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柳树姑娘》
教师姓名
学科
音乐
章节
第二单元
课时
第一课时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丰富情感体验,总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升华热爱自然的心灵。
能够用听辨、跟唱、诗歌、音乐图谱、视听结合、小小音乐剧方法进行学习。
3、学生能够用轻巧、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做到声音优美、声部和谐、音高准确、富有力度变化。
学习者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三年级学生乐于发言,喜欢与老师进行互动,注意的广度、深度适中,需要课堂上及时的提醒和引导;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掌握了一小部分音乐常识,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较为准确的演唱歌曲;
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本班学生课堂上较为活跃,但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准确性较为欠缺。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能够学会用轻巧、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
教学难点:1、顿音记号的掌握与正确演唱
2、了解力度记号mp、f、mf、渐强的意义,并能按歌曲的力度要求进行演唱。
解决措施:
通过旋律图谱、纱巾抛接区分乐句、教师范唱等环节,增强学生对乐曲的聆听感受,为准确的演唱歌曲奠定基础。
运用无限克隆找出课本中的力度记号,并用填空的方式再一次复习力度记号的含义,乒乓球弹跳的小实验,加强对“顿音”记号的直观感受,演唱时,结合黑板上的旋律图谱,提示学生按歌曲的力度要求进行演唱。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一、音乐律动导入。
放松肢体,进入音乐课的学习状态。
师生音乐问好,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律动。
聆听音乐,进行律动。
二、呼唤柳树姑娘,初听,揭示课题。
通过歌唱的方式呼唤柳树,掌握本节课的主要旋律,在初听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情绪。
教师出示古诗《咏柳》,引导出本节课主角——柳树,带领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呼唤柳树姑娘,在初听时,板书旋律图谱,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直观感受。
【1】学生朗读古诗,了解本节课歌唱的是柳树。
【2】跟随教师用音乐的方式呼唤柳树姑娘。
【3】初听体会歌曲情绪以及柳树姑娘的形象。
三、朗读歌词,熟悉歌曲的主要节奏型。
通过拍击主要旋律的节奏,找出乐谱中其他相同的节奏型,从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1】出示主要节奏,并引导学生拍击,加深印象。
【2】教师有节奏的范读歌词,学生体会并朗读。
【1】学生观察主要旋律的节奏,并拍击。
【2】找出乐谱中其他相同的节奏型。
【3】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四、教师范唱歌曲,区分乐句,用Lu进行模唱,加入歌词跟琴演唱。
通过教师的范唱,再次感受乐曲,并体会乐曲的乐句。
【1】教师范唱。
【2】区分乐句。
【3】教师弹琴,学生用Lu模唱整首乐曲,并加入歌词。
【1】学生聆听教师范唱,感受音乐的乐句。
【2】根据音乐的乐句抛接纱巾。
【3】学生跟琴模唱整首乐曲。
【4】加入歌词演唱。
五、mf、f、p。
通过力度记号的复习,体会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歌曲中的力度记号。
【2】复习本首歌曲中力度记号的含义。。
【1】学生观察,找出书本中的力度记号。
【2】回忆力度记号的含义。
六、重点乐句。
解决难点乐句。
【1】教师讲解渐强记号。
【2】顿音记号。
【3】带领学生着重演唱歌曲中渐强的乐句和使用顿音记号的乐句。
【1】学生体会柳树姑娘两幅图片的不同,感受渐强的表现力。
【2】回忆顿音记号的特点。
【3】跟琴演唱重点乐句。
七、合唱教学,完整演唱。
引导学生聆听第二声部,在合作朗读的基础上,找出第二声部的演唱规律,完整的演唱歌曲。
【1】引导学生聆听第二声部。
【2】合作朗读两个声部的歌词。
【3】师生分角色合唱。
【4】男女生分声部进行合唱。
【1】学生聆听歌曲,分辨出二声部的“啦啦啦”。
【2】学生和老师合作演唱。
【3】男女生合作演唱。
八、拓展。
通过音乐剧的分角色表演,激发学生对柳树姑娘形象的理解,以及对“啦啦啦”部分节奏和音乐位置的掌握。
【1】教师引导学生为柳树姑娘设计动作。
【2】丰富音响效果。
【3】指导学生完整的进行表演。
【1】学生根据音乐和自己的理解为柳树姑娘和小鸟分别设计合适的动作。
【2】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
九、课程总结。
【1】回顾本课知识点。
【2】体会歌曲中“和谐”的重要性。
【1】教师点击关键词生成器,回顾本课重难点;
【2】总结在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课的知识点;
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