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综合检测(六)(苏教版选修6)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专题综合检测(六)(苏教版选修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02 21: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1年温州高二检测)某学生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0 mol·L-1 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读数,读数为1.00 mL,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读数,读数为11.00 mL。该学生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10.00 mL       B.小于10.00 mL
C.等于10.00 mL D.等于11.00 mL
解析:选A。放液前仰视,放液后俯视,读出体积比实际体积小。
2.下列操作一定会引起实验偏差的是(  )
A.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也无气泡
B.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接近滴定终点,溶液由黄色转变为橙色,但不足半分钟又转为黄色,继续滴加盐酸,溶液颜色又转变为橙色,持续半分钟后颜色不变
C.某学生要配制0.1 mol·L-1的稀硫酸100 mL,当加蒸馏水到离容量瓶刻度线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结果不慎使液面稍稍超过刻度线一点,将多余部分吸出,使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D.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1的NaOH标准溶液因与空气接触吸收了少量CO2,用此标准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
解析:选C。A中操作正确;B中操作正确;C中操作减少了溶液中溶质,使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低;D中操作极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认为NaOH吸收了CO2后,溶质物质的量减少,再滴定HCl溶液,导致标准液体积偏大,结果偏高。但实际上,吸收CO2后的NaOH溶液混有的Na2CO3在滴定过程中也与HCl溶液作用,此时若用酚酞作指示剂,两个作用是等效的,因此,此操作不一定引起实验偏差。
3.以下仪器,用蒸馏水洗净后便可立即使用而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的是(  )
①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 ②中和滴定用的滴定管 ③容量瓶 ④配制一定量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用于称量的小烧杯 ⑤量筒(量浓硫酸用)
A.①②⑤ B.①③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选B。①③有水存在不影响测量结果,因实验过程中还需加水。②④⑤有水影响实验结果。
4.(2011年宿迁高二检测)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B.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开始变为橙色
C.用石蕊作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开始变为紫色
D.在滴定过程中,用玻璃棒蘸取试液,涂抹在pH试纸上,至混合液pH为8
解析:选A。滴定终点的判断直接取决于指示剂的选择。常见指示剂及变色范围有:甲基橙(3.1~4.4),石蕊(5.0~8.0),酚酞(8.2~10.0),由于此实验是用标准碱滴定弱酸,到达滴定终点时,强碱弱酸盐呈弱碱性,故用酚酞作指示剂最好。当滴有酚酞的醋酸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溶液由无色转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5.在前一种分散系中慢慢滴加后一种试剂,能观察到先出现沉淀后变澄清的是(  )
①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加盐酸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④蛋白质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 ⑤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⑥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 ⑦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
A.①②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解析:选A。①首先发生反应Al3++3OH-===Al(OH)3↓,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则Al(OH)3溶解,反应方程式为Al(OH)3+OH-===Al(OH);②盐酸少量时,反应为Al(OH)+H+===Al(OH)3↓+H2O,继续滴加盐酸,Al(OH)3+3H+===Al3++3H2O;③是氢氧化钠过量,一开始没有沉淀,发生反应:Zn2++4OH-===[Zn(OH)4]2-,继续滴加,会产生沉淀,Zn2++[Zn(OH)4]2-===2Zn(OH)2↓;④蛋白质的变性,不恢复;⑤发生反应Al3++3NH3·H2O===Al(OH)3↓+3NH,沉淀不溶于氨水;⑥银氨溶液的制备,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于氨水,得到银氨溶液;⑦首先是胶体的凝聚,得到氢氧化铁的沉淀,然后沉淀溶于酸。
6.常温下,向pH=2的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后,滴入甲基橙试液,出现红色,该溶液可能是(  )
A.pH=12的Ba(OH)2溶液
B.pH=12的氨水
C.0.005 mol·L-1 NaOH溶液
D.pH=12的NaOH溶液
解析:选C。滴入甲基橙出现红色,说明溶液pH<3.1。pH=2的H2SO4与pH=12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7,A错误;加入等体积的pH=12的氨水,由于反应后氨水过量,溶液显碱性,B错误;加入等体积的0.005 mol·L-1 NaOH溶液,H2SO4过量,溶液pH=2.6,则pH<3.1,C正确;加入等体积pH=12的NaOH溶液后溶液呈中性,溶液呈黄色,D错误。
7.下列物质不可能是通过相应的金属跟稀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得的是(  )
A.硫酸铁 B.硫酸锌
C.氯化镁 D.氯化亚铁
解析:选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根据锌、镁、铁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的方程式Zn+H2SO4===ZnSO4+H2↑,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可知,硫酸锌、氯化镁、氯化亚铁都可通过相应的金属跟稀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得。
8.(2011年高考海南卷)用0.1026 mol·L-1的盐酸滴定25.00 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右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  )
A.22.30 mL B.22.35 mL
C.23.65 mL D.23.70 mL
解析:选B。由题给滴定管液面示意图可知,图中每一小格代表0.10 mL,滴定管液面读数介于22.30~22.40之间,只有B项符合。
9.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
A.V1>V2 B.V1<V2
C.V1=V2 D.V1≤V2
解析:选A。本题的考查点为酸碱中和反应,但要用强弱电解质的规律。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OH-===H2O。醋酸为弱酸,部分电离,所以pH=2的醋酸中c(醋酸)>10-2 mol/L,所以中和NaOH溶液所需醋酸的体积要小于盐酸的体积。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在酸碱中和滴定时,右手旋转滴定管的活塞,左手摇动锥形瓶,眼睛看滴定管的液面
B.用200 mL烧杯精确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10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200 mL
C.将硝酸银溶液放于棕色细口瓶中保存
D.用托盘天平称1.06 g碳酸钠固体配制100 mL 0.01 mol·L-1碳酸钠溶液
解析:选C。A项眼睛应观察容量瓶中溶液颜色变化。B项应用容量瓶而非烧杯。D项托盘天平不能精确至0.01 g。
11.下列实验中,由于错误操作导致所测出的数据一定偏低的是(  )
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俯视读出的读数
B.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所测出的碱液的浓度值
C.同一滴定实验,一般要做三次,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进行计算,但某同学只做了一次
D.达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解析:选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数据偏大;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所测出的碱液的浓度值偏高;只做了一次滴定实验,实验结果不一定偏低;达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一定使实验结果偏低。
12.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a g与一定量的某浓度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固体(不含结晶水)b g,则反应中生成的氢气为(  )
A.(b-a)/48 g B.(b-a)/49 g
C.(b+a)/98 g D.无法计算
解析:选A。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a g最后得固体(不含结晶水)b g即为相应金属的硫酸盐,(b-a)g为SO的质量,综合电荷守恒和电子守恒“SO~2H+~H2”,m(H2)=(b-a)/48 g。
13.(2011年徐州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苯酚沾在手上,直接用NaOH溶液洗
B.把NH4Cl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测得pH=9
C.Zn、ZnO、Zn(OH)2具有两性,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D.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当在某一时刻滴入一滴或半滴盐酸时,pH有非常大的改变(pH突变),此时即为滴定终点
解析:选CD。苯酚沾在手上,应该用酒精洗涤,不能直接用NaOH溶液洗,因为NaOH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把NH4Cl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应测得pH<7,因为NH4Cl溶液显酸性。
14.(2011年龙岩高二检测)一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0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弱酸
②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08889 B.0.08000
C.0.1200 D.0.2400
解析:选B。据题意并结合提示,H2C2O4为二元弱酸,可写出氢氧化钠与KHC2O4·H2C2O4·2H2O反应的方程式:6NaOH+2KHC2O4·H2C2O4·2H2O===3Na2C2O4+K2C2O4+8H2O;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设需要KMnO4溶液体积为V L,则需要NaOH溶液为3V L,由以上两个方程式可得关系式
10KHC2O4·H2C2O4~8KMnO4~30NaOH
8 30
cV 0.3000V
解得c=0.08000 mol·L-1
本题容易忽略酸式盐KHC2O4与NaOH的反应而导致错选C。涉及多个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要学会利用关系式法解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15.用0.1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0.1 mol·L-1的盐酸,如达到滴定的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的NaOH溶液(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5 mL),继续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的pH是(  )
A.4            B.7.2
C.10 D.11.3
解析:选C。滴定后溶液中
c(OH-)=
=1.0×10-4 mol·L-1
pOH=-lg(1.0×10-4)=4,pH=14-4=10。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11分)用已知浓度的强酸滴定未知浓度的强碱时,下列操作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偏低”、“偏高”或“无影响”填空。
(1)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________________;
(2)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________________;
(3)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滴定后充满____________;
(4)取待测碱液时,碱式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取完后充满____________;
(5)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把水倒净,就直接用来盛放待测碱液____________;
(6)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又用待测液润洗__________;
(7)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时溅出了一些待测的碱液____________;
(8)滴定刚达终点时立即读数______________;
(9)滴定完毕后,滴定管下端尖嘴处留有液滴____________;
(10)读取标准溶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____________;
(11)用酚酞作指示剂,当红色褪成无色,又滴一滴NaOH溶液,无颜色变化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酸式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酸润洗就直接盛入标准酸,势必使滴定管中标准酸被稀释,滴定待测碱液时消耗标准酸的体积数增大,因而测出待测碱液的浓度偏高。
(2)碱式滴定管水洗后直接盛装待测碱液,则待测碱液被稀释,因而滴定待测碱液时消耗标准盐酸的体积减小,故测出待测碱液浓度偏低。
(3)酸式滴定管尖嘴处的气体未排出就去滴定待测碱液,导致多算了标准酸消耗的体积,这样测出的待测碱液浓度偏高。
(4)量取待测碱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气体未排出就直接取待测碱液,使实际上取出待测碱液的体积偏小,所以滴定时所用标准酸的体积数减小,测出待测碱液的浓度偏低。
(5)锥形瓶内水未倒净就直接用来盛放待测碱液,虽使碱液浓度变稀,但锥形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并没有改变,所以滴定时所用酸的体积不变,故对待测碱液的浓度无影响。
(6)锥形瓶水洗后用待测碱液润洗,这样实际的待测碱液量多于应取的量。因此滴定时用去标准酸的体积数增大,测出待测碱液浓度偏高。
(7)滴定过程中摇动锥形瓶时液体外溅,待测碱液损失,所以滴定用的标准酸液量少于应取的量,使所求碱液浓度偏低。
(8)滴定刚达终点时立即读数,由于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标准液尚未完全流下,会使读数偏大,使记录的用去标准酸的体积数大于真实的用去标准酸的体积数,所以导致测出待测碱液浓度偏高。
(9)滴定完毕后,滴定管下端尖嘴处留有滴液,使V标的记录值大于真实值,导致测出的待测碱液浓度偏高。
(10)滴定前仰视时视线偏低,初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时视线偏高,终读数偏小,V标的记录值小于真实值,所以待测碱液浓度偏低。
(11)滴定终点加入的标准酸比实际需要用量多,使待测碱液浓度偏高。
答案:(1)偏高 (2)偏低 (3)偏高 (4)偏低 (5)无影响 (6)偏高 (7)偏低 (8)偏高 (9)偏高 (10)偏低
(11)偏高
17.(10分)(2011年厦门高二检测)某学习小组用DIS系统(DIS系统即数字化信息系统,它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测定食用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以溶液的导电能力来判断滴定终点。实验步骤如下:
(1)用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10.00 mL食用白醋,在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 mL的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定容,然后将稀释后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
(2)量取20.00 mL上述溶液倒入烧杯中,连接好DIS系统,向烧杯中滴加浓度为0.1000 mol·L-1的氨水,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随氨水体积变化的曲线(见上图)。
①用滴定管盛氨水前,滴定管要用____________润洗2~3遍,润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水与醋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用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
解析:量取10.00 mL食用白醋用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倒入烧杯中稀释,再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然后定容。只要用滴定管,都要用待盛的溶液润洗,目的是避免误差。CH3COOH+NH3·H2O===CH3COO-+NH+H2O。由反应原理和坐标图可知:导电性最强时即醋酸与氨水正好完全反应生成CH3COONH4时,氨水体积为20 mL,所以所配制的醋酸溶液浓度为0.1000 mol·L-1,则食用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0 mol·L-1。
答案:(1)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 烧杯 容量瓶
(2)①0.1000 mol·L-1的氨水 确保反应时氨水的浓度为0.1000 mol·L-1
②CH3COOH+NH3·H2O===CH3COO-+NH+H2O
③1.000 mol· L-1
18.(10分)金矿开采、冶炼和电镀工业会产生大量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其中含氰化合物以HCN、CN-和金属离子的配离子M(CN)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测定污水中含氰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水样预处理: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 ,在p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蒸出所有的HCN,并用NaOH溶液吸收。
②滴定:将吸收液调节至pH>11,以试银灵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Ag++2CN-===[Ag(CN)2]-,
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水样预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样预处理的装置如右图,细导管插入吸收液中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准确移取某工厂污水100 mL,经处理后用浓度为0.010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了21.00 mL。此水样中含氰化合物的含量为________mg·L-1(以CN-计,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污水预处理的目的是将各种形态含氰化合物转化为可以测定的HCN。(2)为了保证生成的HCN全部被吸收,导气管要插入NaOH溶液中。(3)将导气管伸入NaOH溶液中有可能引起倒吸,所以将烧瓶位置挂高。(4)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也被NaOH溶液吸收,用硝酸银溶液进行滴定时消耗硝酸银溶液增多,结果偏高。(5)根据实验原理,2HCN~2CN-~AgNO3,m(CN-)=0.01000 mol·L-1×21.00 mL×10-3 L·mL-1×2×26 g ·mol-1×103 mg·g-1÷0.1 L=109.2 mg·L-1。
答案:(1)将含氰化合物全部转化为CN-
(2)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空
(3)防止倒吸
(4)偏高
(5)109.2
19.(12分)资料显示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反应时,硫酸可以被还原为SO2,也可被还原为氢气。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某同学拟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压强为101 kPa,温度为0 ℃)。
(1)若在烧瓶中放入1.30 g锌粒,与c mol·L-1 H2SO4反应,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在洗气瓶中加入1 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V≥________mL;量气管的适宜规格是________mL(选填:200,400,500)。
(2)若1.30 g锌粒完全溶解,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1.28 g,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烧瓶中投入a g锌且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b g,量气瓶中收集到V mL气体,则有:a g/65 g·mol-1=b g/64 g·mol-1+V mL/22400 mL·mol-1,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烧瓶中投入d g锌,加入一定量的c mol·L-1浓硫酸V L,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测得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m g,则整个实验过程产生的气体中,n(H2)/n(SO2)=__________________(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1)采取极值法处理,1.30 g锌粒和硫酸完全反应只生成SO2时,总共可以生成0.02 mol的SO2,SO2被碱液吸收至少需要NaOH的物质的量是0.02 mol,此时SO2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产物是NaHSO3,则在洗气瓶中加入1 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V至少是20 mL;如果完全产生氢气,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粗略估算气体在实验条件下的体积为448 mL,应该用500 mL的量气管;(2)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的质量,恰好为0.02 mol的SO2的质量,所以发生的反应是Zn+2H2SO4 (浓)===ZnSO4+SO2↑+2H2O;(3)根据表达式可以看出是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的原理;(4)依题意可知,锌过量,发生的反应有两个,Zn+2H2SO4(浓)===ZnSO4+SO2↑+2H2O、Zn+H2SO4===ZnSO4+H2↑,n(SO2)= mol,则生成SO2所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mol,所以产生氢气所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cV-) mol,n(H2)=(cV-) mol,n(H2)/n(SO2)==(64cV-2m)/m。
答案:(1)20 500
(2)Zn+2H2SO4(浓)===ZnSO4+SO2↑+2H2O
(3)得失电子守恒
(4)(64cV-2m)/m
20.(12分)根据下面给出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粗略测定由铜和锌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黄铜已加工成粉末)。
药品:稀硫酸、浓硫酸、氧化铜
实验装置:另有托盘天平可用。
根据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
(2)你选用的实验装置有(填装置编号)________。若需要组装,则连接的顺序是(用装置接口处的编号表示)________(若不需要组装,则不填)。
(3)称取a g黄铜粉样品进行实验,实验中你测定的其他有效数据是________。
A.生成H2的体积b L
B.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c g
C.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d g
D.反应后仪器和药品的质量e g
(4)计算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选择不同的方案会有不同的结果,答对一种即可给分。
方案一:Zn+H2SO4===ZnSO4+H2↑
65 22.4 L
x b L
x= g,w(Zn)=×100%
方案二:Zn+H2SO4===ZnSO4+H2↑
65 2
x c g-e g
x= g,w(Zn)=×100%
方案三:由于反应后剩余固体Cu的质量是d g,则Zn的质量是(a-d) g,w(Zn)=×100%。
答案:(1)稀硫酸
(2)方案一:A、E、F ①⑧⑨⑦ 方案二:A
方案三:A、G
(3)方案一:A 方案二:BD 方案三:C
(4)方案一:×100% 方案二:×100% 方案三:×1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