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返回
新知导入
泊秦淮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文多为讽喻时政之作。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宫赋》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国势衰微,藩镇拥兵自固,边患频繁,人民生活异常困苦。但统治阶级还在纵情声色,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在秦淮河停船靠岸,靠近一家酒馆。
笼罩。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幽情。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歌女不懂得亡国之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歌女。
怨恨,仇恨。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尚,还,仍。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有何作用?
首句通过描写“月色”“轻烟”“寒水”
“白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秦淮夜景图。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为下文抒情创设了情景,作好了铺垫。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后两句中诗人仅仅是在斥责商女的“不知”吗?作者意在表达什么?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由“商女”引出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由视觉到听觉,叙事中抒情,抒情中议论。看似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斥责了那些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作者将矛头直指当朝的统治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沉迷于享乐生活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精读课文
——写景、叙事
笼
商女
板书设计
——抒情、议论
寒
犹
泊秦淮
唐
杜牧
精读课文
新知导入
贾生
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询问的却是鬼神之事。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的现状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汉文帝虽能求贤却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统治者也像文帝一般,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咨询,征求意见。
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人能比。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
从正面写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
求
访
仿佛在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贾生才调更无伦
赞美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
“才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谈至深夜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关心百姓的状况只关心鬼神之事。
可惜。
徒然。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指百姓。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
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
写汉文帝与贾谊谈话时的表现。汉文帝问询到半夜,谈着谈着,还向前移动,似乎很是认真倾听。至此,诗人将“扬”发挥到了极致,留下了悬念,诗情显得跌宕起伏,“可怜”二字耐人寻味,为后文的“抑”埋下了伏笔。
可怜
不问苍生问鬼神。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末句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竟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至此揭露了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自顾求仙访道的嘴脸。由之前“扬”之极点,转至“抑”之极点,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
“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怜”是可惜、可叹的意思,在这里是作者托古讽今,借汉文帝求访贾生“不问苍生”而“问鬼神”的史实,嘲讽了为人君者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无道,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贾生》一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欲扬先抑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这首诗写的虽是汉代的事,但其实是托古讽今,讽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精读课文
贾生
扬
板书设计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
抑
问鬼神
贾生才调
虚前席
精读课文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跟踪检测
返回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
劳动的艰辛
作者的志趣
跟踪检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D
跟踪检测(共30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两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返回
新知导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其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代表作品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版)。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诗人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时,诗人途经松源,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行人空欢喜一场。
不要说。
骗得。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空欢喜。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
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莫言
第一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赚得行人错喜欢。
赚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富于幽默风趣。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正走在万山环绕的圈子里,一座山将行人放过去,另一座山又将行人阻挡。
同“正”。
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阻挡。
这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这也形象地反映出行人由意外、惊诧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表明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
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哲理: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迷惑,要放远眼光,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精读课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板书设计
议论
描摹
先果后因
精读课文
新知导入
返回
约客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
、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清苑斋集》传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清苑斋集》(《永嘉四灵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江南的夏夜,梅雨绵绵,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然而,时过夜半,友人仍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译文: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被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阵阵蛙声。
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到处是蛙鸣。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家家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诗人以声衬静,烘托出雨夜的寂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以动衬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时间已过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拿着棋子敲击桌面,震落了灯花。
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约定,约会。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点出了人物和事件。诗人耐心又有几分焦急地等待着友人,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震落了灯花。“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等待时长的情形。敲棋这一细节,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态。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情景交融
《约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心中有些许的烦闷。但是多情的梅雨,欢快的蛙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又让诗人完全沉浸在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这真是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啊!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孤寂无聊、心情烦躁不安。是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细节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友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恬然自适的心境。
精读课文
时令:江南夏夜梅雨时节、环境喧闹处处蛙鸣。
板书设计
约客
点明时节
心情:约客不至独挨夜半、闲极无聊棋落灯花。
点明诗题
精读课文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跟踪检测
返回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上衣。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跟踪检测
1.
《月夜》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象,
《早行》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春天
秋天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