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内容:花城版四年级下册《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四年级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在音乐声中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歌曲分段欣赏。
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给人们的情绪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欢迎走进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段波尔卡舞蹈,请大家欣赏。
播放舞蹈视频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欣赏的就是一首波尔卡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一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那里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舞会,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让我们来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描绘这样的狂欢场景的?
听的时候请注意分辨乐曲的节拍。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分辨音乐结构。
欣赏全曲的同时师画图示。
师:这就是这首波尔卡舞曲了。通过刚才的聆听,大家觉得乐曲的整体速度怎么样?
生:很快。
师:好,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下面我们即将听到的旋律片段,在图谱中什么地方出现过?
播放A段。
请一位同学上台指出。
师:还出现在其他地方吗?
生:略。
师:好,他指的对不对?你们听的真仔细。乐曲的第一部分出现了两次。所以整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呢?
生:三部分
师:对。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第二部分与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那乐曲是几拍子的?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二拍子。
师: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节奏。
师:那作曲家是用什么乐器来描绘这电闪雷鸣呢?刚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特别的声音?我们再来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谱的方式让学生分辨乐曲结构,一目了然。
(二)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部分
师:这一部分主题描绘了舞会盛况,夹杂着隐隐的雷声电声。注意听作者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雷电声的。
聆听A(a)主题。
师:有没有听出来作曲家用的是什么乐器?
生:(有点困难)
师:没关系。西洋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老师今天挑了4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下面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这些乐器的音色。
分别试听乐器音色小片段。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选择什么乐器来表现雷电呢?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生:大鼓和大镲。
师:如果老师画的这些线条是乐句的话,那请大家来听一听,这些乐句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生:每一句的末尾。
师:仔细来听一听,这个乐段中的乐句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再听a主题。
生:声音越来越大。
师:噢!声音越来越大,这样的力度变化我们叫它渐强。它的越来越强表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想一想。
生:雷声越来越近。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表现一下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雷电声呢?
生:拍手。
师:好,我们在雷声出现的地方也就是每个乐句的末尾拍手。注意控制力度的变化。
师生共同表现作品A(a)主题。
师:雷声越来越近,马上就要下雨啦,这个时候人们是回家了还是留下继续跳舞呢?我们来听一听A乐段的第二个主题。听一听速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听A(b)主题(听的时候老师手势语言)
师:这一主题的速度跟上一个主题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快了。
师:那你们觉得人们有没有回家?
生:没有,继续参加舞会。
师:哦!人们并不介意下雨,反而跳动的更加欢快了,这些雨有时候是小雨,有时候是?
生:大雨。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表现一下这下雨的场景吧。
师生共同表现下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对作品塑造形象的作用。
欣赏第二部分。
师:外面风雨交加,雷鸣电闪,而舞厅里的人们依然兴致很高,请听,下面这个主题又向我们描绘了什么。
听B(c)主题
师:这一主题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慢了
师:这一主题用了多舒展的连音,在音乐的进行中不时的加入了大鼓和大镲的敲击声,找一找,这些声音出现在哪些地方?
第二次听
生:在乐句的长音及顿音记号处。
师:那是先出现鼓声还是镲声?
第三次听
生:大镲先响。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用lu哼唱这一段的旋律
哼唱c主题
师:我们刚才用拍手来表示大镲的声音,现在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大鼓呢?
生:拍板凳。
师:好,我们来试一试,注意,是先出现大镲后出现大鼓。现在老师想把你们分成两组。左边一组来哼唱旋律,右边一组来表演电闪雷鸣。
合作表演。
师:你们表现的非常棒。接着,舞会里的人们变换了舞步,跳起了他们最爱的波尔卡。请听。
听B(d)主题。
师:你觉得他们跳的舞是抒情的还是活泼的?
生:活泼的。
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们跳的舞很活泼呢?
请看课本16页,B乐段d主题,出现了许多什么装饰音记号?
生:倚音。
师:还有什么符号?
生:休止符。
师:对,正是这些倚音和休止符的使用,使这一主题听起来十分的轻巧活泼。由于场地的关系,我们就来跳一跳简单的波尔卡舞步吧,请大家起立。跳的时候脚尖这地就可以啦。
师生随音乐共舞。
师:好,坐下休息休息吧。
【设计意图】聆听主题,模唱主题,记忆主题,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表现音乐,增强集体协调能力。
(三)简介作者
师:这么好听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呢?老师让你们提前了解了。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对约翰施特劳斯的了解。
生:略。
师总结
师:约翰施特劳斯写了许多的圆舞曲,并且把这些圆舞曲发展为音乐会乐曲,这首波尔卡当然也不例外,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让我们伴着管弦乐队的演奏来表现这首乐曲吧!
(四)复听全曲并表演
欣赏新年音乐会视频,生随视频“演”音乐。
师:这种没有人声,只有乐器的演奏形式叫什么,有人知道吗?
生:略。
师:管弦乐合奏。
三、拓展欣赏
师:事实上在音乐史上有许多音乐家都会利用乐器的音色来描绘事物,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音乐小片段,它描绘的是一位旅行者骑着他心爱的坐骑,走在大峡谷中一条羊肠小道上,你能听出来他心爱的坐骑是什么动物吗?
听羊肠小道引子
生:驴。
师:你怎么知道是驴呢?
师:那他用的是什么乐器来表现这驴呢?
生:小提琴。
师:嗯,你们的耳朵真灵敏。
师:羊肠小道会一路平坦吗?请听。
师:发生了什么事?是上坡还是下坡?
师:你怎么听出来是下坡的?因为乐曲的速度变?
生:略。
四、课堂小结
师:对,作曲家不仅选择了合适的乐器,乐曲的速度,力度上的变化,也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这就是美妙的古典音乐,它虽然没有确切的歌词,却能带给你无限的想象。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波尔卡音乐改编成的合唱曲《闲聊波尔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