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人从高处跳到低处时,为了安全,一般都是让脚尖先着地,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小冲量
B.减小动量的变化量
C.延长与地面的作用时间,从而减小冲力
D.增大人对地面的压强,起到安全作用
2.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热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其核反应主要是( )
A.31H+21H→42He+10n
B.N+He→O+H
C.U+n→Xe+Sr+10n
D.U→Th+He
3.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2m的平板车上,以共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前行,车所受地面阻力的大小与车对地面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当车速为v0时,人从车上以相对于地面大小为v0的速度水平向后跳下。跳离瞬间地面阻力的冲量忽略不计,则能正确表示车运动的v?t图象为( )
4.如图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现有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所辐射的光子中只有一种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B.该光子可能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C.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基态,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D.若大量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低能级,则会有2种光子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5.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
Hz和5.44×1014
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
A.波长
B.频率
C.能量
D.动量
6.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λ1=0.6328
μm,λ2=3.39
μm。已知波长为λ1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ΔE1=1.96
eV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用ΔE2表示产生波长为λ2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则ΔE2的近似值为( )
A.10.50
eV
B.0.98
eV
C.0.53
eV
D.0.36
eV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具有放射性
B.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了原子是核式结构的结论
C.用某种单色光照射铝板发生光电效应,其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结合能一定越大,但是原子核越稳定,核子的平均质量一定越小
8.由于放射性元素Np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Np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Bi,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
A.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
B.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
C.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D.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
9.某实验室工作人员,用初速度为v0=0.09c(c为真空中的光速)的α粒子,轰击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钠原子核Na,产生了质子。若某次碰撞可看做对心正碰,碰后新核的运动方向与α粒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同,质子的运动方向与新核运动方向相反,它们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通过分析轨迹半径,可得出新核与质子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10,已知质子质量为m。则( )
A.该核反应的方程是:He+Na→Mg+11H
B.该核反应的方程是:42He+Na→Mg+11n
C.质子的速度约为0.23c
D.质子的速度为0.09c
10.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物块,现用外力缓慢向左推B使弹簧压缩,此过程中推力做功为W,然后撤去外力,则( )
A.从开始到A离开墙面的过程中,墙对A的冲量为0
B.当A离开墙面时,B的动量大小为
C.A离开墙面后,A的最大速度为
D.A离开墙面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和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16分)
1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A、B的直径d,其示数均如图2所示,则直径d=________
mm,用天平测得球A、B的质量分别为m1、m2。
(2)用两条细线分别将球A、B悬挂于同一水平高度,且自然下垂时两球恰好相切。
(3)将球A向左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时由静止释放,与球B碰撞后,测得球A向左摆到最高点时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1,球B向右摆到最高点时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2。
(4)若两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则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12.(6分)如图所示是测定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比荷的简易实验原理图,两块平行板相距为d,其中N为金属板,受紫外线照射后,将发射沿不同方向运动的光电子,形成电流,从而引起电流计G的指针偏转,若调节R0逐渐增大极板间电压,可以发现电流逐渐减小,当电压表示数为U时,电流恰好为零。切断开关S,在MN间加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逐渐增大磁感应强度,也能使电流为零,当磁感应强度为B时,电流恰为零。试求光电子的比荷=________。
13.(4分)一个铀235核裂变时释放出196
MeV的能量,则1
kg铀235完全裂变时所放出的能量为________
J,它相当于________
t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煤的热值为3.36×106
J/kg)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4.(8分)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某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若改用频率为2ν的光照射该光电管,则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多少?
15.(10分)静止的锂核(63Li)俘获一个速度为7.7×106
m/s的中子,发生核反应后若只产生了两个新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为氦核(42He),它的速度大小是8.0×106
m/s,方向与反应前的中子速度方向相同(设核子质量为1.67×10-27
kg)。
(1)写出此核反应的方程式;
(2)求反应后产生的另一个粒子的速度大小及方向;
(3)此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了质量亏损?并说明依据。
16.(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2和m3的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两者之间有压缩着的弹簧(与m2、m3不拴接)。质量为m1的物体以速度v0向右冲来,为了防止冲撞,释放弹簧将m3物体发射出去,m3与m1碰撞后粘合在一起。问m3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使以后m3和m2不发生碰撞?
17.(14分)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A小球以速度v0运动,与原静止的B小球碰撞,碰撞后A球以v=av0(待定系数a<1)的速率弹回,并与挡板P发生完全弹性碰撞,设mB=4mA,若要求A球能追上B球再相撞,求a应满足的条件。
PAGE
-
8
-模块综合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人从高处跳到低处时,为了安全,一般都是让脚尖先着地,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小冲量
B.减小动量的变化量
C.延长与地面的作用时间,从而减小冲力
D.增大人对地面的压强,起到安全作用
答案 C
解析 人从高处落下,着地瞬间动量为p,最后减为零,让脚尖先着地,并未改变动量的变化量,而是为了延长和地面的作用时间来减小冲力大小,故C正确。
2.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热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其核反应主要是( )
A.31H+21H→42He+10n
B.N+He→O+H
C.U+n→Xe+Sr+10n
D.U→Th+He
答案 A
解析 太阳内部核聚变是氢原子核的聚变,故A正确;B项中为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反应;C项中为重核裂变;D项中为α衰变,均不属聚变反应。故B、C、D不正确。
3.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2m的平板车上,以共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前行,车所受地面阻力的大小与车对地面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当车速为v0时,人从车上以相对于地面大小为v0的速度水平向后跳下。跳离瞬间地面阻力的冲量忽略不计,则能正确表示车运动的v?t图象为( )
答案 B
解析 人和平板车以共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前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车速为v0时,人从车上以相对于地面大小为v0的速度水平向后跳下,跳离前后瞬间系统动量守恒,规定车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有(m+2m)v0=2mv+(-mv0),得v=2v0,人跳车后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车所受地面阻力的大小与车对地面压力的大小成正比,所以人跳车前后车的加速度不变,大小相等,所以能正确表示车运动的v?t图象在碰撞前后v?t图象是平行的,故B正确。
4.如图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现有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所辐射的光子中只有一种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B.该光子可能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C.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基态,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D.若大量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低能级,则会有2种光子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答案 B
解析 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光子中只有一种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这个光子的能量hν=E3-E1,故A正确,B错误。那么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量为E4-E1和E3-E1的两种光子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C、D正确。
5.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
Hz和5.44×1014
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
A.波长
B.频率
C.能量
D.动量
答案 A
解析 两种金属的截止频率不同,则它们的逸出功也不同,由W0=hν0可知截止频率大的,逸出功也大。由Ek=hν-W0可知,用同样的单色光照射,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由p=知,其动量也较小,根据物质波p=知,其波长较长。
6.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λ1=0.6328
μm,λ2=3.39
μm。已知波长为λ1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ΔE1=1.96
eV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用ΔE2表示产生波长为λ2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则ΔE2的近似值为( )
A.10.50
eV
B.0.98
eV
C.0.53
eV
D.0.36
eV
答案 D
解析 由跃迁公式得ΔE1=,ΔE2=,联立可得ΔE2=ΔE1=0.36
eV,D正确。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具有放射性
B.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了原子是核式结构的结论
C.用某种单色光照射铝板发生光电效应,其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结合能一定越大,但是原子核越稳定,核子的平均质量一定越小
答案 CD
解析 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具有放射性,A正确。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了原子是核式结构的结论,B正确。用某单色光照射铝板发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方程为Ek=hν-W0,遏止电压与Ek的关系为eU=Ek,则eU=hν-W0,则U与ν是一次函数关系,不是正比关系,C错误。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结合能不一定越大,但原子核越稳定,核子的平均质量一定越小,D错误。
8.由于放射性元素Np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Np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Bi,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
A.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
B.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
C.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D.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
答案 BC
解析 Bi的中子数为209-83=126,Np的中子数为237-93=144,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A错误,B正确;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α衰变的次数为=7次,β衰变的次数是2×7-(93-83)=4次,C正确,D错误。
9.某实验室工作人员,用初速度为v0=0.09c(c为真空中的光速)的α粒子,轰击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钠原子核Na,产生了质子。若某次碰撞可看做对心正碰,碰后新核的运动方向与α粒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同,质子的运动方向与新核运动方向相反,它们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通过分析轨迹半径,可得出新核与质子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10,已知质子质量为m。则( )
A.该核反应的方程是:He+Na→Mg+11H
B.该核反应的方程是:42He+Na→Mg+11n
C.质子的速度约为0.23c
D.质子的速度为0.09c
答案 AC
解析 由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得:He+Na→Mg+H,A正确。又因α粒子、新核的质量分别为4m、26m,质子的速率为v,因为质子与钠原子核发生对心正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得:4mv0=26m·-mv,解得:v≈0.23c,C正确。
10.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物块,现用外力缓慢向左推B使弹簧压缩,此过程中推力做功为W,然后撤去外力,则( )
A.从开始到A离开墙面的过程中,墙对A的冲量为0
B.当A离开墙面时,B的动量大小为
C.A离开墙面后,A的最大速度为
D.A离开墙面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答案 CD
解析 在撤去外力时,A受墙壁的作用力,故墙对A的冲量不为零,A错误;撤去力后,B向右运动,弹簧的弹力逐渐减小,当弹簧恢复原长时,A开始离开墙面,这一过程机械能守恒,有W=(2m)v2B,即vB=,故B的动量为p=2mvB=2,B错误;A脱离墙面后速度逐渐增大,B的速度逐渐减小,此过程中弹簧逐渐伸长,当A、B的速度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这一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2mvB=(m+2m)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Epmax=(2m)vB-(m+2m)v2,解得Epmax=,D正确;此后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弹簧长度开始缩短,但由于A受到的弹力与速度方向仍相同,A继续加速,当弹簧再次恢复原长时,A的速度最大,之后弹簧变为压缩状态,A的速度开始减小。对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A开始离开墙面)到弹簧第二次恢复原长的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有2mvB=mvAmax+2mvB′,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2m)vB=mv2Amax+(2m)vB′2,解得vAmax=vB,即vAmax=
,C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和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16分)
1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A、B的直径d,其示数均如图2所示,则直径d=________
mm,用天平测得球A、B的质量分别为m1、m2。
(2)用两条细线分别将球A、B悬挂于同一水平高度,且自然下垂时两球恰好相切。
(3)将球A向左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时由静止释放,与球B碰撞后,测得球A向左摆到最高点时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1,球B向右摆到最高点时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2。
(4)若两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则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答案 (1)22.0
(4)m1=m2-m1
解析 (1)直径d=22
mm+0.1×0
mm=22.0
mm。
(2)设悬线长度为L,则A球到达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v=;
碰后A球的速度大小为v1=;
碰后B球的速度大小为v2=;
若两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
则其表达式为m1v=m2v2-m1v1,即
m1
=m2-m1,
整理得m1=m2-m1。
12.(6分)如图所示是测定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比荷的简易实验原理图,两块平行板相距为d,其中N为金属板,受紫外线照射后,将发射沿不同方向运动的光电子,形成电流,从而引起电流计G的指针偏转,若调节R0逐渐增大极板间电压,可以发现电流逐渐减小,当电压表示数为U时,电流恰好为零。切断开关S,在MN间加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逐渐增大磁感应强度,也能使电流为零,当磁感应强度为B时,电流恰为零。试求光电子的比荷=________。
答案
解析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U时,光电流恰好为零,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mv=eU①
断开开关,在MN之间加一垂直纸面的磁场,随B的增大,也能使光电流为零,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做圆周运动的直径为板间距d,则Bev0=②
由①②解得=。
13.(4分)一个铀235核裂变时释放出196
MeV的能量,则1
kg铀235完全裂变时所放出的能量为________
J,它相当于________
t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煤的热值为3.36×106
J/kg)
答案 8.03×1013 2.4×104
解析 1
kg铀235完全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6.02×1023×196×106×1.6×10-19
J≈8.03×1013
J。相当于优质煤的质量为
kg≈2.4×107
kg=2.4×104
t。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4.(8分)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某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若改用频率为2ν的光照射该光电管,则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多少?
答案 hν+E
解析 设光电管的逸出功为W0,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
E=hν-W0
E′=2hν-W0
解方程组得:E′=hν+E。
15.(10分)静止的锂核(63Li)俘获一个速度为7.7×106
m/s的中子,发生核反应后若只产生了两个新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为氦核(42He),它的速度大小是8.0×106
m/s,方向与反应前的中子速度方向相同(设核子质量为1.67×10-27
kg)。
(1)写出此核反应的方程式;
(2)求反应后产生的另一个粒子的速度大小及方向;
(3)此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了质量亏损?并说明依据。
答案 (1)Li+n→He+H
(2)8.1×106
m/s'方向与反应前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反
(3)因为反应后粒子的总动能大于反应前粒子的总动能,故可知反应中发生了质量亏损。
解析 (1)Li+n→He+H。
(2)用m1、m2和m3分别表示中子(n)、氦核(He)和氚核(H)的质量,设速度分别为v1、v2、v3,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v1=m2v2+m3v3
代入数值,得v3=-8.1×106
m/s
即反应后生成的氚核的速度大小为8.1×106
m/s,
方向与反应前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反。
(3)反应前的总动能E1=m1v=×1×1.67×10-27×(7.7×106)2
J≈4.95×10-14
J
反应后的总动能
E2=m2v+m3v=×(4×1.67×10-27×8.02×1012+3×1.67×10-27×8.12×1012)
J≈3.78×10-13
J
因为E2>E1,故可知反应中发生了质量亏损。
16.(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2和m3的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两者之间有压缩着的弹簧(与m2、m3不拴接)。质量为m1的物体以速度v0向右冲来,为了防止冲撞,释放弹簧将m3物体发射出去,m3与m1碰撞后粘合在一起。问m3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使以后m3和m2不发生碰撞?
答案
解析 设m3发射出去的速度大小为v1,m2的速度大小为v2。以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2v2-m3v1=0,则v2=,只要m1和m3碰后速度不大于v2,则m3和m2就不会再发生碰撞。
m3与m2恰好不相撞时,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1v0-m3v1=(m1+m3)v2代入v2=,
得v1=。
即弹簧将m3发射出去的速度至少为。
17.(14分)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A小球以速度v0运动,与原静止的B小球碰撞,碰撞后A球以v=av0(待定系数a<1)的速率弹回,并与挡板P发生完全弹性碰撞,设mB=4mA,若要求A球能追上B球再相撞,求a应满足的条件。
答案 <a≤
解析 A、B球碰撞过程,以v0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得mAv0=-mAav0+mBvB
A球与挡板P碰撞后能追上B球发生再碰的条件是:av0>vB
解得a>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ΔEk=mAv-≥0
解得-1≤a≤
所以a满足的条件是<a≤。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