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动手做条龙》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根据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倡素质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验中获得经验,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智慧”。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大部分采用师生共同探讨或学生互相讨论,学生自我分析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造型结果作出发展性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突出赏识教育,让学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保持积极参与的激情。
(三).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优秀的龙文化,并在制作的过程中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的表现方式,鼓励学生在造型·表现过程中鼓励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体现“龙”的精神。
【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改变了以往的单纯的讲解,立体构成知识为主的方法,把构成的知识溶入到制作的过程中,并结合废弃物的再利用,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中国龙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了解龙的来历与造型特点,引发动手创作的欲望。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分组活动重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组合,穿插,连接等,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整体造型能力。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
【学生分析】:
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的时期,对中学美术学习充满好奇和憧憬,对本课也具有浓厚的兴趣。上课之前一周,已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本课内容的资料,他们对龙的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如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形象,在民间有舞龙,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等。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力量性、协调性、精确性等)迅速发展,如:剪刻、粘贴、穿插能较好把握。同时也由于初中生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比较感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将学生零散的龙文化知识引导到龙的艺术形象中来,并通过“大家动手做条龙”,加深他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教 材】:《美术第13册(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人美版)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课 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悠久历史的龙文化,了解龙的造型结构,大胆运用废弃材料和技法制作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组合,穿插,连接等,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整体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龙的认识和理解,能制作不同象征意义的龙。
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龙的精神,发展乐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课件、剪刀、废旧物、贴图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演示、启发与鼓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3分钟)
1.设置环境。在教室里两边墙上贴龙的图画,伴随着与呼吸节奏相吻合的歌曲《龙的传人》。{运用暗示教学法,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愉快而不紧张,加强教学效果。}
2.设问:“在中国民间的生肖文化中,12种动物里哪一个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龙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龙的起源,并总结,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境、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的国度”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提升学生对中国龙这一民族象征的认识和激情。}
3.引出学习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中国龙。”(课件展示课题)
(二)授新课 (14分钟)
1、欣赏龙的艺术形象
教师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过龙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播放一小段影像资料,一起体验民俗活动中的舞龙场景及欣赏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的龙造型的图片,配着图片教师开始描述。(播放多媒体课件)
(图)北京故宫太和殿:用龙来显示皇威,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
(图)大门柱子上的双龙戏珠: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图)皇帝的服饰:从服饰上,用龙来显示历代帝王尊贵的身份。
(图)赛龙舟、龙灯、龙风筝、书法、剪纸、器皿、年画……
这些充分体现了民间人们对龙的喜爱和尊敬。在中国还有很多带龙字的成语、饮食、地名……
{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相关的图像资料的欣赏与感受,为教学目标服务,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对后面教学的发展作了极好的铺垫作用,也有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分析龙的造型组成
(1)教师设问:“看了这么多龙的形象,请同学们想一下,龙主要由哪三部分构成?”
(2)龙的形象主要由哪些动物的局部构成的?(学生分组讨论)
龙的九似——异物同构(课件展示并讲解)
(3)教师小结:那么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跑的动物,更能体现龙能升天潜水、兴云布雨、变幻莫测,是神的化身。
{通过联想到有趣的自我探究发现,激发兴趣。教学中,及时性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想像力和表达给以简洁而合适的语言予以肯定,提倡赏识教育。}
3.探究实践龙的制作方法
(1)教师示范用旧挂历卷成硬纸筒,然后粘好做成龙结构的一部分。
(2)学生讨论创作方法并让学生尝试不同方法。{提倡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在探索方法中大胆联想,鼓励学生敢于独出心裁,求异创新。}
(3)教师小结制作方法:剪、刻、折、粘贴、穿插、捆等方法。(黑板板书)
(4)补充:出示三幅不同色彩象征意义的龙形象。(课件展示)
教师设问:每一种色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根据我们上节课学过的色彩知识想想,假如我们要做一条象征吉祥的龙,该用哪些颜色,威严的龙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延伸:中国人把自己热烈的情感融入到了龙强烈的色彩中去。比如蓝色是水的联想色,在成都龙泉水龙节上也就有了蓝色的龙,预示风调雨顺。
{迁移创造,引导学生想象和形象思维,敢于标新立异,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提供机会。}
(三)创作尝试 (18分钟)
请每组同学在给定的时间内利用收集的费旧材料合作创作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龙,看哪个组做的又好又快。(播放<<龙的传人>>的音乐,学生以10人每组合作完成)
{学生自我体验过程,反馈调控,音乐用于辅助环节,激发学生情趣,思维活跃。通过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资源共享,体现团结就是力量。}
(四)评价展示 (3分钟)
教师请每个小组学生把作品带上讲台展示,先由组内学生自评,各组互评,教师即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注重评价的促进作用,让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五)总结 (2分钟)
教师结语:让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手中的龙,唱起《龙的传人》,龙给予我们激昂向上的精神,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取得胜利。我们是“龙的传人”,就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在舞龙活动中,体验龙的凝聚力,感受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完成情感的升华。}
附:板书设计:
大家动手做条龙
龙的造型组成: 头 身 尾 ——异物同构
龙的制作方法: 剪、刻、折、粘贴、
穿插、捆……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互动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也允许失败,让他们在语言表达和实践与体验中都能坚信自己能行。我们始终都是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讨“龙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并以小组合作制作中国龙,并在舞龙活动中使本课在体验中得到升华,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龙的传人”就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爱国的“中国心”。本课在引入这个环节教学实时3分钟,通过情景暗示,到龙的起源的探索,到教师的小结,教师的语言和体态的很好运用,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后面的课堂氛围都很活跃。不足的是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比较仓促,学生合作时分工不够细致,导致学生作品完成数量不够。当然,我会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己。
《大家动手做条龙》教学目标设计
——专项说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悠久历史的龙文化,了解龙的造型结构,大胆运用废弃材料和技法制作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组合,穿插,连接等,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整体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本课目标设计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通过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产生的持久的兴趣。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领域。
(三)教学目标设计实施的方法:
我是从探讨龙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把龙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龙的形象的欣赏,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动手创作的欲望,为上好这一课打基础。同时通过对龙的结构分析,和学生探讨造型技法,引导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标新立异,让龙的制作更具个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学生实践中,我很注重学生制作过程中分组活动里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强调集体的智慧和才华,突出集体竞争的氛围。合理利用废弃物,爱护教室环境的良好品德,培养善于向他人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