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新闻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新闻两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2 10: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返回主页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返回主页
导航栏
写作背景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返回主页
导航栏
写作背景
  1947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被攻破,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返回主页
导航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s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真实地报道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宣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权正面临彻底崩溃。同时也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
上页
下页
返回主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
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
上页
下页
返回主页
撰写( )
负隅顽抗(   )
歼灭( )
要塞( )
芜湖( )
荻港( )
zhuàn

jiān
sài


区域( )

溃退( )
kuì
绥靖( )
suí jìng
阌乡( )
阻遏( )
è
wén
聿 ( )

鄂 ( )
è
返回主页
导航栏
获胜、收获、捕获
huò
荻花

歼灭、围歼、歼击。
jiān
纤绳
qiàn
xiān
纤小、纤微、纤细、纤维
qiān
迁居
返回主页
导航栏
荻( )
获( )
歼( )
( )
( )
 ( )


遏制
è
歼灭、围歼、歼击
wǎn
揭幕、揭竿而起
jiē
wǎn
莞尔一笑、不觉莞尔
东莞〈地名〉  
guǎn
返回主页
导航栏
遏( )
揭( )
皖( )
( )
( )

负隅顽抗: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阻遏:
不包括。
凭恃险阻,顽固抵抗。
已经。
阻止。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安抚,平定。
返回主页
导航栏

dāng  相当、当面、当年、当然
dàng  适当、恰当、以一当十、当天、典当

sāi   软木塞、瓶塞、活塞
sài   要塞、边塞、关塞
sè 堵塞、阻塞、搪塞、茅塞顿开
返回主页
导航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横渡长江”,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结果。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品析】
上页
下页
  “西起九江(不含)”括号内的说明体现了准确的要求,“东至江阴”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均是”意思是“都是”,本文中多次使用文言词语,以增强报道的严肃、庄重的气氛。“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具体交待渡江的区域。“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先叙中路军渡江情况。其因“首先突破”,“突破”,军事术语,表现了中路军首先发起攻击,而且写出了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品析】
上页
下页
  可从语句的感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品析】
上页
下页
疑难探究
探究一:
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1.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文的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转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
【点拨】
返回主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探究二: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点拨】
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返回主页
导航栏
3.
疑难探究
探究三:
  语言探究:作者的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接下页)
【点拨】
返回主页
导航栏
3.
疑难探究
探究三:
语言探究:作者的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返回主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探究四:
第二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点拨】
返回主页
导航栏
什么叫比喻
比喻,又叫“譬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
例如: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流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返回主页
导航栏
  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详略得当
返回主页
导航栏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叙议结合
返回主页
导航栏
  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去粗取精
返回主页
导航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从用语方面来说,“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表现了我军的英雄气概和强大攻势。“占领”“扩展”“突破”“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词语记录了我军节节胜利的战况。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等词语,描绘敌军被动挨打,溃败无能。这些词语多是军事术语,很有特色,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接下页)
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
返回主页
导航栏
(接上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内容丰富,材料充分,既有对事件整个过程的报道,也有对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既有对我军力量强大的赞颂,也有对相关材料的点击;既有作者的观点,也引用了敌军的话语,做到了准确、生动,详略得当。
返回主页
导航栏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
东路军战果辉煌(较详)
特点:及时、准确、真实
返回主页
导航栏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敌军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溃退过程
主体——
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
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策略
结语: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回顾
胜利
返回主页
导航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返回主页
导航栏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共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团,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军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渡江战役从4月20日起至6月1日结束,突破了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闽北、赣中等广大地区并攻占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大城市,歼敌40余万人。此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渡江战役
返回主页
上页
导航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