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学习目标
1. 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情入境,感受美
1.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
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4.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针对课堂上生成,进行引导。
二、自读自悟,感悟美
1. 文中蕴含哪些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勾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感受。
3.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美丽的光芒”“交响乐的美妙旋律”“旋律是那样美”“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等词,进而引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三、细读分享,深悟美
1. 欣赏乐曲,感悟美妙。
陌生的大城市不同于家乡的大森林,是什么使达格妮仿佛回到了她熟悉的生活呢?
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神态,体会达格妮的心理活动。
喜悦——联系上文,就能读懂“陶醉”。“陶醉”表明了达格妮的心情,她忘我地沉浸于音乐会,沉浸在美妙旋律中。读句体会达格妮的陶醉以及她对美的向往。
激动——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她激动得无法静听音乐。
惊喜——感受音乐的美妙,引读:忽然,她……因为……她不由问自己……由于激动……可……她听到了……
达格妮无法静听音乐,可她仍听到了,不只是听到,是……她怎样沉浸在乐曲中 她为什么能这样沉浸?因为献给她的乐曲旋律是那样美丽,那样动人。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1~4段,把描写音乐带给达格妮美好想象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勾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抓住课后2题中的句子读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2. 回忆往事,体会美好。
深究为什么说“我一定要送的,但不是现在”。通过对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学习第9段,回顾第4段:联系上文,抓住“信守”“奇妙”展开对话。再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个部分,体会音乐家的这份心意。
3. 接受祝福,感受美意。
⑴调换顺序导读,让学生感受写作顺序。
我们再按照时间顺序来读读这个故事。先读第5~8段。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姑娘,秋天……十年过去了,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梳着金黄色的长辫……现在,她知道了……体会插叙用在这儿的好处。
⑵要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通过深读深悟,感悟音乐家的美好祝福。
引导学生听音乐,读第11段。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出乐曲主题——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感悟年老的音乐家对青年人的祝福。
四、整体感悟,受启迪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蕴含的美。
此时,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五、抄写背诵,积累美
总结写法。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爱德华·葛利格
爱德华·葛利格(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
葛利格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关于作者
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