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一一〇中学
周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识记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内容
3、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培养叙事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材料)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用彩笔圈画出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材料)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叉 可鄙 虐杀 笑柄 瑟缩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jué bié( ) dàng yàng(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huǎng rán dà wù( )
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概括:“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指一名生填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2、在课文中找出相应段落,并划分层次
3-4 “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5-6 “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7-11 “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3、完成“课后练习二”,复习记叙文六要素
4、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用不同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3、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1
课前放歌曲《三月三》
一曲《三月三》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童年,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吧,或许都从中感受到那份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呢?昨天我们阅读了《风筝》这篇课文,谁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 (鲁迅的弟弟)对,他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探究鲁迅的这篇文章《风筝》
二、明确目标(材料上印出)1
1、体会本文用不同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3、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三、复习回顾5
1、这节课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上。昨天我们从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关于————————的事
2、初步感知文章,涉及到哪两个人物 (“我”和他的弟弟) (板书:“我” 弟弟)
四、体验人物、情感15
1、找一找在这篇文章里能够体现我和弟弟在放风筝这件事上观点不同的段落 (3、4段)
2、一名学生读3-4,其他人用彩笔圈画出对弟弟、哥哥描述的语句并分析探究其性格特点
弟弟(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采用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性格?)
肖像、神态、动作 喜欢风筝,胆小,心灵手巧
哥哥(2)“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师:你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鲁迅作为文学巨匠,那时候却又那样的想法?
(学生语塞,师进一步提示)我们与鲁迅所处的年代有什么不同?本文写于1925年,回忆的是20多年前的事。 “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受自身教育观念影响,认为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当时流行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平时受错误的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他还把这种观念强加给……生:弟弟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动作描写——表演——蛮不讲理、专横、自私
弟弟的不反抗说明封建的孝悌思想
引申:哥哥对弟弟的爱,浓浓的亲情
(3)中年哥哥又是怎样对待风筝的呢?文中那些段落体现出来了呢?由你自己的话概括。
第5段,偶然看了一本外国的关于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他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的,很粗鲁,很后悔。
(4)速读7、8段,用自己的话概述哥哥是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的(2种)
引申:鲁迅先生的这种知错就改的自省精神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哥哥专横自私、爱弟弟、有封建观念、知错就改……
弟弟善良、瘦小多病、心灵手巧、宽容大度……
五、质疑探究
1、朗读体会 5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读(1,2)(5,6)(11,12),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10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④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⑤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总结:
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六、课堂小结5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配以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七、开放式作业
风筝
哥哥 动作描写 知错就改 自省
弟弟 肖像,神态,动作 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