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1课时
1.邓稼先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3.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学习目标
返回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邓稼先的品行与功绩吧!
新知导入
返回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多年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93
年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另一位科学家的评传。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文体知识
?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真实和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助学资料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元勋(
)
署名(
)
萦带(
)
颤抖(
)
殷红(
)
彷徨(
)
曛(
)
铤(
)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
)
妇孺皆知(
)
·
·
·
·
·
·
·
·
·
·
·
·
·
xūn
shǔ
y@ng
ch4n
y1n
p2ng
t#ng
xiǎn
jū
r^
hu2ng
xūn
g5ng
返回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zǎi
diàn
zhì
yùn
yáo
zhòu
pìn
yín
yān
jià
pō
xiè
宰割(
)
奠基(
)
挚友(
)
孕育(
)
谣言(
)
昼夜(
)
罗布泊(
)
选聘(
)
无垠(
)
燕然(
)
至死不懈(
)
邓稼先(
)
·
·
·
·
·
·
·
·
·
·
·
·
鲜
(
)鲜为人知
(
)鲜艳
殷
(
)殷红
(
)殷切
xiǎn
xiān
y1n
y!n
多音字
预习思考
悴(
)憔悴
萃(
)出类拔萃
聘(
)选聘
骋(
)驰骋
娉(
)娉婷
p!ng
ch-ng
r^
形近字
孺
妇孺皆知
儒
儒雅
蠕
蠕动
濡
耳濡目染
粹(
)纯粹
瘁(
)鞠躬尽瘁
猝(
)猝不及防
p$n
cu$
cu$
cu$
cu$
c
预习思考
理解词义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预习思考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不必感到惭愧。?
鞠躬尽瘁: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现指不怕苦,不怕死,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终生。?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比喻创建某种事业。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
预习思考
妇孺皆知: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全,完全。
仰慕:敬仰思慕。
阔别:长时间地分别。
预习思考
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热泪盈眶:眼中充满热泪。
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殷红:带黑的红色。
预习思考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思考2:这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思考1:课文写了关于邓稼先的哪些事例?
思考问题
速
读课
文
预习思考
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把握文意,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邓稼先的故事。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批注要求
返回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9)
第二部分(10—18)
第三部分(19—29)
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及贡献,肯定了他“‘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把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30—33)
第五部分(34—39)
第六部分(40—44)
写作者为中国人能自主制造出原子弹、为好友邓稼先能成就伟大事业而激动、自豪。
从工作环境、难度、态度等方面表现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超凡的才能、坚定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总结全文。引述作者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与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了邓稼先,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初读课文
课文写了关于邓稼先的哪些事例?
整体探究
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在这只有的28年间,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邓稼先写信向作者澄清谣言
⑦1982年,邓稼先做核武器试验遇到危险时表示“我不能走”
初读课文
这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义无反顾
报效祖国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在这只有的28年间,成功设计了“两弹”
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初读课文
高尚人格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人格魅力
卓越才能
⑥邓稼先写信向作者澄清谣言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⑦
1982年,邓稼先做核武器试验遇到危险时表示“我不能走”
无私无畏
初读课文
这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理清文章的结构
历史背景
面对谣言
名人对比
1
4
3
精读课文
2
6
5
不凡经历
中国男儿
赤子情怀
返回
用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直观地表述了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增强了气势,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品味第一部分
精读课文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排比
强占和“租借”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强盗行径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巨大转变”,引出下文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介绍。
强调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精读课文
对比
开篇写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在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这个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表明他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介绍邓稼先开始研究原子弹之前的求学生涯和工作经历。
精读课文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第10段:了解作者笔下的邓稼先。
品味第二部分
第11段:“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标红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邓稼先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精神,概述了邓稼先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方面的巨大贡献。
精读课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强调了邓稼先在国防自卫武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表明了“两弹”爆炸的重要意义。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上面两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1
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光辉一生,指明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奋斗了终生的事实,赞扬了他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
上面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
引用
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精读课文
1
肯定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
高度赞扬了他在我国核武器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精读课文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奠基
风餐露宿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B.选聘
至死不懈
截然不同
含辛如苦
C.萦绕
马革裹尸
铤而走险
风尘仆仆
D.孕育
死而后己
汗马功劳
篷断草枯
C
跟踪检测
返回
【解析】A.必——毕;B.如——茹;D.己——已、篷——蓬
二、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体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他在班里拾金不昧的事迹,如此感人,确实有影响力,是可歌可泣的。
D
跟踪检测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跟踪检测
1.
“奠基人”“开拓者”两词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这两段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奠基人”“开拓者”,肯定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高度赞扬了他在我国核武器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两段话概括了邓稼先的光辉一生,指明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奋斗终生的事实,高度赞扬了他的卓著功勋,赞扬了他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歌颂了他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
跟踪检测
2.
选文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分别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引用
引用名言
引用张爱萍将军的话
跟踪检测(共36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2课时
1.邓稼先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一般特点,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重点)
2.学习通过对比及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分析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精妙之处。(难点)
3.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返回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邓稼先其人其事;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杨振宁先生看看他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人物,更完整地了解真实的邓稼先。
学情回顾
返回
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彩词语的含义。
回顾练习
(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突出了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程度之深。
表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学情回顾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指出了“两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了邓稼先在“两弹”设计制造及研究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的激动自豪之情。
学情回顾
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作用:突出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与下文邓稼先的“从不骄人”形成鲜明对比。
简要分析上面这段话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返回
动作描写
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报告
语言描写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异)
职务(同)
功劳(同)
学术水平(同)
文化背景(异)
性格为人(异)
精读课文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比着写他们?
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老实,从不骄人。
作者将两者对比着写,更生动地表现了邓稼先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格,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在文中找出表现邓稼先性格特点的地方。
精读课文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突出了邓稼先作为理想党员的高尚品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独句成段,起强调作用。
精读课文
说说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第30—31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一些人说中国的原子弹研究有美国科学家寒春的帮助。
精读课文
品味第四部分
谣言
国际社会上一部分人不相信中国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原子弹。
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面对谣言,邓稼先严谨对待,认真求证,表现了他坦荡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极高的爱国热忱。
措辞准确严谨,强调中国的原子弹是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
精读课文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眼中充满热泪。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情震荡。
小结:写作者为中国人能自主制造出原子弹、为好友邓稼先能成就伟大事业而激动、自豪。
精读课文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同时,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而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从而表现了邓稼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品味第五部分
精读课文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运用排比指出三个必备的能力,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杰出才能,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排比
精读课文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我不能走”四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邓稼先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精读课文
《中国男儿》这首歌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
精读课文
结尾段的议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明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是他的人生选择。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品味第六部分
精读课文
画龙点睛
小结:总结全文。引述作者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与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了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评价
从朋友的角度
从历史的角度
从人生观的角度
从人生选择的角度
精读课文
第六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写作技巧:对比
《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巧妙对比,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更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令人印象深刻。
精读课文
我问他(卖豆浆的孩子):“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分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沐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也是十一二岁的样子。
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选自《卖豆浆的孩子》)
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也是十一二岁的样子。
通过两个孩子对比,突出卖豆浆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示例:
“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分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1.结构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形成“板块”并列的结构,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形成缘由。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邓稼先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质朴、伟大而崇高。
写作特色
精读课文
2.选材精当,主题突出
作者只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文章主题,如选取“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特点,突出了邓稼先质朴的形象等。这些事例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写作特色
本文以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返回
邓稼先
历史背景(1—9)
今时今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百年屈辱——中华民族任人宰割
生平经历——鞠躬尽瘁
杰出贡献——死而后已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邓稼先——忠厚朴实
爱国敬业
品德高尚
板书设计
贡献巨大
不凡经历(10—18)
名人对比(19—29)
“两弹”元勋
质朴坚毅
课堂小结
邓稼先
杨振宁——自豪骄傲
邓稼先——认真求实
困难重重——勇于克服
面对意外——身先士卒
朋友角度——忠诚纯正
历史角度——贡献永恒
爱国敬业
品德高尚
板书设计
爱国情怀
中国男儿(34—39)
赤子情怀(40—44)
不怕牺牲
胸怀祖国
人生观角度——志存高远
人生选择角度——忠于祖国
面对谣言(30—33)
课堂小结
1.
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填字母序号)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定称谓
D.表讽刺、否定
(1)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
(2)“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
(3)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
)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
)
B
跟踪检测
C
D
A
返回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B.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写,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C.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适当夸张”。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D.作者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松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
C
跟踪检测
积累拓展
邓稼先与核试验
返回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1952387609503330140&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积累拓展
推荐篇目
黄小坚《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
许鹿希《邓稼先的奖金之谜》
叶学贤《邓稼先:为了那一柱耀眼的蘑菇红云》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半个世纪的友谊(许鹿希)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玩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后作业
返回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国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已那份给了稼先……
课后作业
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望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
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
课后作业
的骄傲。”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有删改)
课后作业
文章开头说:“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结合全文,说说哪些事情体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
①少年时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读书时也是同读一个学校;
②杨先生多次回国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是少不了叙旧聊天;
③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上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
④稼先60寿辰,杨先生送国际象棋;
⑤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望、找特效药。
课后作业
2.搜集近现代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选一位,向全班同学介绍。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