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0900122682002020年秋绵阳外国语学校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与前四次反“围剿”相比,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在军队数量上占优势
B.中共中央推行“左”的错误主张
C.革命根据地力量弱小
D.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好
2.(2019湖北鄂州中考)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下边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 )
A.湘江战役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会宁会师
3.伍修权在诗中写道:“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舵手一易齐桨橹”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B.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层层包围
C.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4.八年级某班计划举办一场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下面是该班同学所拟的故事标题,其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出奇兵》
C.《井冈山会师》 D.《飞夺泸定桥》
5.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飞夺泸定桥 D.翻雪山过草地
6.“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爬雪山、过草地
7.1936年顺利会师的红军三大主力不包括?( )
A.红一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
C.红三方面军 D.红四方面军
8.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吴起镇
9.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红军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10.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中,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甘肃会宁会师
11. 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 ????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到处挨打,疲于奔命。”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征 B.渡过湘西
C.遵义会议 D.陕北会师
12.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下列所述属于红军长征胜利意义的是??(???? )
A.是启迪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3. (2020吉林白城大安期末)毛泽东写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红军“反围剿”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 (2019广东佛山顺德期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五次‘围剿’敌猖狂……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以上歌词反映了红军?( )
A.反“围剿”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B.反“围剿”失利后进行战略转移
C.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15. (2020湖南常德澧县期末)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走上了长征路。上述材料表明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
①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
②中央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
③敌强我弱,实力悬殊
④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 (2019贵州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中考)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17. (2019云南昆明中考)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18. (2019广东深圳中考)1935年6月,红四团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战士们正在进行?( )
A.井冈山会师
B.南昌起义
C.万里长征
D.武昌起义
19. 下列属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是?( )
A.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20. (2019湖南张家界中考)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到:“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次会议指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九大
2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红一方面军原来准备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调集重兵布成口袋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材料二 草地位于川陕甘边界,绵延几百千米,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泥潭。行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无法生还。红军靠挖野菜、草根,甚至杀军马或煮皮带充饥,常常背靠背宿营,互相取暖;手挽手行进,蹚过泥沼。就这样,红军历尽艰难,走出了草地。
红军将士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翻越了夹金山。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2)以上材料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哪些内涵?
22.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问题 “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是哪三军?这三军最后在哪里胜利会师?
23. 围绕长征主题,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层面,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材料一
(1)请根据图中的有关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A、B处写出相应的时间,在C、D处写出对应的地点。
材料二????红军四渡赤水时,国民党《中央日报》称“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材料三????《湘潮》杂志记者吴义国:三渡赤水仅仅4天,红军又驾轻就熟地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从容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2)在历史研究中经常会出现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现象,哪些因素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3)对长征的过程进行简单地叙述,并提炼其历史意义。
材料四 美国作家莫尔伍德:长征是一次解放……解除了人们心理上的桎梏,使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狭隘的乡土观念中解放出来……揭示出民族精神遗产之博大。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长征不仅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还孕育了伟大的民间文学。美国记者斯诺:长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4)以上是外国友人从不同的视角对长征胜利的评价,请你从中概括出长征在哪些领域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长征胜利八十余载,我们应传承哪些长征精神?长征仍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今天我们如何续走国家建设的长征之路?
24. 2019年是长征胜利83周年,襄阳七中举行了《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主题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 战略转移踏征程】
(1)下图是《红军长征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图片,指出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点。
【第二部分 伟大转折定航向】
(2)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了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浴血奋战勇向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4)请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说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指的是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哪些困难。
【第四部分 胜利会师开新局】
(5)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请指出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省哪个地方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又有何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6)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靠着“长征精神”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青少年又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不仅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 答案????B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此可知答案为B。
3. 答案????D????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遵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由此可知“舵手一易齐桨橹”的含义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4. 答案????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都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而井冈山会师则是指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不属于红军长征时期。故选C。
5. 答案????A 分析此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6. 答案????D 根据材料中的“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中翻雪山、过草地。
7. 答案????C 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8. 答案????C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选C。
9. 答案????D 根据题干信息“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联系所学可知,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的力量,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故D项正确。
10. 答案????A 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1. 答案????C 依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C项符合题意。
12. 答案????C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C。
13. 答案????B????由材料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故选B。
14. 答案????B 根据材料中的“别故乡”“五次‘围剿’敌猖狂”“亲人何时返故乡”并结合所学可知,歌词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百姓送别红军。B符合题意。
15. 答案????A 依据材料中的“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可知①②③正确。④材料中没有涉及,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 答案????D “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 答案????C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18. 答案????C 根据“1935年6月,红四团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可知战士们正在进行长征。
19. 答案????D A是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B是井冈山道路开辟的历史意义;C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D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故选D。
20. 答案????A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 答案 (1)材料一:敌军的围追堵截;材料二:严酷的自然环境。
(2)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任答两点即可)
素养考查分析 本题通过对材料中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进行总结,认识红军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学习到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 答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甘肃会宁。
23. 答案????(1)A:1935年1月;B:1936年10月;C:瑞金;D:吴起镇。
(2)个人立场、情感倾向、时代背景、知识储备、阶级属性等。
(3)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随后红军改向贵州进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思想(精神)领域、文学领域、军事领域。
(5)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作为个人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才报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从国家角度看,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科技,依法治国,等。
24. 答案 (1)瑞金。
(2)遵义会议。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巧渡金沙江。
(4)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气候;险峻的道路;等。
(5)会宁。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不断拼搏,迎难而上,刻苦学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为之增添新的
富有生命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