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3课时
9.阿长与《山海经》
1.整体阅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重点)
2.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学习目标
返回
通过上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文章中的几个事件。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情回顾
返回
1.结合上下文语境赏析下列语句。
回顾练习
(1)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再一次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由上文写阿长的种种不好的习惯自然转到下文对阿长懂得许多规矩的叙述。
学情回顾
(2)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表转折,表明阿长将“我”的美好兴致一扫而光。由此过渡到吃福橘一事。
学情回顾
学情回顾
2.在第28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既说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是“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又说“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极力想得到却又无法得到的书,书的内容也深深吸引着“我”。
“粗拙”与“宝书”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体现了“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与敬意。
从文中记叙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精读课文
事件
人物性格
切切察察的毛病
嚼舌根、好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善良、真诚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迷信、淳朴
为“我”买《山海经》
仁厚慈爱、关心孩子
阿长是一个底层劳动妇女
探究讨论
返回
精读课文
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作者之所以写这样一个人,是因为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更加感激与怀念她。
从文中这些事件里,能看出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欲扬先抑
实在不大佩服
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完全消失
新的敬意
怀念与感激
精读课文
回顾课文,说说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精读课文
“阿长”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1
2
3
精读课文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不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为什么不把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
从文章内容上看,本文不仅写了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还写了关于她的其他事情,这些事情真实地反映了阿长身上的一些毛病,是文章的重要内容,读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亲切。如果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文章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就显得过于狭小,不能囊括全文。
作者之所以不把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是因为全文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如果将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这个带有尊敬意味的称呼,就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达效果。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
精读课文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1
2
3
这种幽默来自各种反差强烈的组合或描写。
比如题目中“阿长”与“《山海经》”的雅俗反差。
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
如:“但到夜里,我热的醒来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幽默来自童言无忌的表述。
比如:“‘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
5
来自一本正经中的荒诞。
比如阿长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再要放,就炸了!?”
来自对常识的荒唐表述。
比如阿长讲的故事,将长毛、土匪,义和拳以及各种江湖传闻杂糅在一起,错误百出;还有阿长买来《山海经》高兴地叫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刻画出一个可感可亲、鲜活生动的阿长的形象。
写作技巧:语言描写
文中作者对阿长的语言描写极其传神,语言描写能展示人物性格,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精读课文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
示例:
精读课文
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
(选自契诃夫《胖子和瘦子》)
体现了瘦子的虚荣与夸耀。
示例:
精读课文
1.欲扬先抑,刻画人物
文章先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如何“讨厌”长妈妈,这些事集中表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保守陈腐。这是“抑”。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重,并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为“我”买回《山海经》,使长妈妈的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这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中,文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为了突出中心,对材料的详略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作者写长妈妈,安排了七件事,但详写的却只有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一事,而这件事彻底颠覆了“我”对她的看法,也集中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作者把这件事写得很详细。这样安排,不仅使人物血肉丰满,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好事粗俗、迷信可笑,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纯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本文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敬重,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返回
同情悲悯惭愧歉疚思念感激
记叙阿长的言行(3—18)(抑)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补叙阿长身世(19—23)(扬)
粗俗的行为习惯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1—2)
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设计
令“我”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课堂小结
一、下列对课文标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民间神话《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中年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B
跟踪检测
返回
二、下列哪些句子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是的打“√”,不是的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
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
×
√
√
√
跟踪检测
三、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的,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
“我”的感情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淡薄、完全消失
新的敬意
跟踪检测
积累拓展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九头的蛇
文中提到的“九头的蛇”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相柳,蛇身盘旋,长着九个脑袋。它所经过的地方会变成沼泽和溪流。
返回
积累拓展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三脚的鸟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祷过山上有—种鸟,长着白色的脑袋、三只脚、人—样的脸。
积累拓展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一脚的牛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一种
奇兽长得像普通的牛,身子青苍色,没有犄角,只有一条腿,吼叫的声音如同雷鸣。
课文中并没有提及阿长是如何帮“我”买到《山海经》的,下面是一位同学补写的内容,但是不完整,请你发挥想象,帮其补充完整。
课后作业
集市上人山人海,吆喝声此起彼伏。阿长东张西望,终于看到了一家书店,赶紧走进去。
“老板,有没有卖啥三啥经的?”阿长探问道。“这里有《诗经》《佛经》《三字经》等,不知你指的是哪本?”伙计笑道。“哦,你把那本《三字经》拿来我看看。”阿长接过书,翻了两下,忽然想起来,说:“对了,哥儿念叨的是‘三哼经’!”阿长递回了书。店伙计一愣,笑道:“我没听说过有‘三哼
返回
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伙计板起了脸,下了逐客令。
“怎么办?怎么办?”阿长有些茫然地走在大街上,随着人流不觉来到了一个书摊前。她眼前一亮,赶紧问:“有没有画着奇怪的鬼呀、神呀的‘三什么经’?”“有啊!有啊!你瞧!”摊贩高兴地从书堆中找出了四本小书。阿长接过一本,翻开看了看,高兴地说:“哎呀,太好了!就是它!”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哈哈,终于买到了‘三哼经’!我这就给哥儿送去,他一定会很高兴的。”阿长飞一般地跑去找她的哥儿去了。
?
示例:阿长仰起头说道:“好像是什么鬼呀、神呀之类的画儿书。”“你说的不会是《聊斋志异》吧!”店伙计有点儿不耐烦了。“不,不是的,就是‘三哼经’!”阿长果断地回答。
课后作业
示例:她急忙问:“多少钱?”小贩看了她一眼,乐呵呵地说:“四本,八十文。”阿长想都没想,数出了八十文递给小贩,接过那四本小书,用布包好。
课后作业(共31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2课时
9.阿长与《山海经》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难点)
学习目标
返回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学情回顾
返回
分析第7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神态描写
语言、动作描写
表现了阿长对讲究规矩的强硬态度。
强调了阿长对说吉利话和吃福橘这两件事的重视。
精读课文
作用:长妈妈的唠叨和叮嘱其实寄托着她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我”的真诚关爱。
返回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恰切地表达了阿长既怕“我”说错、又怕“我”忘记说祝福语的着急和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阿长渴望得到美好祝愿的急切心情。
神态描写
精读课文
动作描写
这几句话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什么意义?
叠声地说“恭喜”,且用了四个感叹号,传神地刻画出阿长获得祝福后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情状。将福橘塞到“我”嘴里这一行为隐含着她对“我”的爱。
精读课文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引出下文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由对长妈妈的厌烦过渡到“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过渡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读课文
表明在此之前,“我”对阿长除了“憎恶”“讨厌”外,没有什么敬意。
对于阿长讲的所谓“长毛”的故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说明阿长所谓的“长毛”的故事具有随意编造的特点。阿长讲故事绘声绘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她对“长毛”并不了解,表现了她的浅薄。
精读课文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两句话带有夸张的成分,阿长用“严肃”的口气讲着荒谬可笑的话语,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
精读课文
请描述“我”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后的情感转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敬意
逐渐淡薄
完全消失
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再度陡转
使得行文波澜起伏
精读课文
点明了“我”对长妈妈的敬意消失的原因。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试分析这句话的意义。
过渡句,由上文写“我”为隐鼠复仇,诘问阿长,过渡到下文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情。
第19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是否离题?
不离题。因为“我”对绘图的《山海经》的渴慕正是由远房叔祖而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也就交代了“我”对绘图的《山海经)产生兴趣的原因,为后文写“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以及阿长为“我”买绘图的《山海经》做了铺垫。
精读课文
品析“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句话的含义。
叔祖“疏懒”
别人“不肯真实”回答
漠不关心
阿长买来《山海经》
鲜明对比
精读课文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表现了阿长的热心、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同时,为下文写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精读课文
“我”根本没有把得到《山海经》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用“很”修饰“记得”,强调了“我”对此事印象深刻。描写长妈妈的穿着和动作,表现了她递给“我”书时的兴奋之态。
精读课文
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阿长连书名也不认识,却买来了“我”心爱的宝书。这既暗示了阿长买书的不易,又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表现了“我”听到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时的惊喜和感激之情。
写出了“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精读课文
大词小用
精读课文
第26段中的“伟大的神力”和前文中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伟大的神力”有什么区别?
前文中的“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新的敬意”是因为爱和感动而产生的,这里的“伟大的神力”虽然夸张,却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由衷的敬佩和赞美。
精读课文
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极力想得到却又无法得到的书,书的内容也深深吸引着“我”。
《山海经》居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我”打心眼儿里有点看不起的阿长买来的,“我”既意外又感动,这四本书,让“我”对阿长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我”视它们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1
2
第30自然段中,为什么改称阿长为“我的保姆”“长妈妈”?
精读课文
称呼的改变,反映了“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不仅是因为她为童年的“我”买来了《山海经》,也有“我”成年后对阿长的重新审视的缘故,体现了“我”对阿长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作者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饱含着思念和歉疚,也饱含着感激和同情。
精读课文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补叙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它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我”对长妈妈的衷心祝愿。
精读课文
抒情
欲扬先抑
为了肯定和褒扬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进行否定或贬抑的一种写作手法。欲扬先抑的“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批评、贬低。抑,起的是衬托、铺垫作用,重点是扬。用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文章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写作方法
精读课文
一、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
(冷淡
淡薄
冷漠)起来,但完全_______
(消失
消灭
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_______
(询问
审问
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淡薄
跟踪检测
消失
诘问
返回
2.
这_______(就
也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_______(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_______
(基本
大都
完全)消灭了。
又
跟踪检测
却
完全
二、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肖像描写
跟踪检测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三、下列句子中加彩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告假回家后,给鲁迅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B.知识就像深埋在土里的宝藏,越努力挖掘越觉得深不可测。
C.他的体育成绩一向很好,这次偶然的失误,情有可原。
D.学校清洁大扫除中,尘土飞扬,同学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D
跟踪检测
四、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跟踪检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叙写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
跟踪检测
2.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之所以这样想,是“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并未把她的关心、询问放在心上。
跟踪检测
3.如何理解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我”为什么会“震悚”
?
因为阿长不识字,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但不识字的阿长千方百计地为“我”买来启蒙的“宝书”,体现了阿长的善良、慈爱及对读书的重视。
“震悚”指震惊和紧张,表现了“我”大喜过望的激动心情和出乎意料的反应。
跟踪检测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跟踪检测(共35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1课时
9.阿长与《山海经》
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重点)
3.整体阅读课文,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手法。(难点)
学习目标
返回
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她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个怎样的人呢?鲁迅将不识字的阿长与《山海经》联系在一起,令人感到好奇。学习了本文,相信你会解开疑惑。
新知导入
返回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阿长(cháng)”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典籍。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阿长”,一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憎恶(
)
絮说(
)
惶急(
)
磨难(
)
烦琐(
)
孤孀(
)
诘问(
)
震悚(
)
骇(
)
·
·
·
·
·
·
·
·
·
zēng
x
hu2ng
s7ng
n4n
su7
shu1ng
ji0
h4i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返回
霹雳(
)
疮疤(
)
粗拙(
)
惧惮(
)
画舫(
)
模样(
)
渴慕(
)
和蔼(
)
哀悼(
)
·
·
·
·
·
·
·
·
·
·
pī
lì
chuāng
zhuō
ǎi
d4n
fǎnɡ
mú
mù
d4o
预习思考
(
)模样
(
)憎恶
空
(
)空闲
(
)空旷
折
(
)折本
(
)折腾
(
)损兵折将
w
kòng
sh0
zh9
m^
多音字
(
)恶心
(
)凶神恶煞
(
)模范
恶
模
-
=
kōng
zh0
m6
预习思考
坚(
)坚强
竖(
)竖起
姆
保姆
拇
拇指
m&
sh
形近字
拔(
)拔草
拨(
)拨弄
bō
挤(
)拥挤
济(
)救济
脐(
)肚脐
j#
j$
q@
ji1n
b2
预习思考
宵
元宵
霄
九霄云外
辫
辫子
辨
辨别
xi1o
bi4n
形近字
淌(
)流淌
趟(
)一趟
绘(
)绘图
侩(
)市侩
ku4i
t4ng
hu$
辩
辩论
t3ng
预习思考
理解词义
憎恶:憎恨;厌恶。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预习思考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烦琐:繁杂琐碎。
诘问:追问;责问。
预习思考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干,这里是有关联的意思。
思考3:“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思考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思考2: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问题
速
读课
文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地方。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批注要求
返回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8)
第三部分(19—31)
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貌特点。
主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主体部分
初读课文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事情
详略
1.阿长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
略写
2.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睡觉爱摆“大”字等。
3.她懂得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说恭喜话和吃福橘。
4.教给“我”很多道理。比如: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5.讲述“长毛”的故事。
6.“谋害”了“我”的隐鼠。
详写
初读课文
7.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介绍阿长
阿长的言行
为我买《山海经》
1
2
3
精读课文
返回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介绍长妈妈的身份,点明她所处的地位。
品味第一部分
大词小用,有幽默调侃的意味。
精读课文
赏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解释“我”叫保姆为“阿长”的原因,表现出儿童天真的性情。
精读课文
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赏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
“黄胖而矮”准确地刻画了长妈妈的体态特征。与“长”字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一种诙谐的意味。
外貌描写
精读课文
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写了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其出身之低下。
作用: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精读课文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写出了阿长背地里说人长短的坏习惯,表现其好事、庸俗的一面。
这些是“我实在是不大佩服她”的原因。
精读课文
品味第二部分
细节描写
赏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长妈妈动辄打小报告这一做法的不满。
精读课文
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到夏天……叫她呢,也不闻”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伸”“摆”“挤”三个动作,以及伸手伸脚摆成“大”字的不雅睡姿,表现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特点,流露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对“她”发生“敬意”做铺垫。
精读课文
动作描写
阅读第5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阿长并未领会母亲的言外之意,睡相不仅依然如故,睡姿竟然从“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变为“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而且“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细节的重复,生动、形象,刻画出阿长粗俗率性的特点。她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显得格外粗俗,连“我”都对她反感。
精读课文
细节描写
分析“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句话的作用。
由上文写阿长的种种不好的习惯自然的转到写阿长懂得许多规矩的事。
过渡句
精读课文
一、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彩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憎恶(zèng)
掳去
咒骂(zhòu)
倘使
B.惊骇(hài)
烦索
疮疤(chuāng)
疏懒
C.模样(mó)
孤孀
磨难(nàn)
震悚
D.粗拙(zhuō)
哀悼
诘问(jié)
针灸
D
跟踪检测
返回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
跟踪检测
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段二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跟踪检测
这少年便是闰土。……
…………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选自《故乡》)
跟踪检测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理由是什么?
不是同一个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我”就是作者;《故乡》是小说,“我”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跟踪检测
2.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摹绘,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写出人或事物的形状(摹状)、颜色(摹色)、声音(摹声)、气味(摹味)等。请你在选段一与选段二中各找到两个描写事物用摹色手法的句子,然后把它们写出来。(每个句子必须用五个字表达)
选段一: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
选段二: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
跟踪检测
3.请结合课文,说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摹声、拟人、对偶。(也可以从语言角度作答。)
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享受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