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课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课后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1-28 21: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课本中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绝热
B.隔水透气
C.导电
D.透水
2.下列物质的工业制法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蒸发液态空气得到氧气
B.铁矿石冶炼成生铁
C.煅烧石灰石得到二氧化碳
D.粮食发酵得到乙醇
3.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发热,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4.在日常生活中和农业生产中,下列物质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用金属铜制作电线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5.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丙实验既可以将粗盐提纯,又可以说明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6.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A.冬天烧木炭烤火取暖
B.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7.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可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8.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放入
硫酸铜溶液中
无紫红色固体析出
铝不如铜活泼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
木条复燃
氧气能支持燃烧
C
将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
CO具有可燃性
D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
溶液温度升高
该反应放热
A.A
B.B
C.C
D.D
9.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的是
A.干冰用作致冷剂——干冰是冰
B.纯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纯碱是碱
C.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活性炭和有色物质反应
10.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外电子层数
C.核内质子数
D.核内中子数
11.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稀盐酸和锌粒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12.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
A.水银、蒸馏水、从化米酒
B.冰、干冰、冰红茶
C.氮气、铁锈、空气
D.金刚石、铁矿石、生石灰
13.将39.5克含高锰酸钾质量分数为80%的固体加热(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钾元素),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58%,则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约为(
)
A.2.9克
B.4.35克
C.8.7克
D.10.9克
14.下列关于物质化学变化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一定会发光、发热
B.一定有气体生成或改变颜色
C.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15.苏州,作为唯一的一座地级市亮相于2010年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之中。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苏州馆内,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向世界演绎出一幅苏州文化“双面绣”。以下列举的苏州特产制作过程中,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烧制松鼠桂鱼
B.制作苏绣织品
C.雕刻明式家具构件
D.印制桃花坞年画
二、简答题
16.将燃着的蜡烛放在甲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1)蜡烛燃烧时,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
(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
17.如图,小芹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
(1)用__________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芹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的颜色没有改变,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色了,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根据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图一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现象为_____。
(2)图二中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实验前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的目的_____。
(3)图三中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_____。
(4)图四中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原因是_____与OH-不能共存。
参考答案
1.B2.A3.B4.B5.C6.B7.A8.B9.C10.A11.D12.A13.B14.C15.A
16.16-21%
氧气浓度太小
17.胶头滴管
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由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把无色酚酞试液滴在棉花上,把氨水滴在滤纸条上
18.产生红褐色沉淀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N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