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答题,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头攒(cuán)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pǔ)。”木心的这首诗,是对他一生的极好概括。
B.城市文学或在细致描摹中立体地呈现城市的整体氛(fēn)围、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或在众多城市的潜(qiǎn)在比较中写出笔下城市的独特个性。
C.江南的美,停伫在烟雨的水粉里,裹足不前,它不只拥有糯米糕点的香甜和吴侬软语的呢喃,它亦拥有那些铿锵有力、力能扛(ɡānɡ)鼎的豪迈气魄。
D.白云苍狗,岁月悠悠,应县木塔巍然耸立在晋北广袤(mào)的大地上,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木塔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zài)失衡,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家乡,无疑是国庆档最重要的票房催化剂。一个乡字凝结了中国人的情感认同,因此,当大银幕上展开浓郁又深情的山河乡野画卷,观众愿意为哺育了我们、又让我们牵挂和奋斗的家乡“买单”。
《我和我的家乡》用五个短片畅叙每一个小我与故土的乡情眷恋。宁浩执导的篇章落在北京、河北,陈思诚的讲述围绕贵州展开,邓超和俞白眉走进陕北,【乙】徐峥聚焦浙江,闫飞和彭大魔从东北土地汲取灵感——发生在中国天南地北的山乡巨变,伴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直抵人心。8天时间,影片以18.8亿元票房领跑档期,并有望形成长尾效应。
《一点就到家》的取景框里,也是大银幕上久违了的乡村乡情。【丙】颠覆《中国合伙人》的创业精神,新故事把镜头对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千年古寨既是他们抓牢“风口”的希望田野,亦是饱蘸了故土乡情的奋斗之路。糅杂进的二次元风格柔化了电商扶贫的主题词,逆势上扬破亿元,是观众为新主流电影投出的信任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催化剂
B.长尾效应
C.颠覆
D.亦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教育部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应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
B.文创雪糕的走红,表明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创产品要有鲜明的特色,要把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提炼出来,反映在文创产品的呈现上。
C.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她的作品涉及到了一个宏大的话题,即社会的激进变化是否来自于深刻的失落感。
D.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不仅将激励更多国家加入进来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凝聚全球抗疫合力,也将帮助更多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疫苗。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①
。一是地域方言——语言的地域变体,同一种地域方言有些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
②
,如流布在海外的粤语和闽南话。这些远离故乡的方言久而久之也会演变成地域方言。二是社会方言——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不同,口音、措辞、言谈也会有差别。例如20世纪初年之前的常州方言有街谈和绅谈的区别。街谈是城里大多数人说话的型式,
③
。
6.阅读下面两张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图一
图二
(1)分别概述图一、图二反映的现象。(2分)
(2)针对兴趣班越来越火爆的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汉服,意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并非人们误以为的“汉朝的衣服”。几千年来,汉服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润色,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汉服的不二代表。传统深衣有三大讲究。一为“交领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为向右掩。二为“褒衣宽袖”,汉服的衣服都宽松,且袖子宽大,长过手臂。三为“系带隐扣”,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古人素来敬畏天地与自然。他们将上衣分裁四片,即为了意寓“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则为了对应“十二月”。其中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以寓“天圆地方”。古人将天地藏于衣服,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不可任性妄为,上有天,下有地,做人也要有规矩。
(摘编自物道《汉服,中国人的衣服》)
材料二:
汉服延续千年,其中以唐、宋为代表。因不同朝代各有特色,汉服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姿态。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衫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摘编自网络《汉服文化:汉服的历史》)
材料三:
汉服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复活”的显性文化符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一项调查显示,2019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到356.1万人,连续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根据年龄划分,85%为25岁以下。从动机上看,总人数中有47.2%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欢,而34.7%的动机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也凸显了汉服和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服饰本身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艺。对普通人而言,“穿汉服”门槛不高,轻松成为表现个人认同情结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特定场合中,承载着社交属性的外在符号。
正是这一属性,导致汉服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其核心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改变,找到传统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的“用”处。正如学者朱谦之所说,这“不是旧的文化之因袭,而为新的民族文化之创造”。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是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一次次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而且是要找到与保留和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义,这也正是今天汉服复兴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7.下列对材料中“汉服”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B.古人素来敬畏天地与自然,这样的思想在汉服的设计上也得到体现,天圆地方的理念寓意着做人不可任性妄为,要有所敬畏,要有规矩。
C.宋代服饰大体沿袭隋唐旧制,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它自身呈现出的严谨、含蓄、简朴的风格,是因为宋朝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
D.在参与调查的人中,近一半的消费者是喜欢汉服文化的,超过三成的人借汉服弘扬传统文化,这显示了汉服和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服历经多个朝代,但深衣的特点一直沿袭了几千年,到了唐代,法服和常服是那个时代的主要代表: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常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的服饰。
B.在唐代,襦裙是妇女的主要服饰,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C.服饰本身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在生活中习得的文化技艺。“穿汉服”既能表现个人认同,也有一定社交属性。
D.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是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而是要找到与保留和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
9.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指出汉服复兴的意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村里的戏班子
周作人
去不去到里赵看戏文?七斤老捏住了照例的那四尺长的毛竹旱烟管站起来说。
好吧。我踌躇了一会才回答,晚饭后舅母叫表姐妹们都去做什么事去了,反正差不成马将。
我们出门往东走,面前的石板路朦胧地发白,河水黑黝黝的,隔河小屋里“哦”的叹了一声,知道劣秀才家的黄牛正在休息。再走上去就是外赵,走过外赵才是里赵,从名字上可以知道这是赵氏聚族而居的两个村子。
戏台搭在五十叔的稻地上,台屁股在半河里,泊着班船,让戏子可以上下。台前站着五六十个看客,左边有两间露天看台,是赵氏搭了请客人坐的。我因了五十婶的招待坐了上去。台上都是些堂客,老是嗑着瓜子,鼻子里闻着猛烈的头油气,戏台上点了两盏乌默默的发烟的洋油灯,传傍傍地打着破锣。不一会儿有人出台来了,大家举眼一看,乃是多福纲司,镇塘殿的疍
船里的一位老大,头戴一顶灶司帽,大约是扮着什么朝代的皇帝。他在正面半桌背后坐了一分钟之后,出来踱了一趟。随即有一个赤背赤脚,单系一条牛头水裤的汉子,手拿两张破旧的令旗,夹住了皇帝的腰胯,把他一直送进后台去了。接着出来两三个一样赤着背,挽着纽纠头的人,起首乱跌,将他们的背脊向台板乱撞乱磕,碰得板都发跳,烟尘陡乱,据说是在“跌鲫鱼爆”,后来知道在旧戏的术语里叫作摔壳子。这一摔花了不少工夫,我渐渐有点忧虑。假如不是谁的脊梁或是台板摔断一块,大约这场跌打不会中止。好容易这两三个人都平安地进了台房。破锣又侉侉地开始敲打起来,加上了斗鼓的格答格答的声响,仿佛表示要有重要的事件出现了。忽然从后台唱起“呀”的一声,一位穿黄袍,手拿象鼻刀的人站在台口,台下起了喊声,似乎以小孩的呼笑为多:
“弯老,猪头多少钱一斤?……”
“阿九阿九,桥头吊酒……”
我认识这是桥头卖猪肉的阿九。他拿了象鼻刀在台上摆出好些架势,把眼睛轮来轮去的,可是在小孩们看了似乎很是好玩。呼号得更起劲了,其中夹着一两个大人的声音道:
“阿九,多卖点力气。”
一个穿白袍的撅着一枝两头枪奔出来,和阿九遇见就打,大家知道这是打更的长明。不过谁也和他不打招呼。
女客嗑着爪子,头油气一阵阵地熏过来。七斤老靠了看台站着,打了两个呵欠,抬起头来对我说道,到那边去看看吧。
我也不知道那边是什么,就爬下台来,跟着他走。到神桌跟前,看见桌上供着五个纸牌位,其中一张绿的知道照例是火神菩萨。再往前走进了两扇大板门,即是五十叔的家里。堂前一顶八仙桌,四角点了洋蜡烛,在差马将,四个人差不多都是认识的。我受了“麦镬烧”的供应。七斤老在抽他的旱烟——“湾奇”,站在人家背后看得有点入迷。胡里胡涂地过了好些时光,很有点儿倦怠,我催道,再到戏文台下溜一溜吧。
嗡,七斤老含着旱烟管的咬嘴答应。眼睛仍望着人家的牌,用力地喝了几口,把烟蒂头磕在地上,别转头往外走。我拉着他的烟必子,一起走到稻地上来。
戏台上乌黪黪的台亮还是发着烟,堂客和野小孩都已不见了,台下还有些看客,零零落落地大约有十来个人。一个穿黑衣的人在台上踱着。原来这还是他阿九,头戴毗卢帽,手执仙帚,小丑似的把脚一伸一伸地走路。恐怕是《合钵》里的法海和尚吧。
站了一会儿,阿九老是踱着。拂着仙帚。我觉得烟必子在动,便也跟了移动,渐渐往外赵方面去,戏台留在后边了。
忽然听得远远地破锣侉侉地响,心想阿九这一出戏大约已做完了吧。路上记起儿童的一首俗歌来,觉得写得很好:
台上紫云班,台下都走散。
连连关庙门,东边墙壁都爬坍。
连连扯得住,只剩一担馄饨担。
1930年6月作
(摘选自《看云集》,有删减)
10.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戏台上点了两盏乌默默的发烟的洋油灯,传傍傍地打着破锣。(2分)
(2)台下还有些看客,零零落落地大约有十来个人。(2分)
11.赏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6分)
12.分析七斤老这一人物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3.本文的结尾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白氏长庆集》序
(唐)元稹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①。明年,拔萃②甲科。由是《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及百道判③,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会宪宗皇帝册召天下士,乐天对诏称旨,又登甲科。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
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及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而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④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又云鸡林⑤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矣,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以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制诏长于实,启奏、表状长于直,书檄、词策、剖判长于尽。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选自《白氏长庆集》)
【注】①擢上第:指进士及第。②拔萃:唐代选授官员考试中的一种,作对历史政治及社会现象作出评判的文章即为拔萃,一旦考中,即授予官职。③百道判:指白居易为应试,曾试作许多判词。百道,泛指其多。④禁省:皇宫。观寺:道观寺庙。邮候:也称“邮堠”,指馆驿、传舍。⑤鸡林:新罗,朝鲜古国名。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尚驰竞
驰竞:奔竞,追名逐利
B.会予谴掾江陵
谴:贬谪
C.贬谪巴蜀江楚洎长安中少年
洎:到
D.长庆讫于是矣
讫:开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时人比之《风》《骚》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D.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单刀直入,首先叙述了白居易的籍贯生平、科场经历、宦游生涯、赋判诗作在新进士中的广泛传播等。
B.文章写白居易作品的传播影响,以及对其创作特征的归纳与评价,既顾及情谊,又持论平正,当得“真实可信”四字。
C.本序以“激”“遣”“切”等词准确概括白氏诗章之“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等,明白直露地表达推重赞许之意。
D.全序简明扼要、生动传神、言辞恳切,并着重叙写了白居易的官阶、高德,以及作者和他的深厚交情。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至
于
缮
写
模
勒
衒
卖
于
市
井
或
持
以
交
酒
茗
者
处
处
皆
是
其
甚
者
有
至
于
盗
窃
名
姓
苟
求
自
售
杂
乱
间
厕
无
可
奈
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4分)
(2)予时刺会稽,因尽征其文,手自排缵。(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9-20题。(8分)
浣溪沙·菊节
(宋)苏轼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19.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
“
”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
”一句暗示了“分别”。(用原词、原句回答)(2分)
20.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治》)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①。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注】①器之:量才器使,根据能力分配合适的工作。
21.材料一中的“周”指
,“比”指
。(2分)
22.结合材料,分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
?”
(《论语》)
(2)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3)
,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4)可堪回首,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五月渔郎相忆否?
,
。(周邦彦《苏幕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社会中人们不能缺少沟通交流。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随着工具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也可以是信与信的交流;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也可以是一个符号,一个图像……沟通有浅的,也有深的;有流于形式的,也有触及灵魂的。
对于沟通交流,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共8页)
)2020年11月稽阳联考语文科参考答案
1.
D(A归真返璞pú。B潜在qián。C“停伫”应为“停驻”)
2.
C(应为“延续”。长尾效应:指因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而产生的更大的市场,在需求曲线上形成一个长长的尾巴,因此而得名。)
3.
A(“乡”字应加引号,表强调)
4.
B(A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应为“健全……机制”。C成分赘余,“涉及到”应为“涉及”。D语序不当,“不仅”“也”后面的内容应互调)
5.(1)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2)有些被带到远离故乡的地方(3)绅谈是少数官员(或文人)说话的型式
6.(1)①艺术类和运动类的培训班最多,最受欢迎。②每年兴趣班花销5000-10000元的家庭最多,多数家庭选择兴趣班的数量在三个以内。
(2)①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这源自培训市场的推动及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②但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勿贪多求全。(如能自圆其说其他理由亦可,酌情给分)
7.
C(材料二第2段,“但由于宋朝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选项少了“程朱理学的影响”)
8.
A(B“在唐代”错,见材料二第3段“在隋代及初唐时期”。C“习得”错,见材料三第2段“而不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艺”。D“不是……而是”错,见材料三第3段“不仅是……而且是”)
9.
①回归传统,宣扬做人要敬畏自然,要有规矩的传统。②汉服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或“在年轻人中弘扬传统文化”)③是个人认同情结的载体,是特定场合中的社交符号。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或“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义”)(每点1分,答出4点给4分)
10.(1)写出洋油灯罩经历长久烟气熏染后的乌黑的色泽,渲染出戏班出场前无聊沉闷的气氛,衬托看客们等待的心理。(2分)
(2)写出戏快散场前看客的稀少,衬托出戏班这种陈旧的文化形式的消沉与落寞。(2分)
11.
①多用副词,“不一会儿”“随即”“接着”等词写出表演的推进过程。(用词的角度也可答:多用方言词语,“赤背赤脚”“纽纠头”等词写出孩童眼中的戏班子的样貌,充满生活气息。)②多用短句,写出戏班子表演的流畅、节奏的快速、场面的热闹。③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戏班子表演的粗俗、热闹、壮健。④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富有生活情趣。(每点2分,写出3点给6分。“多用动词”亦给分,但不与“动作描写”重复赋分)
12.
①推动情节发展(构成线索也对),串联去戏班、看戏班、出戏班、回看戏、离开等情节,使全文结构清晰。②构成独特的叙述视角,以七斤老的看戏过程来呈现戏班、乡村的环境与生活方式。③集中体现旧式乡村人懒散、低俗而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每点2分,写出2点给4分)
13.
①写出戏班子还在表演,但看客却已经走散的落寞情景。②象征旧日时光的流逝、旧日生活的变迁,以及企图留存、抗争的无力。③表现出乡村的本土文化、俚俗文化日渐消逝。④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旧民俗、旧文化衰退的怅惘、悲叹之感。(每点2分,写出3点给6分)
14.
D(讫:结束)
15.
C(助词,的。A介词,在;介词,被。B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之。D介词,用;介词,凭借)
16.
D(“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未“着重叙写”,而是“不写”)
17.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断对2处给1分,4处给2分,6处给3分,满分为止。断错2处扣1分,断错3-4处扣2分,断错5-6处扣3分。)
18.(1)不久,(白居易)进入翰林院掌管草拟诏令,屡屡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重点词:未几、制诰、比比。)
(2)我当时在会稽郡担任刺史,于是全部征集他的文章,亲手(按次序)编纂。(重点:刺、征、排缵、句式)
19.菊花(答“菊节”不给分)
感时怀旧独凄然(“不知来岁与谁看”也给分
)(每空1分,共2分)
20.①“良辰乐事古难全”,美好的时光和欢乐的事情不能两全,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美好不能共存的思考,耐人寻味;②“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别后明月、玉树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貌已非,写出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③“不知来岁与谁看”,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写出对人生无常、佳期难再的思考。(写出2点给6分。每点诗句1分,分析2分。)
21.以义合
以利合(2分)
22.①从道德追求来说,君子追求道义,易共事难取悦;小人不求道而求利,易取悦难共事。②从用人来说,君子公正克制,量才用人;小人放肆无度,求全责备。③从性格来说,君子宽容大度,小人狭隘刻薄。(每点2分,写出2点给4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孔子说:“君子容易相处但是很难取悦他。不用正当的手段与他交往,而是溜须拍马想讨好他,他不会高兴;但他用人时,量才用人。小人不容易相处却很容易讨好他。不用正当的手段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他用人时,求全责备。”
23.(6分)
(1)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2)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4)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5)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每空1分,共6分)
24.说明:
(1)参考立意: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沟通交流的深度是始终要追求的。②沟通不在于方式的变化,而在于是否深入灵魂。③不同的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可能会影响交流的深浅,情感与灵魂的深度碰撞才是最重要的。
一类立意:在沟通交流的方式变化或历史变迁的前提下,扣住“深浅”“形式”“灵魂”来写,可给45分以上。
二类立意:不写沟通交流的方式变化或历史变迁,只写沟通的深浅,可给42分左右。
三类立意:泛泛而谈沟通交流,没有写到情感、深度的层面,38分左右。
四类立意:脱离材料的前提与中心写作,不及格。
(2)评分建议:
基准分42分;每少
50字扣
1分,扣满
3分为止;每
3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满
3分为止。
评价本次作文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审题立意、文体明确、思想深度、语言表达。
(3)作文定档:
一类文(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思维深刻,语言理性简练有个性风格。
二类文(50—54):符合题意,文体明确,有较好思辨深度,语言简洁清晰通顺。
三类文(42—49):基本符合题意,文体准确,结构清晰,语言通顺。
四类文(36—41):部分符合题意,结构较完整,语言较通顺。
五类文(30—35):偏离题意较远,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单薄;结构不太完整;有语病及错别字;字迹尚清楚。
六类文(20—29):偏离题意严重,基本不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单薄;结构不清楚或不完整;标点错误较多;有较多的语病和错别字;字迹不太清楚。
七类文(≤20):完全偏离题意,写作的中心与重心与作文题基本没有关系;抄袭作文,如确认是抄袭或套用之作,10分以下。
参考译文:
《白氏长庆集》,是太原人白居易创作的。居易字乐天。乐天开始牙牙学语说话,试着指给他“之”“无”两个字,能没有错误(地说出)。开始说话之后,读书勤恳聪敏,和其他小儿不同。五六岁懂得诗文的韵律,十五岁能写诗作赋,二十七岁考中进士。贞元末年,进士推崇呼朋引伴、驰逐声名,不推崇文章,在这里面六经(儒家经典)特别被排斥弃绝。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书作为擢升官员(的标准),乐天一下就进士及第。第二年,拔萃列甲等。从此《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以及很多应试写的判词,新考中的进士争相在京师传阅。适逢宪宗皇帝册命召集天下士人,乐天对策符合上意,又列入甲等。不久,入翰林院掌管草拟诏令,屡屡上书谈论政事得失。于是写了《贺雨》《秦中吟》等几十篇,指陈天下的事,当时的人把它们和《风》《骚》作比。
我一开始和乐天一同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名,常用诗词文章赠送应答,碰上我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乐天还在翰林院,寄给我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有几十首。这之后各自在江州、通州担任副职,又互相寄赠诗文。从巴蜀江楚之地到长安的少年,相互仿效,争着创作新词,自称是元和诗。而乐天的《秦中吟》《贺雨》等讽喻诗,当时的人很少有知道的。但二十年间,皇宫、道观寺庙、馆舍墙壁上没有不写的,王公、妾妇、地位低下的人的口中没有不说的。到誊写编录、仿照原样雕刻,在市井叫卖,或者拿着来交换酒茶的,到处都是。其中更厉害的是盗用姓名,任意求取,自己售卖,多而混乱,掺杂其中,无可奈何。我曾经在平水的市集中,看到乡村学校的各学童争着学诗,召来问他们,他们都对答说:“先生教我乐天、微之(即元稹)的诗。”他们本来就不知道我就是微之。有说鸡林国的商人很迫切地求买,自己说:“本国的再行每次用白金换一篇乐天的诗,那些所卖的白居易诗文中多处造假的,宰相总是能辨别出来。”自从有文章以来没有像这样广泛流传的。
长庆四年,乐天从杭州刺史任上凭借右庶子的身份承诏回京。我当时在会稽郡担任刺史,于是全部征集他的文章,亲手按次序编纂,编成五十卷,一共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大多把皇帝年号的前段、中段作为名号,我认为陛下明年应当会改年号,长庆的年号到此终结,于是命名为《白氏长庆集》。一般人的文章,各有所长。乐天的长处,可以说很多。讽喻诗擅长除去恶行,闲适诗擅长抒发情感,感伤诗擅长契合情感,五言律诗、百字以上诗擅长内容丰赡。五言七言绝句和百字以下诗擅长抒情,赋、赞、箴、戒之类文体擅长恰当,碑记、叙事、制诏擅长真实,启奏、表状擅长直谏,书檄、词策、剖判擅长尽言。总而言之,不是很多吗?至于乐天的官位、崇高的道德,和我交情的深浅,不是序言的重要部分,所以不写。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作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