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蜡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2 10: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西蒙诺夫(1915-1979),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俄罗斯问题》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这样,就构成了苏联和南斯拉夫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条件。课文所描写的就是这一背景下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年老体弱,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双手舀干炮弹坑里的积水,安葬了烈士,又一捧土一捧土地堆成坟堆。她拿出珍藏了45年的最心爱的宝物──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生字新词
烧灼( )
zhuó
拂晓( )

腋窝( )

匍匐( )
pú fú
瓦砾( )

地窖( )
jiào
颤巍巍( )
chàn
生字新词
fú 拂拭 拂袖
yáo 窑洞
fó 佛经 念佛
jiào 冰窖 地窖




生字新词




chuǎi 揣测 揣摩
chuài 踹开
zhàng 路障 障碍
zhàng 峰峦叠嶂
拂晓:
暗淡: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生字新词
天快亮的时候。
昏暗;不光明;不鲜艳。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生字新词
xiāo

xuē
削铅笔 削苹果
削减 削弱
炸油条 炸糕 炸鱼
爆炸 轰炸
zhá

zhà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品析】
句中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细致感人。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品析】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品析】
句子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4、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品析】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点拨】
探究一: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这是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一种渲染环境的方法。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不能忽视有关炮火的描写。同样也突出了环境的危险,使老妇人在炮火中掩埋烈士的行为更加感人。
【点拨】
 探究二:文中为什么反复写到“炮火”?
黑色,表示沉痛和庄重之情。课文四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的大围巾,第一次是她堆好坟堆后,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结婚的喜烛;第二次是她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对着烛光,坐在坟边;第三次是战斗结束后,她披着黑色的大围巾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点上;第四次是她把黑色的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沉痛的哀悼之情。
【点拨】
探究三:文中四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的大围巾,试分析其作用。
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
动词的分类
根据语法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将动词分为几类。
1.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分为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个小类。
2.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
3.判断动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表示是非、有无等意义。
例如: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这些动词都表现了老妇人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文章题材感人,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文章精心选材并细致描绘了材料中感人的因素。如写炮火,不是笼统的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再如围绕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有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蜡烛
作者:西蒙诺夫
蜡烛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1、发现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护战士。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在联合国大楼门前有一座雕塑——铸剑为犁。是1959年由当时的苏联赠送的。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造福全人类。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并没离我们远去。在刚刚平息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他们不知羞耻地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去侵略,去维护他们所谓的和平。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