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30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30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9 16: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图说历史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
……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方式。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学习聚焦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
多元共辉,再造统一
课程标准: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中华民族发
展的多元性;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27-1279年
916-1125年

960-1127年
南宋
1115-1234年
1038-1227年
西夏

北宋
1206-1368年

1127年
1279年
1368年
960年
时空坐标
读图释史:五代十国至辽宋夏金元呈现什么样的趋势?简述辽夏金元崛起与灭亡的过程。
一、并立与统一
一、并立与统一
916年

960年
北宋
1125年
1038年
西夏

1115年
1127年
南宋
1206年
蒙古
1227年
1234年
1271年
1279年

1368年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由分裂到统一
元朝统一
元朝建立: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今北京)作为首都。
②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①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②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
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元朝统一:
蒙古

西辽
吐蕃
大理

元的统一示意图
南宋
西夏


大都
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根据第一段材料概况辽朝官职设置的特点。说说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辽朝南北面官制下的官员
二、传承与创新
1、治国模式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当元魏时,有地数百里。至唐,……地方二千余里。贞观三年,以其地置玄州。迨于五代,辟地东西三千里
——《辽史.地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原因何在?有何意义?
二、传承与创新
1、治国模式
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远祖思恭,唐季受赐姓曰李,涉五代至宋,世有其地。
——《辽史.
二国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
列传·外国二》
二、传承与创新
1、治国模式
史料实证——一制二称(西夏)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西夏文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部卒之数,初无定制。至太祖即位之二年,……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继而诸部来降,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
——《金史.兵志》
二、传承与创新
1、治国模式
猛安谋克制:
史料实证——猛安谋克(金)
【海上之盟】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村落”+
“兵团”
二、传承与创新
《建国号诏》云:
“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元典章》卷一《诏令》
忽必烈改国号与都城迁移,用意何在?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及都城南迁意在表明他建立了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蒙古一个民族,而俨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
中都
(金)
大都
(元)
北京
(明)
二、传承与创新
……汉、隋、唐、宋……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38页。
2、疆域管理
二、传承与创新
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也。凡站,……皆总之于通政院及中书兵部。??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元史》卷101兵制四“站赤”
2、疆域管理
二、传承与创新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
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
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
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2、疆域管理
根据材料,行省的设立有何作用及特点?
二、传承与创新
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汪大渊《岛夷志略》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2、疆域管理
思考一下,汉、唐为管理西域地区,采取了何种措施?
历史纵横
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ī
mí)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元朝疆域辽阔,远远超过汉唐;元朝对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元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深受汉族的影响,而中原汉族人民也以身着契丹女真服饰为时尚。……各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通婚现象愈益普遍,并得到官方的认可。——关树东:《一部描述民族历史风俗的佳作——读<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号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接受了汉人的习俗。……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汉人使用蒙古名字。……汉人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影响。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回族舞蹈
二、传承与创新
3、民族关系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习聚焦
1.元朝新民族的融入:
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影响: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第三等
汉人
指北方的汉族,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回族:中亚、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维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辽宋关系:在辽宋关系相当的165年中,两相和平时期为122年,其失和者仅为43年而已。
——翁独健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宋夏关系:
1038年开始双方不断爆发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到1084年,宋夏再次交战,到1098年后双方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金关系:
共存110多年的共存关系中,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和平关系一直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认识1: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但和平交往是主流。
历史认识
辽西地区的契丹腹地,此处发现的契丹墓葬反映的汉化是整体性的……此地汉人墓葬中,部分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
——冯恩学《辽墓反映的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
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都城距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在陕西、山东和河北一带设立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的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行动的需要而代表中央的临时机构。
——谢鲁元《试论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变迁的特点》
如果说辽代汉人有“被动”接受契丹文化的地方,也只能举出汉族宠臣接受契丹皇帝赐姓“耶律”一例……其他方面的契丹文化,则完全是由汉族人主动接纳或者民族交往中潜移默化接收的。
——张国庆《契丹族文化对汉族影响刍议》
认识2:
少数民族政权多向中原政权学习政治制度,各民族更在发展中相互学习、交融。
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
“中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意为“中央之国”。在中国古代长期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辽代大臣刘辉在其奏折中以辽为“中国”,称“西边诸蕃为患,士卒远成,中国之民疲于飞挽”。
——阎凤梧
《全辽金文》
金代的统治者常以“中国”自居。金海陵王时,徒单太后就曾以“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为由劝谏停止征战。
——据(元)脱脱等《金史》
认识3:不断交融的各民族共同建设了“中国”,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三、交融与新生
它意味着这不平凡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这个“小中国”在盛唐时期曾膨胀到它的极限——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
。此种“变身”初见端倪于契丹建立的辽王朝,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华的框架是在十三到十四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真正把中华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作为帝国经济基础的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为进一步将其他各种非汉人群的活动地域括入有效治理,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根据以上材料,你如何认识辽夏金元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三、交融与新生
问题探究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窃尝思之,寒之与暑固为不同,然寒之变暑也,始于微温,温而热,热而暑,积百有八十二日而寒气始尽。暑之变寒,其势亦然。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验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在陛下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恤浮言,则天下之心庶几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载苏天爵《国朝文类》卷13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中原文化先进
语言和文字
“大中国”的兴起
一、并立与统一
二、传承与创新
三、交融与新生
辽夏金元的统治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