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等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运用读译析疑背文言文学习方法。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3、认识狼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四、教法、学法
启发式、诵读法
、读译析疑背法
五、课时
(一)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有两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人们眼中的狼是怎么样的形象,对狼持什么态度——现实中的狼是凶残、贪婪、
狡诈,对狼惧怕、厌恶、憎恨;文学作品中的狼又是怎样的形象哪?让我们跟随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一起学习他笔下的《狼》(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读译析疑背学习方法
1、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个别读,齐读;
2、译(要求结合课下注释抓住重点词语)
(1)词类活用
(课件)
①.狼不敢前
(
名词—动词
上前
)
②.一狼洞其中
(
名词—动词
打洞
)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名词—状语
从通道
)
④.其一犬坐于前
(
名词—状语
像狗似的
)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动词—名词
欺骗的手段)
⑥
.止增笑耳
(
动词—名词
笑料
)
(2)一词多义(课件)
①.止有剩骨
(
通“只”
)
②.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
停止
)
③.恐前后受其敌
(
攻击
)
④.盖以诱敌
(
敌人
)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打算、想
)
⑥.意暇甚
(
神情
)
(3)虚词的用法(课件)
以
投以骨
(介词
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盖以诱敌
(连词,用来)
(4)通假字(课件)
【止有剩骨】“止”通“只”。【止增笑耳】“止”通“只”。
(5)古今异义(课件)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学科
(6)特殊句式(课件)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
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3、析:
(1)抢答(结合课文内容快速抢答)(课件)
A、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傍
晚
B、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途
中
C、矛盾双方是:
屠户
狼
D、故事的开端:
缀
行
甚
远
E、故事的结局:屠自后断其股,以刀劈狼首
F、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理清故事结构(课件)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
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A、遇狼(课件)
①“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狡猾
②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
要素
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二狼
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B、惧狼(课件)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恐惧
退让
幻想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贪婪无厌凶狠
C、御狼
(课件)
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准备抵抗)
③.狼的表现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心有不甘)
D、杀狼(课件)
a.请用原文回答
①.‘两狼的计谋:
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后夹击屠夫)
②.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③.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④.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⑤.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⑥.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凶残
b.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c.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转视积薪后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且细心)
(3)
形象分析(课件)
屠夫:机智、勇敢
狼:凶恶、贪婪、狡诈
(4)
本文各段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课件)
前四段记叙,第五段议论
(5)
本文的主旨句是?揭示了什么主题?(课件)
主旨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
耳。
(板书
黠
笑
)
主题: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4、疑——质疑问难:(课件)
学了本文有
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吗?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译析疑背),人物形象(屠户或狼),个别重点词语的翻译,文言句式等。
——狼是那么的让讨厌憎恨,狼身上有何优点?(师)——狼为了自己认准的事情坚持,那么看事情不仅要看它的缺点更要看其自身的优点为我所用,我们的事业才会发展得更加辉煌,人生才会更精彩!
5、背——理解背诵:(课件)
背诵全文
(三)作业(课件)
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五题。(共24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18、
人们眼中的狼
凶残
贪婪
狡诈
惧怕
厌恶
憎恨
形象
态度
《狼》
——蒲松龄
文学作品中的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zhuì)
(jiǒng)
(shàn)
(dān)
(shǎo)
(míng)
(kāo)
(mèi)
(xiá)
(yǐ)
读:字
音
节奏
感情
译(结合课下注释抓住重点词语)
文学作品中的狼
文言知识归纳
1
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
(
)
2.一狼洞其中
(
)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4.其一犬坐于前
(
)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6.止增笑耳
(
)
名—动
上前
名—动打洞
名—状从通道
名—状像狗似的
动—名欺骗的手段
动—名笑料
文言知识归纳 2
①止有剩骨
(
)
②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
)
③恐前后受其敌
(
)
④盖以诱敌
(
)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⑥意暇甚
(
)
通“只”
停止
攻击
敌人
打算、想
神情
止
敌
意
一词多义
(2)以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虚词的用法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来
连词,用来
文言知识归纳 3
①恐前后受其敌
(
)
②场主积薪其中
(
)
③屠乃奔倚其下
(
)
④一狼洞其中
(
)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⑥屠自后断其骨
(
)
指狼
指麦场
指积薪
指积薪
指屠户
指狼
其
一词多义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止增笑耳】“止”通“只”。
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学科
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
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A、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傍
晚
B、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途
中
屠户
狼
C、矛盾双方是:
D、故事的开端:
缀
行
甚
远
E、故事的结局:
屠自后断其股,以刀劈狼首
F、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户
__狼
__狼
__狼
__狼
理清故事结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
惧
御
杀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
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二狼
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1“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狡猾
四
要素
一遇狼
1、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二、惧狼:
2、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恐惧退让幻想
贪婪无厌凶狠
1
、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狼的表现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三、御狼
用原文回答问题
准备抵抗
心有不甘
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
2
前狼假寐的姿势:
3
前狼假寐的神态:
4
前狼假寐的目的:
5
后狼径去的目的:
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后夹击屠夫)
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诱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6
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凶残
四、杀狼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
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勇敢且果断)
四、杀狼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勇敢机智且细心)
转视积薪后
四、杀狼
屠夫:
狼:
机智、勇敢
凶恶、贪婪、狡诈
本文各段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前四段记叙,第五段议论
主题: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本文的主旨句是?揭示了什么主题?
主旨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疑——质疑问难:
学了本文有
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吗?
背——理解背诵:
背诵全文
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