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课件+练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课件+练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7 18:10:3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和《中庸》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更是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过程,在论述中,阐释了“诚意”“慎独”“推己及人”等主张。《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遵循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中对“好学”“力行”“知耻”进行了论证,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这些见解和主张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这两篇课文,在形式上也是很美的。《大学》层层推进的严密逻辑性显示了思维的严谨和篇章展开的严整。《中庸》中大量地使用了排比句,表现了雄辩的论证力量和语言的形式美。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自主梳理文言词句,在此基础上梳理文脉,把握文章中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写读后感、小论文宣讲等活动,调动自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认真思考分析《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经典原文
4 《大学》节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由此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2)毋自欺也(宾语前置)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
(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5)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
(6)桀、纣帅天下以暴(介词结构后置)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唯利是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人去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点评:文章开宗明义。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后世的学者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点评:《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君子慎独”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参考答案:《大学》中,将“君子慎独”作为意念真诚的发端。只有意念真诚,表里如一,襟怀坦荡,才会走得正,行得直。这一点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慎独”就是要求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也许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但独自一人时,却不一定能够遵守规则。其实,“慎独”的核心是诚信和道德自律。我们要在有无人知晓、有无人监督时都同样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绝不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文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本文语言方面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
但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还是层层递进的说理方式,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些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经典原文
4 《大学》节选
课后训练一起提高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定:决定。
B.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著:显露。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非:不对的。
解析A项,定,目标,志向。C项,辟,有偏向。D项,非,批评。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其机如此      B.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
D.小人闲居为不善
解析B项,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C项,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D项,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在明明德
B.所谓诚其意者
C.上长长而民兴弟
D.意诚而后心正
解析C项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答案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①助词,用于词尾,表示比拟;②助词,用于副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B项,介词,在,表处所。C项,①介词,对于;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①所以;②旧的,原来的。
答案B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       ,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慈者,       。?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       。?
答案(1)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3)所以事长也 所以使众也 (4)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
解析A项,“止”应为“最高的境界”。
答案A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B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去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解析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中第一个“明”,“诚于中”的“诚”,“形于外”的“形”;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
参考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5题。
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①也。
②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③《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④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⑤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⑥《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⑦《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⑧《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⑨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②,不畜牛羊;百乘之家③,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注①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②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③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以事上(        )
(2)仁者以财发身(        )
参考答案(1)对待 (2)发展
1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
A.制伏       B.战胜
C.能够
D.严格限定
(2)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
A.查看
B.觉察
C.关注
D.仔细看
答案(1)C (2)C
12.下列各项的文言句式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A.民之父母
B.克配上帝
C.不与同中国
D.灾害并至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答案示例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尊重长者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絮矩之道”。
14.《秦誓》中认为做国君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示例忠诚信义
15.根据文意,探究“絜矩之道”的真正内涵。
答案示例絜矩之道包含了以身作则,推己度人,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身份高的人要有示范作用;不将自己的情绪强加在他人身上;君主要注重修养德行,注重仁德;国家要以仁义为利益。
参考译文①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尊重长者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②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③《诗经》说:“快乐的国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爱的,他也喜爱;人民憎恶的,他也憎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诗经》说:“高大的南山,岩石巍峨耸立。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看着你。”握有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不谨慎,邪僻失道就会被天下人诛戮。《诗经》说:“殷朝没有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做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④所以,君子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道德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使用。
⑤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假若轻根本而重枝末,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而实行劫夺之术。所以,君王聚敛财富,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说话悖逆道理,也会有悖逆道理的话回报;财货悖逆情理而来,也会悖逆情理地失去。
⑥《尚书·康诰》说:“只有天命是不会常保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⑦《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人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亲人当作宝。”
⑧《尚书·秦誓》说:“假若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厚老实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智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能容纳。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的,而且还是有利的啊!相反,假若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人家;别人德智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阻挠,使君主不知道他的才德,这实实在在是不能容人。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而且可以说是很危险!”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与自己同住在中原。这说明,有仁德的人能爱护好人,也能憎恨坏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优先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就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信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⑨生产财物也有正道: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消费财物的人少;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勤奋,消费财物的人节俭,这样,国家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了。仁爱的人用财富来提高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物。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具备马匹车辆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该再去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祭祀能够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牟利;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偷盗自家府库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利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
三、表达能力提升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题型沿袭近年来的语境填句,所选文段为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字。通过①处后一句“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和①处前“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可推出①处应填“想变成什么颜色”。②处前有“其实”一词,通过前后句的语境可知,下文应填一个表转折意思的句子,据此可推出,②处可填“事实并非如此”。③处需填写一句总括性的话,结合下文“……是决定因素”,这里应该填“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或“会受多种因素影响”等类似的句子。
答案示例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17.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
解析先仔细阅读图表,理清图表内容,搞清“听”“说”“读”“写”的关系;再根据题目要求“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形成答案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的答题要求。
参考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