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色彩》——春
一、教材分析:本课《春天的微笑》是《大自然的色彩》系列课程中的一节,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主旨是在通过引导和激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发现、欣赏、创造自然景观之美;了解运用素材进行造型表现的方法,学习简单的色彩基础知识,能利用剪贴绘画等多种方式综合的进行创作表现。因为这节课是《大自然的色彩》中的第一节课,所以要将色彩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并结合各种素材进行造型专题练习,给后面“夏、秋、冬”主题的表现与创造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设计: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的色彩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教法以探究、互动、激趣为主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游戏与对话。学法的设计方面将围绕观察体验、合作探究、感悟升华进行展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体会春天之美。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用树叶等素材结合画笔描绘春夭,提高学生造型表现与搜集素材的能力、提高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感受、解读、再现春天的过程,参与学生观察、讨论、游戏、采风、合作创作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了解春天的信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语言表述春天,用材料再现春天之美,用心灵感悟、喜欢春天;赞美、升华春天。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而激发学生珍惜正值“人生春天”的生命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重点:能够合理运用材料根据色彩的特殊规律进行具象或抽象的创造,用作品抒发出内心的情感,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
难点:运用树叶的外形特点及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理解和体验利用自然之物表现自然景观之美这一有趣的表现形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今许多文人墨客也陶醉于春天的美丽,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章朗读朱自清的散《春》,抒发万物复苏、风和日丽的春之情怀。
欣赏、聆听
感悟、触动 用美文将学生带入情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寻发现
渗透新知 引用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引导学生讨论后谈一谈春天到来的时候有哪些自然想象的发生?
1.事物的变化。
2.色彩的变化。
朗读描写春天的这首古诗,感受、分析、交流春天到来的特征。
植物、动物。
浅绿、淡粉等。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体会诗歌这种“凝固的绘画”之情境。
准确的分析表达出春天特有的颜色。
游戏环节
“利用色块找春天”
拿出准备好的多种颜色的色彩纸片材料,请四名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色彩快拼凑出抽象的春天。 四名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学生分析判断并选出最接近春天色彩特征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巩固基础
感悟新知 引发学生探究,怎样能够利用大自然中材料进行拼贴,塑造春天的各种景象?
欣赏拼贴作品(课件图片若干) 学生交流阐述可用的材料,将树叶定为主要材料。
欣赏、交流、分析 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在欣赏中感悟和发现。
掌握新知
灵活运用 分析拼贴画的操作环节:
设计主题、创作构思。
寻找、收集素材。
拼、剪、画结合。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大胆创新的制作方式。 学生讨论参与探究,对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做出了解和预期的选择。
无限的想象,创新制作模式与方法。 促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新知。给后面的创作环节奠定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采风集材
亲近自然 领学生来到后花园,指导学生如何更合理的去选择材料,色彩的选择及类型规格的挑选都要有的放矢。 学生进行树叶等材料的选择与甄别。体会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 让学生真正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美术课堂回归自然本色。
体验创作
鉴赏作品
引导学生开始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的纠正出现的问题。对学困生提供指导与帮助。鼓励大胆创新。 学生展开创作,共分为六个小组,以合作的方式,为创作作品相互帮助和支持。 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使用材料的正确方式,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通有无。
赏析作品
友好评价
找出三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评、互评与自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学生从素材选择、色彩倾向及设计意图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作品。
所有学生参与他评与自评。 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及评价能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春天在对我们微笑,我们要还世界一个微笑,你会发现生活真的美好更多。同学们正值人生的春天,希望大家好好把握这美好的时光,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春天! 倾听小结,感悟其中含义,让春天的意义在头脑中有所升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使整节课有个情感的升华,让美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实际意义,发挥美术课堂除作品以外的更大意义。
板 书 设 计
春天的微笑 主题的构思与设计
集体采风、收集素材
拼剪、贴粘,创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