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7 18:3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检测
学校: 班别: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在学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烧烤食物 B. 捕猎动物 C. 群居生活 D. 种植水稻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在出土元谋人化石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能够证明元谋人与动物有根本区别的最有力证据,这一证据就是( )
A. 粗糙的打制石器 B. 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C. 烧烤吃剩的动物骨头 D. 大量的稻谷种子
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
①利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骨针②开始建造房屋③能够人工取火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北京人复原头像 B.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历史学家的著述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了某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后经考证,这些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能使用火的早期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对北京人用火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B. 北京人用火烧烤、御寒、照明等
C. 北京人会用火但不会管理火
D. 北京人用火驱逐野兽,又增强了体质
如果要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科学的方法是(? ? )
A. 神话传说 B. 历史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
如图图片所示文物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 毛公鼎 B. 打制石器
C. 稻谷 D. 彩陶器
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用五铢钱购物 B. 种植水稻 C. 穿着麻布衣服 D. 使用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最初主要是以()为生
A. 农耕种植 B. 饲养家畜 C. 渔猎采集 D. 手工制作
下列哪些是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种植 ???②陶器的发展 ??③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聚落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相关知识,回答4~6题。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发源地
B. 现代农作物都是由稻、粟和黍演变而来
C. 中国早期农业为人类文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D. 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农业领域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一首歌曲的歌词,如果要研究我国早期水井,可以前往哪个遗址()
A.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农作物反映了远古人类的农耕生活,其中属于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  )
A. 水稻 B. 玉米
C. 高粱 D. ? 粟粒
下列原始居民中,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的是(  )
A. 半坡原始居民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蓝田人 D.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城,因为(  )
A.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 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 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在兴起和发展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标志。请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中不包括(  )
A. 农作物种植 B. 家畜饲养的出现
C. 良渚文化的出现 D. 磨制石器的发展
《山海经》中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雨止,遂杀蚩尤。”以上《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内容()
A. 属于历史的真实记录 B. 没有任何依据
C. 反映了我国人类起源 D. 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2019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代表参加了这一盛典。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祖先的是(  )
A. 炎帝 B. 蚩尤 C. 尧 D. 舜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后蚩尤失败。炎黄部落声望大增,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这次战役是
A. 涿鹿之战 B. 牧野之战 C. 阪泉之战 D. 巨鹿之战
“把天下传给舜,全天下便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是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全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尧说道:“总不能拿全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下列描述符合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
A. 天下为公,任人为亲 B. 天下为家,选贤与能
C.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D. 天下为家,世代相袭
2017年4月4日,丁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一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怀着崇敬之情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 其部下发明文字、算盘和音律
C. 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 其妻嫘祖会缫丝技术
《史记?十二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是(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选举制 D. 分封制
暑假历史兴趣小组在历史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考察华夏族发源地的古迹,他们最应该到的地方不包括(  )
A. 云南 B. 陕西 C. 山西 D. 河北
2008年5月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请问大禹是(  )
A. 是治水英雄
B. 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 最早实行禅让制
D. 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下图所示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还划定中国的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 黄帝 B. 舜 C. 禹 D. 启
直观的图示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下面图示标题的是(  )
A. 炎黄联盟的形成 B. 禅让制的形成
C. 华夏族的形成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
材料二: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1)依据上面的图片材料,指出北京人的头部与现代人有何区别。
(2)概括材料,指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3)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都是人首兽身,钢头铁额,有8条胳膊,9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最后黄帝获得大胜。
材料三:相传他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材料二中提到的黄帝和蚩尤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事迹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BC.北京人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主要采集和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用火烧烤食物,故ABC表述符合史实。
D.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D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选D。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解答】
A.依据“远古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已经会使用火,在北京人的遗址中留有用火的遗迹,故A正确。
BCD.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西周时期、战国时期、汉代都不是远古时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元谋人,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据所学知,人与动物有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能够证明元谋人与动物有根本区别的最有力证据,这项证据就是粗糙的石器工具。A正确。
B.该项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故排除B。
C.本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
D.稻谷要到河姆渡人时期种植,故排除D。
???????故选A。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要求理解并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③④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使用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得多,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河姆渡和半坡文化时期开始建造房屋,故排除②。
故选C。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要求掌握基本的史料分析方法。
【解答】
C.由第一手资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知,研究北京人情况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故C正确。
???????ABD.其他几项都是第二手史料,故排除ABD。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B.由“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能使用火的早期人类”可知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工具,故B正确。
???????A.本项所述与“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了某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不符,故A错误。
CD.两项所述处在新石器时代,故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C.据考古挖掘,北京人遗址中存在有木炭和灰烬堆可以得出他们会使用火、还能保存和管理火种的结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管理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C说法不正确。、
ABD.综上,ABD说法正确。
故选C。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早期人类的研究,要求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解答】
D.早期人类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因此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其他专业方法。故D符合题意。
AB.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故排除AB。
C.学者的推断,必须建立在考古发掘和使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主观的瞎猜,故排除C。
故选D。
9.【答案】B
【解析】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是B选项的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10.【答案】D
【解析】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用火烧烤食物;?五铢钱出现于西汉时期;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他们才能穿上麻布衣服。
故选:D。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依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其中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与渔猎为生,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故C正确。
AB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种植、饲养家畜、手工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出现,故排除ABD。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③④.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促进磨制石器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故①③④正确。
②陶器的发展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黍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黍类是禾本科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距今8200年的中国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址F374号房基西南角下面,就曾发现了已碳化的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残骸。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早期农业为人类文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需要准确理解中国早期农业为人类文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姆渡遗址,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C.从现在的考古研究来看,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下水(即挖井)的国家,中国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故C正确。
ABD.综上,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ABD。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所以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的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半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粟和蔬菜,故属于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半坡原始居民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知识点,应把握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
17.【答案】A
【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半坡氏族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所以孕育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19.【答案】C
【解析】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ABD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蚩尤作兵伐黃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可知,这是反映的传说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的故事。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故《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内容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故 D正确。
A.题干所呈现的时代是远古传说。故A错误。
B.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本项结论。故C错误。
故选D。
21.【答案】A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祖先。
故选:A。
本题考查华夏族始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
22.【答案】A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故选:A。
本题考查炎黄战蚩尤,知道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23.【答案】C
【解析】据题干“把天下传给舜,全天下便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是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全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故选:C。
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C
【解析】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禹,据说禹治水非常辛苦,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故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ABC是关于黄帝正确的叙述。
故选:C。
本题考查黄帝。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帝的历史功绩。
2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可知是禅让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传位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办法叫做“禅让制”。
故选:B。
本题考查禅让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A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族发源地是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而没有云南,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族的发源地的相关史实。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族的发源地的相关史实。
27.【答案】A
【解析】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由此可知大禹是治水英雄。
故选:A。
本题考查治水英雄大禹的相关史实。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治水英雄大禹的品质的相关史实。
2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禹,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依题干“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还划定中国的版图为九州”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大禹治水,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C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29.【答案】B
【解析】由图知道,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原始部落后来走向联盟,既华夏族形成以后,尧、舜、禹时期,采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选择贤德之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所以说图表显示了禅让制的形成。
故选:B。
本题结合图考查禅让制的知识。培养识图分析能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3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早期的农业种植和养蚕缫丝,说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A正确。
BC.均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BC。
D.中华文明不是游牧类型的文明,故排除D。
故选A。
31.【答案】(1)材料一是《北京人复原头像》,读图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
(2)由材料“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可知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由材料“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可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
(2)他们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体质特征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进化的知识点.
本题以北京人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2.【答案】
【小题1】(1)据“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可知,这是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会制造彩陶,半坡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的文物代表。
(2)据所学知识可知,“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半坡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3)据已学知识可知,诗中描绘的半坡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因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半坡原始居民的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故答案为:
(1)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人面鱼纹盆。
(3)粟。
(4)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本题主要考查“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彩陶文物代表。
(3)本题主要考查“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
(4)本题主要考查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
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3.【答案】【小题1】中华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华夏族。
【小题2】距今约五六千年。
【小题3】禹;具有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取得成功;通过禅让的办法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形成、原始农业兴起的原因、大禹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业兴起的原因、大禹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