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学设计
实验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实验重点、难点: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实验操作。
实验准备: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集气瓶、水槽、棉花、镊子、木炭、澄清的石灰水、铁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片段:《氧气的用途》)
师:从影片中我们了解到氧气的诸多用途,这种神秘的航天助燃剂,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去制取呢?下面我们就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创造吧!
生:观看影片
设 计意图: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提出问题,引导思维
学习探究活动①
在探究之前,我们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
课件展示:《各种仪器的用途、注意事项》
(提出问题)
仪器的选择:(根据反应条件和仪器的性质来考虑)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氧气,应选用以上仪器中的___________做反应容器,用___________来收集气体,选用___________来固定反应容器,热源选用___________。
生:回答问题
设 计意图: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装置做好知识准备。
三、“我探究,我快乐”
学习探究活动②
教师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协作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设 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设计。
学习探究活动③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课件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根据装置巧设疑问:
1、制取气体的装置在使用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套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
2、给试管加热时应注意什么?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4、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
5、要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可用什么方法?
6、实验结束后,先把酒精灯移走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为什么?
7、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做适当点拨。
生:每个小组成员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认真探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对该装置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设 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解决下一步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错误操作。
学习探究活动④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纠正,对学生创新性设计给予激励性评价。
生:动手操作,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完成木炭燃烧、铁丝燃烧两个性质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 计意图:通过小组回答,完整有关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四、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体会。
设 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五:能力拓展
课件展示反馈练习: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
课件展示谜语(猜一种化学变化)
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设 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识,去解答一些问题,拓展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在复习有关仪器用途的基础上,自己选择所用实验器材,自己组装实验装置,然后教师再用课件展示正确的实验装置,并简单加以点评,表优鼓差,使学生能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自主实验环节。在学生亲手操作之后,再用课件展示FLASH动画过程,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实验中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加以点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实践真正掌握本次实验。本节课确实做到将自主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