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4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4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9 17:20:14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古诗文鉴赏(一)
古诗文学习需掌握以下几点
1、知诗人,记名篇,解诗题
2、古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3、古诗文的赏析与运用
4、课外古诗文的阅读
古诗的解读
1、关注作者的人生境遇——知诗人(知人论世)
2、关注诗歌的思想内容——识字眼
3、关注诗歌的体裁形式
4、关注诗歌的表现技巧
关注作者的人生境遇——知人论世
关注诗人的人生境遇,就是“知人论世”。诗歌的体裁特征要求我们知人论世:
第一、诗歌是诗人性情的集中体现,诗如其人,不知人论世就无法准确理解
第二、诗歌是省略与留白的艺术,意在言外,不知人论世就无法全面理解
王昌龄《出塞》
1、作者的时代与生平
2、作者的相关作品
3、历代读者的评价
关注作者的人生境遇——知人论世
知人篇
王昌龄生平大事迹
1、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王昌龄生,一岁
2、开元十二年甲子(724)二十七岁
约在十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往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六十岁。在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作者的作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文的思想内容
从思想内容上讲,分为三类:
以抒情为主的古诗文
以说理为主的古诗文
以意境为主的古诗文
古诗文讲授
1、抓诗眼,抓主线
有的古诗词,诗眼在题目上,初读是就能获得必要的阅读信息,如《忆江南》的“忆”字;
有的诗,诗眼嵌在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孩子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如《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古诗文讲授
2、究背景,发散想
解读一首古诗文,要先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文讲授
3、强诵读,品语言
在诵读时入情入境——理解古诗文的内容;
在诵读时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品味名言名句;
在诵读时受到情感熏陶——体会丰富的情感;
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赏析
诗词大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社庙丛林附近用茅草盖的旅设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这是一首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通过主要描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雨、茅店、社林、溪桥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图。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共10张PPT)
古诗文鉴赏(三)
古诗文的赏析与运用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三千年来我国诗人人才辈出,佳作如林。在现在的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诗文,或写景或叙事,或豪迈或婉约,无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这些优美的名人佳句,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何鉴赏古诗文
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资料的唯一途径。
二、悟。“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
三、联。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在鉴赏时,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文。
四、结。我国古诗文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需要进行总结,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如何鉴赏古诗文
古诗文分类
景物
内容
形式
情感
古诗文的分类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边塞诗
咏史怀古诗(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物诗(一草一木总关情)
赏析
独坐敬听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漂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和我久久地互相对望着而永不满足,只有那对面的敬亭山了
赏析
《独坐敬亭山》为诗人游宣城时所作,既表现诗人在人世间所遭遇、所感到的孤独,也表现诗人对于山水自然的一往深情。末两句移情入景,把敬亭山人格化、人情化,平添情趣。“只有”二字,表现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反衬人世之相弃、之无情,具有强烈的感彩。
小结
对古诗文解读和鉴赏时,必须注意整体把握作品,同时从关键字、词入手,抓好对名句、警句,“诗眼”的鉴赏与解读
七彩课堂
伴你成长
QICAIKETANG(共12张PPT)
古诗文鉴赏(二)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理解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理解诗词大意,了解作者及其背景,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背诵
背诵古诗文是我们小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我们要学会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1、理解记忆
记住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文的每一句含意。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2、形象背诵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展开想象,让一首诗所反应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必背古诗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划动,移动;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指诗人自己;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湧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
点拨
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进行背诵
理解背诵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排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充满险阻;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磅礴:气势盛大;三军:指红军队伍;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
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武陵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入云的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仅剩的十三跟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点拨
首先将课文读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融进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
借助诗意想象画面,并按照“跨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桥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的顺序进行背诵课文。(共11张PPT)
古诗文鉴赏(四)
课外古诗文阅读
学习目标
自学古诗文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感受诗之韵
课外古诗文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二、学会在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意蕴
三、学会想象意境,体验感情。
学习步骤
一、写什么
整体感知古诗文写的内容把握诗文的形象:
1、注意诗歌题目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理解词语的隐含意思
3、调动知识积累
学习步骤
二、怎样写
局部分析古诗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等
学习步骤
三、为什么这样写
总体把握古诗文的主旨
结合写作背景,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风格等方面
讲练结合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过:拜访,探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具:准备;具鸡黍:杀鸡做饭;合:环绕;轩:窗户;就菊花:欣赏菊花与饮酒
讲练结合
诗意: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村边绿树环绕,村庄的四周青山斜立。
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拿起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
等到重阳节时,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讲练结合
本诗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表达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练一练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湖阴先生是谁
2、最后两句诗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
1、湖阴先生:杨骥的别号。他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一水”“两山”以人的情感。还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一水”和“两山”相对,“护田”和“排闼”相对,“将绿绕”和“送青来”相对。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恬淡心境,能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