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课标
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一、希腊城邦
1、爱琴海文明
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各国后来被多利亚人攻占,迈锡尼文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爱
琴
海
克里特岛
一、希腊城邦
2、城邦文明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几百个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过几千人。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领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
爱
琴
海
城邦时代:
小国寡民
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组成的小国。
形成原因:
特点:
最大的城邦: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和雅典。
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1)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2)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3)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公民的权利:
①参与统治的权利;(成年男性公民)
②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
③参军打仗;
④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
(一)顶峰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二)内容:
1、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
2、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3、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职能。
4、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三)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制。
(四)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
“轮番而治” 主要体现在抽签选举,轮流执政。
“法律至上”
“公民内部的平等”公民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如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与津贴,另外,城邦还向公民发放‘戏剧津贴”,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重点突破:雅典的民主政治
特征:
2、轮番而治。
3、法律至上。
1、人民主权。
利:
1、有利于调动公民积极性、创造性,
进而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
2、开西方民主制度之先河,影响广泛而深远。
弊:
1、它是少数人的民主。
2、易沦为暴民政治。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性质或地位
主要职责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
投票决定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
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
审理各种重要案件
全体男性公民
抽签产生
抽签产生
最高司法机构
最高权力机构
公民大会常设机关
透析雅典民主制
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
(2)对后世--开民主政治先河
(1)对当时--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三、亚历山大帝国及其东征
1、背 景:
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2、时 间:
3、过 程:
击败波斯大军,攻入埃及,回师两河流域,灭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
4、结 果: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东征
公元前334——前324年
5.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②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③亚历山大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四、罗马城邦
意大利半岛:山地众多,利于畜牧业发展;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时间:
地点:
公元前1000年
台伯河畔
据传说,罗马城邦的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统治残暴,引起人民的不满,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一举推翻了君主制。以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戕害人民的国王,罗马人决定不再设立君主,而采用贵族共和制。
公元前509年,
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五、罗马共和国
掌握国家决策权
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主持日常政务
元 老 院
(300名)
执 政 官
(2名)
公民
大会
(权力最大)
三者间相互制衡,体现了罗马共和国的民主制,是古代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选举执政官
掌握行政权,任期满后自动进入元老院
监督执政官
通过元老院的提案
保民官
(2名)
有否决权
1、民主制度
有否决权
时 间:
内 容:
作 用:
地 位:
公元前450年
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法制建设
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时 间:公元前450年左右;
内 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
作 用: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③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
西 班 牙
罗马
迦太基
3、侵略扩张
①前3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②灭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古代罗马
罗马的征服和扩张——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征服
公元前2世纪末
罗马称霸地中海
斯巴达克起义——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
公元前73年~前71年,罗马共和国爆发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动摇了罗马奴隶主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崩溃。
根本原因:制度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直接原因:奴隶的悲惨处境
公元前73年,角斗奴隶不堪忍受,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
影响: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斯巴达克起义
共和制
帝制
总结: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战胜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地中海霸主;
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
在斯巴达克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成为终身独裁官。
六、罗马帝国
1、建立
屋大维
Octavius 奥古斯都
公元前63~14年凯撒外甥及养子
古罗马皇帝(公元前27~公元14年)
公元前44年,凯撒被政敌刺死后,罗马形成了屋大维、安东尼(执政官)、雷必达(骑兵长官)的“后三头同盟”。
最后屋大维挫败安东尼,于公元前30年独揽国家大权。他被元老院奉以“奥古斯都”(拉丁文意为:“神圣的”、“至尊的”)尊号。公元前27年出任元首,建立元首制,从此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后来也成为罗马和欧洲帝王常用的头衔。
罗马帝国第一皇帝——屋大维
公元前27年建立元首制
实质是君主制
是军事独裁的集中体现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2世纪,罗马进入“黄金时期”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黄金时期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罗马人的小澡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
375年,日耳曼入侵罗马
395年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
拜占庭帝国
3、
帝国分裂
公元前49年:
凯撒控制元老院,成为终身独裁官;
公元前31年:
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权;
公元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公元2世纪:
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总结 :罗马帝国的兴亡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
公元375年:日耳曼人开始入侵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七、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文学和雕塑
1、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希腊神话有什么特点?
大地女神 该亚
地狱深渊神 塔耳塔洛斯
混沌之神 卡俄斯
黑暗神 厄瑞波斯
黑夜女神 尼克斯
特点:神人同形同性
该亚
厄瑞波斯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被称为“希腊的圣经”,是欧洲文学的老祖宗,具有很高的文学、史学和艺术价值。
文学
1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作者是盲人诗人荷马。?
《伊利亚特》史诗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的场景。?
《奥德赛》的故事发生在紧接着特洛伊战争之后的10年中。特洛伊战争中为希腊联军献木马记的奥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难,滞留异乡,他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回家和妻儿团聚。?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质,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希腊人物雕刻艺术
特点:
达到一种完美境界
代表:
宙斯像、《掷铁饼者》
雕塑
2
雕塑
2
建筑艺术
雅典卫城
建筑艺术
希腊 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
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
柱身有粗有细,帕特农神庙
是典型代表。
帕特农神庙遗址
大竞技场
万神庙
引水道工程
古罗马凯旋门
古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比较下列图片,你能判断出这些建筑分别是古代哪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吗,请简述理由。
希腊: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罗马:吸收了希腊建筑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
希腊的帕特农神庙
罗马万神庙穹顶
罗马的大竞技场
公历的缘起
来源:
基础:
内容:
影响:
埃及人的太阳历
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
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