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重难点)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
返回
新知导入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返回
新知导入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他的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诗成就最高,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竹里馆》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是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在前两句中,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在这个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陪伴我。
这里指“幽篁”。
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了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出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在这样一个幽静的世界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诗人的精神可以彻底放松。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因此诗人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领略着隐居生活的美好。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本诗写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写出了隐居生活的美好。全诗人与物浑然一体,营造出清幽、高雅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精读课文
——宁静闲适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板书设计
——淡泊惬意
精读课文
竹里馆
新知导入
返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天宝初曾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洛城,即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这首诗是李白游洛阳时所作,诗中写到的《折杨柳》曲,是汉代乐府曲,抒发离别行旅之苦。古代人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不知从谁家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城。
笛子的美称。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
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谁家
暗
“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绪。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以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
满
散
满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满”
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扬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折柳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杨柳》曲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主旨提炼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了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精读课文
《折杨柳》
春夜洛城闻笛
借景
板书设计
联想
玉笛声
抒情
故园情
精读课文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跟踪检测
返回
(1)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相伴,与明月相映照的画面。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跟踪检测
2.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跟踪检测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怜”是爱的意思。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跟踪检测(共33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第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学习目标
返回
新知导入
逢入京使
返回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气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天宝八载(749),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诗人告别了在长安的家人,跃马踏上奔赴安西的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是描写了这一情景
。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逄/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离开长安好多天了,)回头遥望故园,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泪水还没有干。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路途遥远的样子。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沾湿的样子。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
“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及难舍之情。
东望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强调了自己思念亲人的程度之深,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
泪不干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骑着马在途中与熟人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替我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请求,烦劳。
捎口信。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相思眷念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
“逢”字点出了题目。
最后一句诗有什么特点?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颇有韵味。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其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
精读课文
逢入京使
实景
实情
板书设计
离乡
思乡
思念亲人
开阔豪迈
精读课文
新知导入
返回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代表作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本诗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返回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结束。
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杨花榆荚没有才华,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好似雪花在空中飞舞。
指柳絮。
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才气、才情。
懂得,知道。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前两句从整体写花草树木在暮春争奇斗艳。“知春”“斗芳菲”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态,它们以争奇斗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精读课文
诗句品析
后两句具体写杨花、榆荚的惜春表现,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虽“无才思”,却也要尽自己的所能,用漫天飞舞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杨花榆英”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诗人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
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品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草木”本属无情物,诗人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而且还有“才思”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诗文探究
精读课文
主旨提炼
诗人通过描写“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表达了对大好春光的珍惜之情,同时寄寓着一定的哲思,即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间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精读课文
草树知春
板书设计
晚春
斗芳菲
杨花榆荚
作雪飞
精读课文
1.
阅读诗歌《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跟踪检测
返回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跟踪检测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跟踪检测
2.
阅读韩愈的《晚春》,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跟踪检测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
“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