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单元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3.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并说出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模式】“二、五、三”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导
入 你还记得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吗
工具(方式)
运速
运量
运价
适合货物
飞机(空运)
轮船(水运)
汽车(陆运)
火车(陆运)
管道运输
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已经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在看看我国主要有什么旅游资源。 学生复习填表:
运速
运量
运价
货物
空运
最快
最少
最高
急需
水运
最慢
最多
最低
大宗
陆运
较慢
较少
较高
路短
陆运
较快
较多
较低
量大
管道
连续
多
便宜
气液
回顾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与温故提高的学习习惯。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要点
承转过渡 旅游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民居、风俗、服饰等构成了特色的地方文化亦作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资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课件展示)
自
主
学
习
自
主
学
习
点
拨
归
纳
合
作
探
究
自
主
学
习
板书: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1.民居
(1)北方传统民居:院落 , ,墙体 ,窗户 。
(2)南方传统民居:院落 ,墙体 ,窗户 ,屋顶坡度大。
(3)傣家传统民居:称为 ,上层 ,下层 。
(4)陕北传统民居:称为 ,冬暖夏凉,节约 。
2.饮食
(1)北方人: 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喜食 ;受气候的影响,爱饮暖性的 。
(2)南方人: 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喜食 ;,受气候的影响,爱品清香的 。
(3)新疆人:畜牧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食物构成中以 为主。
3.服饰:藏族人身着 ,以适应 的变化。蒙古人服饰多以 为原料。
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主要的民俗文化:黎族 、傣族 、赶庙会、 、舞狮子和 。
2.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万里长城、 、河北承德 ,江苏 、安徽 、山东 、甘肃 等。
视野拓展: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福建武夷山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是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A B C D
议一议“图中各民居的主要分布地区、建筑特点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看看、想想上面几幅图中游客的做法是否正确?
识记我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学生观看衣、食、住、行图片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
开阔 座北朝南
厚 较小
较小 薄
较大
竹楼
住人 堆放杂物
窑洞
土地和木材
小麦
面食
红茶和花茶
水稻
米饭
绿茶
肉奶
藏袍 气温
羊毛与皮革
竹竿舞
泼水节 扭秧歌
赛龙舟
北京故宫 避暑山庄
明孝陵 黄山
泰山 莫高窟
A南方两面坡式民居主要分布于温暖多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两面坡形屋多雨顶有利于雨天排水(C南方多雨)
B窑洞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它利用黄土的特点在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
D蒙古族为了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喜欢居住在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的住房里。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铺垫。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生读图、查图、用图,培养了学生从文图资料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让学生去展示,去补充、去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和培养能力。
增加了文字和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自己在保护世界遗产中该怎样做,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承转过渡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上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一些迥异于其他地域的民风民俗。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在冬季,东北地区人们的服饰厚实、保暖,而在海南岛人们的服饰轻便、单薄。
下列词语体现了南、北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你知道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是南、北方在那些方面的差异吗?请将下列各方面的差异用合适的词语来表示。
南船北马 南腔北调 南矮北高 南繁北齐 南尖北平 南轻北重 南甜北咸 南涝北旱 南米北面 ……
例:交通运输——南船北马
工业部门——
饮食习惯——
自然灾害——
民居特点——
语言差异——
人体外部特征——
音乐——
观看思考:
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图片。
泼水节等
①藏袍的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蒙古人的服饰为什么多以羊毛和皮革为原料
南轻北重
南米北面 南甜北咸
南涝北旱
南尖北平
南繁北齐
南矮北高
南腔北调 通过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充分运用图片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承转过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我国悠久的历史积淀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尤其是自然文化遗产正吸引着众多的国际游客。
合 作
探
究
点
拨
归
纳
下面我们来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边总结边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知识体系:
知识要素图
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既强化了学习目标的落实,也加深了知识巩固,形成的知识体系更便于学生掌握。
课外拓展
举例说明;我们的家乡枣庄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单项选择题
1.传统民居的形成主要受哪些条件的影响( )
A.气候、地形 B.气候、交通
C.战争、历史 D.交通、资源
2.青藏高原的牧民往往穿着可露出一只胳膊的不对称藏袍,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活贫困 B.牧民不怕寒冷
C.适应气温日较差大这种变化 D.美观大方
3.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民族文化组合,正确的是( )
A.黎族——孔雀舞 B.傣族——泼水节
C.蒙古族——藏袍 D.朝鲜族——竹竿舞
4.被列入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的有( )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
5.下面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描述著名风景的诗句,相关组合正确的是 ( )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①—杜甫—黄山 B.②—李白—三门峡
C.③—杨万里—西湖 D.④—苏轼—衡山
C.秦陵兵马俑和陕西华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
二、综合题
【教学反思】
本课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丰富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教材图片丰富,语言简洁,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中以衣、食、住、行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五步教学法既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小组内积极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学习内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