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2003—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31个试题(省市按音序排列)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2003—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31个试题(省市按音序排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21 20: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说》2003—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31个试题
(省市按音序排列)
(09·4,08·4,07·1,06·10,05·3,04·5,03·2,课外相关文段·2个)
1(2009·巴彦淖尔市)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1.B
12.D
13.D
2(2009·大庆市)【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3(2009·来宾市)(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 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往见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市(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9.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之(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乃还而视之(于是)
  D.而伯乐不常有(而且)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1.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法。(4分)
8、A
9、C
10、(1)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希望您绕着圈子看它,离开了还回头看它。11、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谈看法略,能围绕伯乐的重要性来谈,名人做广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4(2009·沈阳市)
马之千里者,一食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食(si)〕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外见(xian)〕 ),且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执〕 )策而临之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临之〕 ),曰: “天下无马!”呜呼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或: (2)间: (3)材: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真无马邪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其真无马邪(yé)〕 )?
译文:
参考答案:
9.(1)有时(2)等同,一样(3)同“才”,才华
10.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5(2008·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1分)
(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二)驽骥①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③重车,取夷路④,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⑤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⑥。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①驽骥:劣马和良马。 ②刍:喂马的草。 ③引:拉。 ④夷路:平坦的道路。 ⑤辽乎:远远地。 ⑥骐骥与驽骀别矣:良马与劣马就区别开了。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执策而临之 临:
1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8. 韩愈用“千里马”比喻 ,用“食马者”比喻 ,表达 的思想感情。(32分)
19. 怎样才能让“食马者”“知马”?请把文段(二)中王安石讲的办法,用简洁的语言告诉“食马者”。(2分)
16.(1)等同,一样(1分) (2)面对(到跟前)(1分) (共2分)
17.(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8.人才 不了解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批判统治者埋没人才)(一空1分,共3分)
19.让良马和劣马拉同样重的车,跑同样的路。 (意思对即可,2分)
6(2008·聊城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一10 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莱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而加点的词。(2 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策之不以其道
6.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
7.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答:
5.答案:① 同“饲”,喂养。② 驱使。说明:本题2 分
6.答案: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说明:本题2 分。
7.答案: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说明:本题2 分。
7(2008·维吾尔自治区)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3分)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皇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⒖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④执策而临之      (    )
⒗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③其真无马邪 (    )
⒘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①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
②策之不以其道。(1分)
⒙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3分)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1分)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
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1分)
⒖①这样  ②有时  ③即使  ④面对(4分,各1分)
⒗①“食”通“饲”,喂、喂养  ②“见”通“现”,表现  ③“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3分。各1分)
⒘①只是辱没在养马的仆役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3分,①2分,②1分)
⒙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分,各1分)(①②题意思接近参考答案即可。)
8(2008·烟台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7——10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2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7.韩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
9(2007·汕头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7——19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1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4分)
答:
19.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7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8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9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10(2006·北京市)阅读《马说》,完成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 (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
(2)其真无马邪? 译文: 。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11、A
12、(1)有时 (2)喂
13、(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14、(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2006·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6~8 题。 ( 共 6 分 , 每小题 2 分 )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 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9.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分 )
译文 :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分 )
译文 :
6.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7.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 )
8.D( 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
9.(4 分 )(1)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 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食 ” 意思的得 1 分 ) (2) 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 ( 或 “ 通晓 ”“ 懂得 ”) 它的意思。 ( 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材”“通” 意思的各计 0.5 分 )
12(2006·柳州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25——29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26.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2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8.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9.把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D 
26.A 
27.C 
28.A
29.(1)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达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昵?(3分,译对"等""安"各得1分,语意通顺给1分)(2)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分,译对"食""通"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
13(2006·青岛市)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
D.一箪食,一豆羹
13.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
字词 意思 例句 译句
骈死 并列而死 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12.B 13.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
字词 意思 例句 译句
骈死 并列而死 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安 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道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
14(2006·钦州市)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 (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乐者
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8、(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9、A
10、(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分)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
11、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赞成或不赞成1分,能联系事例1分,言之有理、语句顺畅1分。
15(2006·曲靖市)
(一)(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 ) (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9、(1)即使 (2)等同 (3)擅长 (4)都
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
(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
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
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13、×××: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
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
16(2006·泰州市)阅读下两个文段,回答13——16题。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2)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17(2006·温州市)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2题。
(一)(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 。(2分)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19、(1)有时(2)通“饲”,喂 (3)用鞭子打 (4)面对
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8(2006·云南省)(10~13小题,共12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
(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19(2006·舟山市)阅读《马说》,完成19-22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0(2005·广安市)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对第二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 ①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C. 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 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3.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4.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袛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1. C
2.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3. ①这 ②同“饲”,喂养 ③鞭打(驱使) ④有时
4.C
5.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闻名.(“骈”“槽枥”“以”“称”等词语翻译准确,译句通顺得3分. 否则,酌情扣分)
21(2005·桂林市)阅读《马说》,完成20-24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分)
① “_________” 通 “_________”,意义:_________ (1分)
② “_________” 通 “_________”,意义:_________ (1分)
2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2.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23.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3分)
答:
2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答:
20.① “食” 通 “饲”,意义: 通喂养(1分) ② “见” 通 “现”,意义:表现(1分)
21.C
22.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 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2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
24.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22(2005·莆田市) 阅读《马说》,完成8-10题。(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0.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才 请联系现实说一说自己的看法。(3分)
答:
8.(3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9. (4分)(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每句各2分。大意对即可,如第(2)句译为“真的没有马吗 是不知道马啊”就应给2分。)
10. (3分)(开放性题目,考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23(2004·福州市)阅读《马说》,完成6-10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荚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2)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是马也( )
(2)食马者(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9.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4分)
10.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3分)
6.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7.(¨这 (2)同“饲”,喂养 (3)鞭打(驱使) (4)有时
8.C
9.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10.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24(2004·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2分)
①才美不外见 外见: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像,对于“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不少于30个字)(3分)
4.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5.①外见:表现在外面。 ②等:等同,一样。
6.①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食料)。 ②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7.略
25(2004·绍兴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6.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14.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样”)
15.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安”、“求”正确解释各1 分,疑问句句式特点1分;)
1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6(2004·铜仁地区)阅读《马说》一文 ,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 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 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4分)
6、这篇文章里有的句子已成为广为淬的格言,请你把它写出来。
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7(2004·株州市)
[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分)
答:
11只要答出“其真不知马也”即可得分(标准同4)
12 ①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 路转溪头忽见 (标准同4)
13 要点:人才不应屈服现实,甘被埋没,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
评分说明:与原文观点一致不得分,能换角度谈l分,分析深刻有创新l分,表述1分。
28(2003·丽水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 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才美不外见( ) ⑵愿子还而视之( )
⑶不以千里称也( ) ⑷去而顾之(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
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26.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2分)
27.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
参考答案:
23、(1)见:通“现”,表现,显现 (2)子:您,对对方的尊称。 (3)以:按照,用 (4)之:代词,指骏马
24、(1)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2)连续三天呆在马市上,没有人与他交谈论(马)。
2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6、人才或有才能的人。
27、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选用人才;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不可盲目崇拜权威,要注意实践。
29(2003·厦门市)阅读有关“千里马”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题。(15 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执策而临之( ) ②才美不外见( )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17.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译文: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
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6、(1)面对 (2)通“现”,表现,显现 (3)派遣 (4)花(钱)
17、A
18、①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食量喂养它。②(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
19.要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对待千里马。
课外相关文段
30(2008·金华市)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0、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18、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0、(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31(2008·青岛市)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7分)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寻登进士第( )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译文:
12.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
答:
10.(1)不久,随即。 (2)向来,一向。
11.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待别人鼓励。
12.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大意正确即可)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