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8 20: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学习重点]
写作背景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第一册
沁园春
橘子

怅寥廓
峥嵘
挥斥 方遒
浪遏 飞舟
qìn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chì
qiú
è


寥廓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
名词做状语, 向北。
感慨、思考。
辽阔的宇宙。
不平凡的日子。
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评论国家大事。
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名词作动词, 视……如粪土。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找韵脚
一、整体感知全词
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起句
1、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
人物:诗人
地点:橘子洲
时令:深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万物
湘江秋景图
品析精巧的词语,概括秋景的特点
1、用了色彩鲜明的暖色词:如:“红遍”、“碧透”等。
2、用了积极向上、动感鲜明的动词,如:“争”、“击”、“翔”、“竞”。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景色特点一:山水相印,绚丽多姿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景色特点二: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有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是一首秋的赞歌。
对比阅读:诗中所写秋景与古人常写的秋景,在感彩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A、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登高》)
C、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古人:悲秋,凄婉哀伤、孤寂冷清
研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主要原因:“诗言志”。人的情怀抱负不同,作品的情感自然有异。
[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思考: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壮丽的。这是为什么?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这与诗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也有关。他不是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有着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第一册
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有
什么样的感想?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的右派分子和共产党右倾分子之间的斗争尤甚。这首词正是作者要离开长沙去广州前,重游橘子洲时写的,而作者此行去广州的任务正是要发动民众,开办讲习所。
提示:由自然万物的竞争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竞争
读上片
小结上阙内容:
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上阕
独立寒秋图
思考:国家的命运应由谁来主宰?
请同学们认真在词中找答案。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答案
朗读,看板书,概括中心
峥嵘岁月图
问题:“峥嵘岁月”是指哪段时期?“百侣”又是指哪些人?
知世论文-背景2:
“峥嵘岁月”应该是指1911——1923年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在长沙长达13年的火热生活。在这里他曾在湖南省一师学习,毕业后在小学任教,从事革命活动。登山和游泳是他最喜爱的锻炼项目,他常和同学到橘子洲头畅游,攀登风景秀丽的岳麓山。词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充满豪情,就是他当时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百侣”指毛泽东在湖南省一师的好友。

下阕有没有回答“谁主沉浮”这一问题?怎么回答的?
词人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己任、充满壮志豪情的革命青年形象。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句结尾,回答“谁主沉浮”:投身革命, 急流勇进, 担负大任。
下阕小结
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阙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远眺






万物

近观
仰望
俯瞰
⑴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写景的?
[鉴赏要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
思考: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
“满山红遍”与( ) 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 )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同学少年”与( )是于明处对比;
( )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表明)是暗含的对比。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万户侯”
“万类霜天竞自由”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万户侯”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第一册
[鉴赏要点]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思考: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 )
“漫”字写出了( )
“争”字写出了( )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 )
红之广
江水溢满之状
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红之广
江水溢满之状
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