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2课时
6.老山界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重点)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学习目标
返回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回顾
返回
红军翻越老山界
学情回顾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回顾练习
A.悬涯
宿营地
酣然入梦
惊涛骇浪
B.篱笆
歇歇脚
百练成钢
苛捐杂税
C.灌输
鱼水情
不可捉摸
再接再励
D.景致
运输员
寒风凛冽
层峦叠嶂
学情回顾
D
2.本文按照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展开叙述。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_____________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坚强意志和革命___________精神。
时间变化
翻越老山界
地点转移
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乐观主义
学情回顾
开头一句“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介绍老山界。突出路之远,为下文叙写翻山时的艰难埋下伏笔。
开篇点题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一部分
返回
精读课文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花了大量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是否离题?
不离题。
原因:一方面突出了山路的难行,表明这是真实叙事;
另一方面,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红军对人民的关怀,充分显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
品味第二部分
精读课文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时,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一整袋米送给她时,她“欢喜”地接受了。
哪些词语反映了瑶民大嫂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早先: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母女俩。
过程:通过谈话被红军打动→被红军关心(送米)而感到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从当天下午写到天色将晚,红军还没到山脚下。
精读课文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精读课文
表明老山界山路曲折、山势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也表明了红军战士人数之多、队伍之长。
仰视角度
赏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的“奇观”是什么意思?
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不畏艰险的勇气,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火光与星光相接,以“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
精读课文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作用:表现了星空的美丽,反映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暗示山势之高。
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
精读课文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比喻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作用:前一句把“山峰”比作“巨人”,后一句把“山谷”比作“井”,二者结合起来,立体感十足,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突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精读课文
比喻
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一样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第22段,写声音“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样描写是不是相互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这里写声音,是为了衬托寂静,以“有声”衬“无声”。作者以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午夜山中的寂静,使读者如临其境。
不矛盾
精读课文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精读课文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连续不断,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了寒风刺骨的环境。
用拟人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仍能发现和欣赏夜色的美好,表现了红军战士处困不悲、处险不惊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品质。
精读课文
从天黑以后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到半山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险和红军在半山腰露营的情景。
记叙攀爬雷公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医务人员的情况?
这是一个群像,着墨医务人员,也是称赞整个红军队伍。
精读课文
医务人员中很多人是女同志。
医务人员不仅要爬山,还要照顾、慰问伤员病员,需要勇气和毅力。
怎样理解“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表现了红军战士到达老山界山顶之后的欣慰、自豪之情。
表明红军翻越老山界不是轻装行军,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从次日黎明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精读课文
课文前面讲述老山界如何之险,为何在下山的时候作者还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以优美的景物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愉悦的心情衬托得淋漓尽致,赞颂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革命乐观的情绪。
精读课文
写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红军胜利到达宿营地的喜悦。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作者大篇幅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而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表明万里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更能突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对比
翻越老山界
金沙江
大渡河
雪山
草地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写作技巧: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不仅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你试着写一段话,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
精读课文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选自孙犁《芦花荡》)
这些景物描写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点明了环境气氛。
示例
精读课文
“苇子”的窜天,表明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精读课文
本文采用顺叙的写法,按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安排文章层次。
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
空间:山沟→路边瑶民家→山脚→山腰→山顶→山下。
事件:与瑶民攀谈,半夜露宿,登上山顶,顺利下山。
这样写,一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1.顺序井然,条理清晰
写作特色
精读课文
2.描写生动,中心突出
作者在写山势险峻、行程艰难的内容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例如将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路曲折迂回、山势陡峭险峻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下往上望的情景,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看到的情景,最后写红军战士在山腰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这样就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
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返回
老山界
决定翻山——概括介绍,开篇点题
山高路险
奋勇登山
悬崖峭壁
打趣逗笑
翻山经过
睡觉难
吃饭难
路窄石硬
酣然入梦
粮食奇缺
鼓着勇气
寒气逼人
观赏夜景
肚子饥饿
继续前进
敌人追击
毫不畏惧
枪声密集
嘲讽敌机
下山之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处境难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板书设计
走路难
课堂小结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B.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C.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D.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A
跟踪检测
返回
2.分析下列句中标红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纪律严明。
“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跟踪检测
积累拓展
推荐篇目
毛泽东《七律·
长征》
杨成武《忆长征》
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
返回
拓展阅读。
翻越夹金山(节选)
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境内,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山上神秘莫测,当地百姓叫它神仙山,说“只有神仙才能登越”。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第一次翻越大雪山。6月12日9时许,红四团的英雄战士们穿着单衣,每人拿着一根拐棍,呼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昂首阔步地踏上了征服夹金山的征途。山坡是一片原始森林,路还好走。越往上走雪越深,空气越来越稀薄,气温越来越低,呼吸越来越困难,路越窄越陡越滑,走路越来越费劲。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几米深的雪窝。在雪山上,气候变化急骤,有时晴空万里,忽又大雾弥漫,瞬又寒风大作,雨雪霏霏。
课后作业
返回
红四团的战士们用刺刀、铁铲在雪山挖出踏脚孔,在没有路的地方挖出了一条路,有人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有人掉到雪窝里去了,别的战友立即递去木棍、绑腿,把他拉拽起来,拍去身上的雪,又继续攀登。
继红四团翻越夹金山之后,中央红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翻越夹金山。
6月14日晨,毛泽东喝了一碗热乎乎的辣椒水,手里拄着一根木棍,身上穿着夹衣夹裤,脚上穿着黑色布鞋,沿着许多人踩过的又陡又硬又滑的雪路,向着高耸入云的夹金山顶峰前进。路太滑,有时前进一步连退好几步。警卫员陈昌奉说:“主席,这山太难上了,让我们搀扶着你走吧!”毛泽东谢绝了:“不!你们和我一样嘛!”
课后作业
毛泽东有一匹黄骠马,大家劝他说:“主席,你不骑马,那就拉着马尾巴走吧,这样安全,也省劲多了!”毛泽东笑着说:“马,首先应该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多一个同志爬过这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了一份力量啊!”
突然间,狂风骤起,浓云密布,震耳欲聋的雷声,鸡蛋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般狂扑而来。毛泽东和战士们手拉着手前进,他嘱咐大家:“低着头走,不要往上看,也不要往山下看,千万不要撒开手!”
毛泽东迈步登上了雪山顶端,极目四望,容光焕发。山北面,下山的队伍正向达维镇奔去;山南面,后续部队正在奋力向雪山顶走来。他对这支他参加缔造的红军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他向正在登山的战士们招手,打招呼,鼓励他们奋勇攀登。
课后作业
战士们太累了。攀登上雪山顶后,战士或三人或五人一伙地坐在雪地上休息,也有的躺在雪地上闭目养神。毛泽东登上山顶后,有些战士来到他身边,说:“请主席休息休息吧!”毛泽东来到坐着休息的战士们中间,说:“不能在这里休息呀!这里空气稀薄,有危险。再加一把劲儿,下山去我们就和四方面军会师啦!”
毛泽东在红军指战员中间有崇高的威信,战士们对毛泽东非常尊敬,听到毛泽东的话,他们都起来向山下走去,有许多人是“坐汽车”——坐在雪山坡上滑下去的。
课后作业
毛泽东从雪山顶峰一步步地向山下走去,和部队一起来到了达维镇,受到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率领的先头部队的热烈欢迎。一、四方面军会师了。
北上!北上!
险恶的夹金山被征服了,蒋介石在雅安地区“围歼”红军的企图破灭了。
(选自蒋建农、郑广瑾《长征途中的毛泽东》,有删改)
课后作业
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够成功翻越夹金山,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越往上走积雪越深,气温越低,路越窄越陡越滑,呼吸越困难,走路越费劲。
②山上天气变化急骤,有时晴空万里,忽又大雾弥漫,瞬又寒风大作,雨雪霏霏。
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和累,顽强拼搏的斗志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后作业
我市某中学在七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一次以“传承长征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1)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课后作业
核心素养
红色主题
准备
实施
制小红旗
排练节目
走长征路
看老红军
表演节目
答:活动围绕红色主题分两个阶段——准备和实施,在准备阶段,要制作小红旗、排练节目;在活动实施阶段,要重走长征路、看望老红军,最后表演节目。
(2)从江西于都到福建长汀,从福建宁化到江西瑞金,201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新闻客户端进行了“长征,从这里出发!”的直播,引来上百万网友观看。请你谈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再走长征路。
课后作业
答:虽然今天我们不再有当年的艰难险阻,但这种精神却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要重走长征路,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共33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1课时
6.老山界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本文主要内容。
(重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
(难点)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返回
新知导入
返回
老山界是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之一
(越城岭),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陆定一(1906—1996)
,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为了打击红军、遏制根据地的发展,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数百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助学资料
壁
壁画
璧
白璧无瑕
崖
悬崖
涯
天涯
b$
yá
形近字
啜(
)啜泣
辍(
)辍学
chu8
缀(
)点缀
搀(
)搀扶
馋(
)馋猫
谗(
)谗言
ch1n
chán
chán
zhu$
chu8
预习思考
惊惶:惊慌。
欺侮:欺凌侮辱。
骨碌:滚动。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奇观:奇伟的景象。
预习思考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理解词义
矗立:高耸地立着。
蜷:弯曲。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预习思考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思考2:文章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思考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
思考问题
速
读课
文
预习思考
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思考这篇文章中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
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2.找出红军是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的。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批注要求
返回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2)
第三部分(33)
开篇点题,简单介绍老山界,交代事件的起始。
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长征的不易。
↑主体部分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
整体探究
时间的变化
地点的转移
初读课文
概述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
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初读课文
时间的变化
初读课文
山沟
下午、傍晚
与瑶民攀谈向前行动
登山
天黑
山脚往上
露宿冻醒
夜里、半夜
山腰
吃饭登山
黎明
上山路上
山顶
下午
休息下山
地点的转移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决定翻山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
1
2
3
精读课文
返回
精读课文
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难题一:行路难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运用细节描写,具体表现了行军之缓慢。
精读课文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表现了战士爬山时的小心翼翼和行军速度之慢,衬托出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再次写“火把”,立足点从山脚转到山路上,先仰视再俯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描绘,细致、生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突出了老山界的“高”“陡”“险”。
精读课文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详细地描写了雷公岩的陡峭程度,看上去就那么吓人,更别提攀登了。
通过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峭。
精读课文
难题二:睡觉难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路窄石硬
冰冷刺骨
精读课文
这一句用了多个问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多个问句表达了对在山路睡觉的命令的质疑,从侧面突出了在山路上露宿的艰苦。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精读课文
难题三:吃饭难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粮食短缺
肚子饥饿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精读课文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难题四:处境难
精读课文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运用语言、神态描写,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不屈斗志和苦中作乐、昂扬奋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面对这些难题,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精读课文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虽然环境艰苦,但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
而红军战士很快“酣然入梦”,表明战士们极度疲倦,突出了红军置生死于度外,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面对这些难题,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精读课文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这里的“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抢夺”的意思,表现红军吃饭的迅速,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翻山任务而争分夺秒吃饭的动人场面。
面对这些难题,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精读课文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嘲讽,为敌军中部分士兵想抗日却力不从心的无奈感到惋惜。
毫不畏惧,嘲讽敌机
比喻
拟人
面对这些难题,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精读课文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言行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胸怀坦荡、酣然入梦。?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讽敌机。
表现了红军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一、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人饥骨
苛捐杂税
C.前后呼喊
神情惊惶
寒气逼人
督促前进
D.饥饿疲劳
显显身手
寒风凛洌
清得透底
C
跟踪检测
返回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她拿出仅有的______(一点
一斤
一袋)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______
(景观
奇观
景象)。
一点
奇观
跟踪检测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______
(叹息
轰响
轰鸣),大概是在______
(哭泣
叹息
怒吼)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______
(繁重
笨重
笨拙)的队伍战胜了。
叹息
叹息
笨重
跟踪检测
三、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C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