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专题 课件(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专题 课件(共8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7 15: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2020~2021学年上学期
高一语文
期末复习专题
专题一
文言文专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家灵壁,而为此园
家:定居
B.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蹈:践行
C.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
燕:同“宴”
D.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
艺:园艺
真题回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硕求余文以记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其木皆十围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必仕则忘其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真题回顾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
翻译
文言文鉴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文言句式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置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动词前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不、弗、未、非、否、毋、无”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有之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已
,患不知人也。”
(2)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或”“有”和“莫”“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曰:“莫知我也夫。”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吾有老父,身死,莫养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孰、谁、何、可、安、奚等
(1)疑问代词宾语+
动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疑问代词宾语+
介词
君谁与守?
君奚为不见孟轲?
→大王来操何?
→沛公在安?
→君与谁守?
→君为奚不见孟轲?
3、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1)宾语+
之/
是+
动词
宋何罪之有

宋有何罪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

寡君恐其罪,敢与知鲁国之难?
(2)宾语+
之/
是+
介词
叔仲昭波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叔仲昭波曰:“我为楚国,岂为一人行也?”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宾语+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以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秋以为期。

以秋为期。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练一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
B.尔何知?
C.唯才是举。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E.城中皆不之觉。
F.唯余马首是瞻。
G.惟利是图。
AD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语+
定语+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人者。
2、中心语+
之+定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语+
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练一练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F.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G.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H.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BH
状语后置
谓语动词+介词结构(状语)
何以自托于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主谓倒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不仁哉!梁惠王也。
(二)被动句
1、(……于……)
2、(……见……)
3、(……见……于……)
4、(……受……于……)
5、(为)
6、(为……所……)
7、(……为所……)
8、(被)
9、(无标志)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受制于人。
为天下笑,何也?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若属皆且为所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洎牧以谗诛。
(三)判断句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四)省略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也。”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注意:某些固定结构
1、不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为:“不是……吗?”
2、是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非”“恐怕”。
5、无乃……乎?
无乃不可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其……其……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7、……孰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8、何……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9、然则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0、“何其”“一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一)使动用法
含义: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翻译:“使……怎么样”“让……怎么样”
分类:
1、名词使动用法
2、动词使动用法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主语+动词+宾语
项伯活
宾语
主语
动词
使
二、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
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发出声响。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2.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王,使……做大王。
主语+名词+宾语
+宾语
主语
+名词
使
V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向某一方位趋动。
方位名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
使……向东
主语+名词+宾语
+宾语
主语
+名词
使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使……当将领
3、尔欲吴王我乎?
吴王,让我做吴王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形容词+宾语
+宾语
主语
+形容词
使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
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使……完整无缺。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名词用作动词
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女,嫁。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军,驻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鄙,把……当作边邑。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结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树,种植。衣,穿。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谓语)
表示方位(“上/向+方位词”)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上前。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谓语)
表示处所(“在......上”)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庙,在庙堂上。
2、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在朝廷上。
表示工具或依据(“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席,用席子;包,用包裹;裹,用口袋。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像......一样”)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
1、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形容词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老,尊敬;幼,爱护。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严,尊重。
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贾生列传》
短,揭短,说坏话。
4、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
明,照明。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明,视力。
3、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肥甘,肥美甘甜的食物;轻暖,轻便暖和的衣服。
形容词作名词
三、文言实词
(一)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
1.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
2.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二)六种判断方式
1.据形推断
2.据音推断(通假关系)
3.据位推断
4.据法推断
5.据想推断(迁移)
6.据境推断
1.据形推断
冀得一归觐
丰则贵籴
,歉则贱粜
常见形旁含义: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者
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
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彳(行)”者
与人的行为有关
例:用“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试试看:
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抚军亦厚赉成名。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烤肉

赏赐
财产
2.据音推断(通假关系)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试试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卒然临之而不惊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据位推断
“位”就是位置。
例:
1、追亡逐北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通五经,贯六艺。
败逃者,逃亡的人
更加,越来越
安逸享受
疲劳
贯通
试试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破,拿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推荐。
4.据法推断
“法”就是语法。
例: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试试看: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腰上挂着。
险固的地方。
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5.据想推断(迁移)
例:
除南清河太守。
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联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
授予官职
偏爱,偏私
明白,通晓
宽恕、饶恕
试试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
6.据境推断
“境”就是语境。
例: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古今谭概》)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例: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凶,饥荒。
2、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逃跑。
等,同样。
方法小结
据形推断——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据音推断——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据位推断——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据法推断——成分分析法(语法)
据想推断——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据境推断——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三、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彩变化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
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
现代汉语中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妻子”
古代通常指两个词,即妻子和儿女。
现代汉语中则专指自己的妻子。
再如:“亲戚”
古代指自己家庭成员和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现代汉语中不能指自己家庭成员
3、词义转移,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
“牺牲”
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
现代汉语中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再如:“烈士”
古代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
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
现代汉语中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再如:“爪牙”
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
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注意:
如:“无论”
在文言文里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
再如:“从而”
文言文中是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
现代汉语中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准确)
达(通顺)
雅(文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
(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对(对译法)
单音节→双音节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和解答疑惑的。
2、留(保留法)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换(替换法)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例:吾欲之南海。
[译文]我想去南海。
4、删(删减法)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
/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
例:
夫战,勇气也。
[译文]战争靠的是勇气。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译文]停止耕田到田垄上休息,惆怅怨恨了很长时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4、删(删减法)
①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②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5、补(增补法)
①补出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这种蛇)有黑色的质地和白色的花纹。
②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5、补(增补法)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②补出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这种蛇)有黑色的质地和白色的花纹。
③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④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6、调(调位法)
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义啊!
“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不了解别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计策还没有决定,寻找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水变成它,却比水更寒冷。
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6、注意固定句式
7、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作业:
1.完成常规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