米约需多少时间?(写出计算过程)
16.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据天文测量,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l60万亿千米,估算一下,“牛郎”眨眨眼,“织女”要隔多长时间才能看到?
17.一架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两倍,在6000m高空水平飞行.当你在地面上听到飞机在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飞机已飞到前方多远的地方(水平距离)?
1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
(1)
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9.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甲到达终点时,乙还相差10
m。若让甲从起跑线后退10
m,与乙同时赛跑,则谁先到达终点?若让乙从起跑线超前10
m,再与甲同时起跑,则又是谁先到达终点?
四、填空题
20.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找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21.汽车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过程中,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米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后,汽车行驶60米刚好停在障碍物前,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秒,则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________米/秒,由此,请你对安全驾车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跑步者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在此运动过程中,若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_____的。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3.五一假期,李明一家到黄山旅游,在黄衢南高速公路上看到杨家园隧道入口处有一块交通指示牌(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汽车必须开大灯行驶,汽车行驶时大灯相对于汽车是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表示允许汽车通过的速度不能超过80千米/时,若汽车匀速驶过隧道用了2分钟,请通过计算判断该车过隧道时_____(填“遵守”或“违反”)交通规则。
24.2011年11月3日1时23分,“神舟八号”到达“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开始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对接。从30米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______秒。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________的。
25.汽车正常行驶速度是54
km/h,自行车正常骑行速度是5
m/s,汽车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
倍。若它们运动相同距离时,汽车需1.5
h,则自行车就需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根据浮沉条件和二力平衡条件,对艇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进行判断;
(4)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详解】
A、桨往后划,给了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同时也受到水向前的作用力,龙舟前进,因此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故A错误;B、以龙舟上的鼓为参照物,龙舟和鼓的位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龙舟上的鼓为参照物龙舟是静止的,故B错误;C、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龙舟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故C错误;D、停止划桨后,由于惯性龙舟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围绕“划龙舟”这个运动项目,考查了运动与力相关的多个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2.B
【详解】
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或从地球传到月球所需时间:
△t===1s;
从探测器发现障碍物到发现刹车出现故障的时间t1=5s,探测器前进的路程
s1=32m-22m=10m;
月球探测器行进的速度为:
V探测器===2m/s;
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m处存在障碍物“,该时刻是“显示“为32m,在此信息传回地球的1秒内,探测器又前进了1s,所以,显示为32m的时刻实际距离是30m;以此类推,5s后,显示为22m,但实际距离是20m;再经过5s,发现故障,此时显示为12m,但实际距离为10m。此后输入指令3s,指令传给探测器1s,共4s,在这4s内,探测器走8m,故答案是10m-8m=2m,故B符合题意。
3.D
【详解】
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1=X1=×0.32s=0.16s,由v=得,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s波1=v波?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2=12X2=12×0.24s=0.12s,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波2=v波?t2=340m/s×0.12s=40.8m,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s波1?s波2=54.4m?40.8m=13.6m;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0.16s;
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的时刻应该是1s+0.12s=1.12s,
汽车行驶的时间是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14.17m/s.
故D正确
4.BCD
【详解】
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符合题意;
C.乙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C符合题意;
D.
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
v乙==,
故D符合题意。
5.D
【解析】
【详解】
A.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A项不符合题意;
B.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B项不符合题意;
C.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除了机械运动外,还有电荷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等;C项不符合题意;
D.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即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D项符合题意;
6.A
【详解】
小明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7.C
【详解】
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D.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大,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BD都错误;
C.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小明的速度是
v=
==5m/s
故C正确。
8.D
【分析】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置变化是物体位置的改变,它只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与物体的运动过程无关.
【详解】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物体两次的路程不同;
(2)位置变化是物体位置的改变,物体两次都是从位置M到位置N,位置变化相同。故选D
9.D
【详解】
①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故①是错误的。
②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故②是正确的。
③A→C中,因为SAC=3a,tAC=2△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vAC==,故③是正确的。
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故④是正确的。
故D正确。
10.D
【详解】
由题意可得

解得:。
故选D。
11.能
向左
等于
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通过的路程为9m;蜻蜓的飞行速度4.5m/s
【详解】
蜻蜓点水时,由于水面形成圆形波纹,所以蜻蜓点水时引起了水的振动;由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而蜻蜓飞行时,翅膀扇动的频率范围是30Hz~4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2)①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形成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所以蜻蜓向左飞行;
②因为蜻蜓点水后的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第二次点水的位置刚好是第一次水波运动到的位置,所以水波的速度和蜻蜓飞行的速度相同;
③蜻蜓第一次点水的位置x1=10m,第三次点水的位置x3=1m,所以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通过的路程为s=x1﹣x3=9m;因此蜻蜓的飞行速度v=s/t=9m/2s=4.5m/s
12.(1)0.67
(2)速度
(3)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由表中数据可知:
车速时的反应距离s1=11m,
车速时的反应距离s2=15m,
车速时的反应距离s2=19m,
由公式可得:
该司机的反应时间:
第二空.由表格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快,反应距离越长,制动距离越大,停车总距离越长;由这个测试可见,速度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第三空.汽车的刹车过程分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内汽车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制动距离内汽车受到摩擦力作用均匀减速,最后停止运动;
v-t图象如图:
13.(1)1
(2)25毫米/秒;
(3)75次/min。
【详解】
(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
=1s/次
(2)由图甲可知在1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25mm,所以坐标纸的速度:
v===25mm/s
(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相同,由图乙可知A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0mm,B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
t′===0.8s
故B的心率:
次/min=75次/min
答:(1)
A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为1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25mm/s;
(3)B的心率为75次/min。
14.(1)1.25小时
0.8小时
(2)快客;若乘普客,所需时间为途中时间1.25小时加上等车时间20分钟,共需95分钟;若乘快客,所需时间为途中时间0.8小时加上等车时间35分钟,共需83分钟。
【详解】
(1)从苏州到上海乘普客用时间t1===1.25h,
从苏州到上海乘快客用时间t2===0.8h,
(2)t1=1.25h=1h15min,t2=0.8h=48min,
若乘普客,所需时间为途中时间1h15min加上等车时间20分钟,共需95分钟;若乘快客,所需时间为途中时间48min小时加上等车时间35分钟,共需83分钟。,
所以旅客应选快客。
15.2小时
【详解】
读图乙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v=90km/h,由v=s/t得汽车行驶时间:t==2h.
答:按图乙所示速度行驶180km约需2h的时间。
16.17年
【详解】
据题意:
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1015m,
s=160万亿km=1.6×1017m,
v=9.46×1015m/年,
由v=可得,
看到的时间:
t==
=17年.
答:牛郎眨眨眼,织女要隔17年才能看到.
17.12000m
【详解】
当听到轰鸣声时,飞机向前水平飞行的时间等于声音竖直向地面传播的时间。该时间为:
t===s,
则飞机向前飞的距离为:
s=v飞机t=2v声t=2×340m/s×s=12000m。
答:当听到飞机在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飞机已飞到前方12000m的地方。
18.(1)4
000m
(2)8.1m/s
【详解】
已知:v1=8m/s,t1=500s,v2=20m/s,s2=100m,
(1)根据速度公式得s1=v1tl=8m/s×500s=4000m。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
==≈8.1m/s,
19.因甲跑完100
m时,乙只跑完90
m,说明甲每跑10m乙只跑了9m。若甲退后10m即跑完11个10
m(110
m)时,乙应只跑了11个9(99
m),甲仍然先到;若乙超前10m即跑完10个9m时(90
m),此时甲应跑了10个10
m,因此两人同时到达。
【详解】
因甲跑完100
m时,乙只跑完90
m,说明甲每跑10m乙只跑了9m。若甲退后10m即跑完11个10
m(110
m)时,乙应只跑了11个9(99
m),甲仍然先到;若乙超前10m即跑完10个9m时(90
m),此时甲应跑了10个10
m,因此两人同时到达。
20.运动
静止
【详解】
[1]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船与河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故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2]剑与河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剑相对于河岸是静止的。
21.20
不酒后开车
【详解】
[1]驾驶员发现障碍物时,汽车距离障碍物70m,采取制动后,汽车行驶60米刚好停在障碍物前,说明汽车在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为:
s=70m-60m=10m,
所以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速度(制动前的速度)为:
v===20m/s。
[2]对安全驾车提一条合理建议:不酒后开车;规范行车,不超速、超载;驾车时系好安全带等。
22.4
运动
详见解析
【详解】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跑步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跑步者的时间为50s时,对应的路程是200m,则跑步者的速度:
v跑步者==4m/s;
[2]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骑车者骑完200m时,所用的时间是30s,而跑步者跑完200m所用的时间是50s,由于骑车者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所以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则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运动的;
[3]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骑车者和跑步者是同时出发的。
23.静止
遵守
【详解】
(1)[1]汽车行驶时大灯相对于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2)[2]汽车行驶的速度:
v=st=77.7km/h<80km/h。
故汽车遵守交通规则。
24.150
静止
【解析】
【详解】
[1]
触共耗时为:

[2]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25.3
4.5
h
【分析】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需要换算单位,进行比较;已知运动相同的距离,由速度变形公式可得s=v汽×t汽=v自×t自可求自行车所需时间.
【详解】
由题知,v汽=54km/h,v自=5m/s=5×3.6km/h=18km/h,汽车速度与自行车速度之比:=3即汽车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3倍。已知它们都运动相同距离,则有
s=v汽×t汽=v自×t自,可得:t自=×t汽=3×t汽=3×1.5h=4.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