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D【解析】A.“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翻译高潮都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过于绝对。材料一只是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翻译外文的高潮”。B.强加因果。C.“要将原文逐一转换为外文”理解错误。
根据材料一,“戴着镣铐”指的是作者“文字化了的经验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确定的内涵,不容译者擅加变
更”,且前文说“翻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
2、A【解析】“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于文无据。
3、B【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B项强调智能手机功能强大,暗含译者需要升级之意,故符合材料二观点。A项强调译者可对作品进行灵活处理,C项强调翻译的重要作用,D项与新
时代中国译者无关。
4、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提出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将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的道理阐述得深入而透彻。(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成立一个国家级机构,负责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②扭转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态势,应加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导向引领;③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翻译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每点2分,共6分)
6.
【答案】B
B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错误。原文没有反映出“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仅仅是因为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故选B。
7.
【答案】D
D项,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文章没有花费笔墨在讲述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文章文中没有兼及此,而是父母子女间如何相处。故选D。
8.
【参考答案】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支教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背景;(环境方面)②为后文叙述暖暖的一系列转变作铺垫(情节),衬托了暖暖朴素简约的新形象;(人物形象方面)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李暖暖成长成熟。(突出主旨方面)(每点2分,共4分)
9.【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②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③做事认真,顾及学生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每点2分,共6分)
10.D(“帝尝命中官牛玉”接宾语才句意完整,所以排除B、C、两项。“民艰力沮”为原因,“报罢”是结果,所以排除A.C两项。)
11.
C(C项错误,参见教材中《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为到任之意。)
12.
C(A项正确,出自第一段,概述了杨鼎的学业表现,符合原文意思。B项正确,出自第一段、第二段,概述了杨鼎的行为、影响以及人际关系,表述符合原文意思。C项错误,内容出自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到兖州招募士兵”和“从侍讲提为右侍郎”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正确,出自第三段,概述杨鼎忠国爱民的品行,分析符合原文事实。)
13.(1)很久以后,(杨鼎)被选拔进入东阁修习课业,居官侍从,很想以功名见称于世。(关键词“
简”“雅”“见”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并与守臣操练兵马,修整城池,希望可以消除以后的隐患。(关键词“修”“庶”弭”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①请设专门官员管理陕西流民,且练兵修城备战;②取国库银布换米备灾;③行六事而充实各地粮仓。(三个方面,每点1分)
15.
【答案】C
C项,“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春风秋月之美景”错误,诗歌尾联说“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何处是”暗指作者找不到让自己赏心悦目的地方,“春风秋月”是虚写,这里象征美好的自然景物,全句可理解为“到哪里去找真正的美景乐事呢?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不禁茫然、失落”。故选C。
16.
【参考答案】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这是“实”,“三峡”二字,让江声带着三峡的凶险奔涌而来,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这是“虚”。(2分)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这是“实”,“六朝”二字使帆影承载着历史的盛衰,又引动了诗人举樽饮酒的豪情,这是“虚”。(2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脱开了眼前的实境,在空间、时间上大大扩展,引人想象,韵味无穷。(2分)
17.【答案】(共6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举酒欲饮无管弦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18.
B
19.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每点1分,共4分)
20.
①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②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每点2分,共4分)
21.①主客颠倒,“公共卫生"和“全民健康”换位置。②无主语,“坚持预防为主前加“我国”。④搭配不当,“树立”改为“建立”。⑤杂糅,去掉“面”,或改为“医保覆盖面达95%以上”。(每点1分,共4分)
22.①唐珂表示②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③市场供给有保障。④粮价稳中有涨,⑤广大农民朋友要把握好售粮时机实现丰产丰收。(每点1分共5。,酌情给分)
23【参考立意】
①“以变应变”:
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所贡献为目的,锐意“变”——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应变能力,勇于改革创新……;
②“以不变应万变”;
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所贡献为目的,坚守“不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国爱民,奋发有为;民族自信,保持定力;做好自己,坚信未来……
③综合立意,有“变”有“不变”:核心观点同上。
[参考译文]
杨鼎,字宗器,陕西咸宁人。家贫致力于学业,中乡试、会试第一名。正统四年,殿试第二名。授官编修。很久以后,杨鼎被选拔进入东阁修习课业,居官侍从,很想以功名见称于世。曾建议修整武备、开通漕运三边两件事。同僚讥诮他迂腐,杨鼎更加自信。也先将侵犯北京城,(皇帝)诏令(他)代理监察御史的事务,在兖州招募士兵。
景泰三年,升任侍讲兼中允。五年,破格提升为户部右侍郎。天顺初年转任左侍郎。陈汝言诬陷他。皇帝不听信。三年冬,因陪同祭祀皇陵寝庙不恭谨被关进监狱,交纳钱财后免受杖刑责罚并恢复原职。皇帝曾命令宦官牛玉告谕帝旨,想取江南折合粮食得来的银子充实内库,而用其他赋税物品充作武臣的俸禄。杨鼎不同意。马牛缺乏饲料,廷议征税十分之二,(杨鼎)又以民众生活艰难,民力耗尽,都上报停止征收。七年,尚书年富有疾患,诏令杨鼎掌管部内事务。
成化四年,(杨鼎)代替马昂为户部尚书,而以翁世资为侍郎。成化六年,杨鼎上疏说:“陕西于外担忧周边敌寇的侵害,于内担心流亡百姓的侵扰。然而敌寇的侵害只是在边塞,流亡百姓则危害在腹心。汉中偏僻,地处万之中,是川蜀的要害之地,四方流亡的百姓几万,操之过急会生出变乱,置之不理又有后患。请求暂时设置监司一人,专管此事。愿意附载于当地户籍的就听凭他们,不愿意(附载)的出资遣送他们回去。并与守臣操练兵马,修整城池,希望可以消除以后的隐患。”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湖广多次遭受饥荒,(官府)打开官仓发粮,粮食已经发尽,这年秋天收成较好,(皇帝)采纳杨鼎的建议,取出国库贮藏的银和布,换米以备灾害。淮、徐、临、德四座粮仓,以前贮存粮食一百多万石,后来军饷缺乏,民众饥荒,就请求调用这些粮食,粮食将近用完。杨鼎上奏提议交纳钱财免除罪刑、交纳粮食换盐引、把税粮折合为钱钞、征收拖欠赋税等六件事,一并施行。因此各粮仓有了储蓄。不久,加官太子少保。
杨鼎居官户部,保持廉洁,然而性格非常拘泥呆滞。十五年秋,给事御史弹劾杨鼎不是治国之才。杨鼎两次上疏请求辞官离去。(皇帝)赐予敕令叫他驾乘驿马回乡,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二石,每年供给差役四人,直至去世。大臣辞官后被赐予供给,是从杨鼎开始的。(杨鼎)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号庄敏。他的一个儿子杨时旸是进士,累积功劳升迁至侍讲学士。(他)很熟悉典章制度,有治世之才。另一个儿子杨时敷是举人,在.父亲墓前筑庐守孝至诚被表彰,官任兵部司务。育英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此,也是先经出版社认
买到了版权之后,译者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第三,翻译操作要更加谨慎。因为低端的翻译,可能被
替
轮到
翻译
高二语文试卷
多是高端、复杂、精确度或艺术性要求很髙的精品。这就需要翻译家具有髙度的责仼感,发挥译者
观更周到的判断性和更灵
动性。诸如选作者,选作品,与
主人”沟通要不要和怎么删
试题总分
;考试时间
分钟
武题范围
如何在坚持翻译原
场需求之间寻找最佳平衡,以及怎样让数字新技术为我所用,等等
现代文阅读(35分
需要翻译家做
理合法的判断,充分发挥和施展“仆人”在翻译全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所有这
(一)现代文阅读
题共5
分)
是升级的要求
阅
的文字,完成
最后还要强调,在升级的同时,还必须
守。强调坚守,就是不能放弃翻译事业的职业底线
材料
翻译学是门科学
足
交往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
然选择了翻
就必须坚定地做
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翻译外文的高潮
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个中外文化的架桥人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使者。要坚守翻译学的宗旨和信念,恪守翻
道德
运动前后的西学翻译
身的需要,将
作品译介到海译
文”,不姓“钱
级不是致富的手段,而是适应新时代
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智
外成为一股热潮
慧放飞、尽力为巴别塔通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人认为,翻译是没有思想的体力活,比不上创作的脑洞深邃。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有着
(摘自李景端《新时代需要升级版的翻译家
较大差
般刊物翻译作
酬,往往低于原创作
些职称评定只接受学术著作,不承认译材料
作;为翻译
奖项仍然不多。然
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
实
越是强大的国家民族,越是注重对世界的奉献与影响,越是乐于输
文化、价值观。站在
翻译远胜于拼拼凑凑的撰
的译文,就像破
的蝴蝶,宛若焕然一新的再生
国家战略的高度,将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传播
关乎
国际形象
我国在世界
做翻译不
容易的事
求译者对两种语言都能驾驭自如,还要深刻理解
i传达的影响力,还能增进外界对我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在传播中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上,翻译
辑和思想,这就需要译者成为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杂家。作家创作时,是将
验转化成
的“文化输出”任重
字。译者翻译时,是将作者已经转化成文字的经验再次转化成另一种文字,而文字化了的经验具有清
然
个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我国尚无以翻译的“文化输出”
晰的轮廓和确定的内涵,不容译者擅加变更。翻译的过程可谓是“戴着镣铐舞蹈”,而真正有才华的
和“文化输入”为使命的国家级机构。第
前我国的翻译态势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输入”来
译者戴着“镣铐”仍
想
致使在引进上主要以国外流行的热点为翻译依据,有时候忽略了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
好的翻译所需心智活动的繁复程度不亚于仓
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对文字的掌控
学科领域中成果的经典性与
值。从“输出”来说,在中国文化传播上虽然进行了一些努力,但
领悟力和
法律、政策文件等文本的翻译,则更考验译者对概念与定义的理
分零散,后继
如这些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中华学术外
支持力度也很
无
解、用词与表达的精准以及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素养
余光中在《翻译的艺术
到
论在规模、整体思路还是在推荐内容的选择上,都还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在我
翻译家都是
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种能力,将两种并
钟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
创、轻翻译”,致使翻译地位较低,翻译稿费与翻译付岀的劳动相去甚远,导致翻译家难以获得独
配成情投意
对佳偶
生存能
此,除了以翻译流行作品为主的翻译家外,像已故的傅雷那样高水平的专职翻译家
(摘编自张博岚《翻译的力
乎绝迹。由此造成的翻译人员上的空缺,是由很多水平不高的翻译人员来填补的,导致翻译质
材料
降,粗制滥造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谓屡见不鲜。中国
输出全球,文化与
国际文化交流,翻译必不可少,但新时代对翻译有了新要求,这就是译者要努力成为升级版翻译的输出始终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
和翻译事业的日益凋敝不无关系
家,传统的译者都要认真关注新时代如
(摘编自朱永新《应改变“重原创、轻翻译”惯
首先翻译理念要转变。外语已不像过去那么神秘,懂外语尤其是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外语这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碗,不是少数精英就能垄断
会听说
够了。必须明白,新时代懂外语,只是掌握
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翻译高潮都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而
况则正好相反
了一种
便于去探索和研究跨
文明创新。因为大学各专业的毕
现大多都掌
认为翻译是没有
这一观点导致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差距较
握英语,所以当前考生报考纯英语专业的热情有所下降
戴着镣铐舞蹈”意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将原文逐一转换为外文又要加以
要面对新服务对象。杨绛先生曾比喻说,翻译好比“一仆二主”。说译者是一个仆人,要
新时代,低端的翻译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这对人工翻译提出了更高的
候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这个比喻很形象
经典。但现在情况变了,依我看,要变成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
说法不正确
主人除了作者和读者,还要
版
场经济条件下,这第三个主人厉害啊!他可以决定
译者的翻译是将作者已转化成人生经验的文字再次转化成另一种文
这种经验轮廓清晰
本书出不出,怎
译者不听他的,书就没法出。葛浩文先生2018年9月底在上海外语大学做报
涵确定,因而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
翻译中国作品,并不看哪个作家
多大,而是
送给美国有影
代
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字掌控力、文化
和文学造诣要求较
法律、政策文件等
推荐,并得到出版商接受出版之后,他们夫妇才着手翻译。对引进版也大致
文本的翻译对译者的精准表达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