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重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听读朗读课文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文意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思考: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不义)
点拨:辨证分析(正面):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取义。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点拨:假设分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贤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点拨:因果分析: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结果),有甚于死者(结果)→舍生取义
思考:“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这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是心”: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性本善”的思想
点拨: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递进论说
,升华主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尔,后缀)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点拨:正面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羞恶之心,舍生取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相关链接: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点拨:反面举例论证: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见利忘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点拨:接受万钟→身外之物→丧失本心→停止;不受食羹→关乎生死→保有本心→舍生取义
五、论证思路
本文论点提出以后,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六、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1)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
今义:增多)?
(3)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动词,是)
(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3)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加何”)
七、当堂训练(PPT)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以“鱼”比喻“______
”,以“熊掌”比喻“______
”,从而提出了“__________
”的观点。
(生
义
舍生取义)
2.第一段可分为哪三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了比喻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3)__________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从开头到“故患有所不辟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一句)
3.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二、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课堂巩固(PPT)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为尊严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生为名声
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生为正义
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生为自由
明确: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
2.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名言?
明确: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明确:岳飞选择精忠报国。
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
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谭嗣同毅然留下,慷慨赴死。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填空。(4分)
(1)孟子,名
,字
,是
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
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为“
”,与孔子并称“
”。
(2)《孟子》主要是记述孟子到各国游说,以及同各种学派进行论辩的情况,阐发他的政治见解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部
散文,它以
方式,展开雄辩说理,辞锋犀利,富于哲理。答案:(1)轲
子舆
战国
孔子
亚圣
孔孟
(2)语录体
问答
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蹴(jiù)尔而与之
B.则凡可以辟(pì)患者何不为也
C.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
D.乡(xiānɡ)为身死而不受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B.
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恻隐之心)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D.
万钟于我何加焉(句末语气词)
解析:B指人的羞恶之心。
5.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6.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B
)(2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下列各组中“恶”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2分)
A.深恶痛绝??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死亦我所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2分)
A.
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解析:A.“之”解释为:代词/助词,的;B.“穷”解释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人/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C.“奉”解释为:侍奉/供养;D.“已”解释为:停止。
9.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C)(2分)
A.鱼,我所欲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帝感其诚。
解析:A.“……也”,表判断;B.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C.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加何”;D.被动句,应为帝被其诚所感。
10.下列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一筐饭,一豆汤食,得到它就能生,不能得到它就死。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用脚践踏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译:高官厚禄在我身上还需要增加一些。
11.对于文章《鱼我所欲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首先阐明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
12.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综合性学习。(9分)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4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
②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示例1)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
(示例2)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
(3)(示例1)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示例2)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示例3)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示例4)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
二、阅读理解(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②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③!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④应。
【注】①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②峻:苛刻。③无以:没什么用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
可爱者甚蕃
B.
刑法酷烈,乃至于斯
/
斯是陋室
C
.遂为之平反
/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故不为苟得也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
3.【甲】文中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句式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结合【乙】文的内容,用【甲】文的观点分析崔篆的形象。(4分)
【答案】
B
2.
(1)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你果然是个实实在在的仁义之人,然而当今就只有你一个人是君子,将来(如果你受到排挤谄害)会后悔吗?
3.①构成排比句,将今昔进行对比,强烈地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罗列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③论证了失掉“本心”的表现。
4.崔篆爱护百姓,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持道义,为身陷牢狱的两千多名无辜百姓平反,这正体现了孟子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7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目标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孟子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来看看孟子会如何选择。
新课导入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作者简介
轲
子舆
儒家
亚圣
思想家
教育家
仁政
性善
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听读朗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读准字音节奏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准字音节奏
文意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想要、喜爱
舍弃
同时得到或占有
选择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生命
道义,大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比喻论证
引出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且取得,指得以苟且偷生
讨厌,憎恨
做、干
超过、胜过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避患
辨
证
分
析
??
(正面)
舍生取义
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_______
,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
道义
丧失道义(不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探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那么
假如,假使
做、干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没有
假
设
分
析
(反面)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
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通过这种方法
活命
表转折,却
因此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这种心
丧失
不仅,不只是
不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贤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因
果
分
析
舍生取义
(原因)
(结果)
升华
主题
递
进
论
说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勿丧
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这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是心”: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性本善”的思想
一箪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箪
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吆喝
给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之心
舍生取义
得——生
舍——死
正面举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为了
侍奉
同“德”,感激
同“欤”,语气词
(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相关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放弃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接受万钟
不受食羹
排比
对比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停止
舍生取义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本文论点提出以后,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探究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知识积累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3、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
何不用也
今义: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
这种
判断动词
好处
增加
可以;用来
能愿动词
停止
已经
今义: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故(
)不为苟得( )也
得之则生,弗得( )则死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3.倒装句
所恶有甚于死者
此之谓失其本心
所恶有于死甚者
谓此失其本心
六、虚词
1.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的
宾语提前,这
不译
他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表示比较,比
表示对象,对、对于
3、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情愿
为了
做,接受
做
4、则:连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5.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一、写出下列划线字的拼音。
⒈一箪食(
)
⒉一豆羹(
)
⒊蹴尔而与之(
)⒋不屑(
)
dān
gēng
cù
xiè
当堂训练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鱼我所欲也。
⒉二者不可得兼。
⒊故不为苟得。
⒋是亦不可以已乎。
想要
兼得,同时得到
苟且偷生
停止、放弃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
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9.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见了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孟子
合作探究
1.本文以“鱼”比喻“
”,以“熊掌”比喻“
”,从而提出了“
”的观点。
生
义
舍生取义
2.第一段可分为哪三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了比喻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3)__________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从开头到“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一句
3.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舍生取义(
)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
对
比
论
证
论
证
对
比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论点
比喻论证
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感悟美点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论证之美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课堂巩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A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0.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C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11.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
)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A
C
D
B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为尊严
生为名声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生为正义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生为自由
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本心故,
二者皆可抛。
本心
2.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名言?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3.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
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
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谭嗣同毅然留下,慷慨赴死。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课堂小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
2.二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3.完成“思考探究一”。
三、预习检测
(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一词多义。
①为:故不为苟得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翻译下列重点句。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4.本文先以
设喻,得出 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论证。?
5.第一步推理是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 ,所以 ;因为 ,所以, 。?
6.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接着孟子还以 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以 的论证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答案:1.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2.(1)①“乡”同“向”,先前、从前。②“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③“辩”同“辨”,辨别。④“辟”同“避”,躲避。
(2)①做 为了 ②比 对
3.(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5)以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也应该停止了吗?
4.鱼和熊掌 “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
5.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 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 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6.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 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对比
7.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8.“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9.如:文天祥宁死不投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正音和节奏)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意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口译文段: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思考: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口译文段: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不义)
点拨:辨证分析(正面):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取义。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口译文段: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点拨:假设分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口译文段: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贤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点拨:因果分析: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结果),有甚于死者(结果)→舍生取义
思考:“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这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是心”: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性本善”的思想
点拨: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递进论说
,升华主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尔,后缀)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口译文段: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点拨:正面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羞恶之心,舍生取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口译文段:(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相关链接: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点拨:反面举例论证: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见利忘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口译文段: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点拨:接受万钟→身外之物→丧失本心→停止;不受食羹→关乎生死→保有本心→舍生取义
三、论证思路
本文论点提出以后,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四、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1)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
今义:增多)?
(3)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动词,是)
(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3)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加何”)
五、当堂训练(PPT)
六、深入探究
1.本文以“鱼”比喻“______
”,以“熊掌”比喻“______
”,从而提出了“__________
”的观点。
(生
义
舍生取义)
2.第一段可分为哪三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了比喻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3)__________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从开头到“故患有所不辟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一句)
3.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七、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八、课堂巩固(PPT)
九、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为尊严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生为名声
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生为正义
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生为自由
明确: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
2.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名言?
明确: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明确:岳飞选择精忠报国。
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
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谭嗣同毅然留下,慷慨赴死。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十、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导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他认为人之初,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
(2)故患有所不辟(
)
(3)蹴尔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然后从?????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甚于死者”就是????????。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8.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孟子·告子上;民贵君轻;性本善
2.因此,所以?
通“避”,躲避?
?踩踏?
?停止,放弃
3.D
4.(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
5.①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反??
②义?
不义
6.B
7.(1)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8.“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填空。(4分)
(1)孟子,名
,字
,是
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
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为“
”,与孔子并称“
”。
(2)《孟子》主要是记述孟子到各国游说,以及同各种学派进行论辩的情况,阐发他的政治见解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部
散文,它以
方式,展开雄辩说理,辞锋犀利,富于哲理。
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蹴(jiù)尔而与之
B.则凡可以辟(pì)患者何不为也
C.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
D.乡(xiānɡ)为身死而不受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B.
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恻隐之心)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D.
万钟于我何加焉(句末语气词)
5.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6.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下列各组中“恶”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深恶痛绝??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死亦我所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9.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2分)
A.鱼,我所欲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帝感其诚。
10.下列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一筐饭,一豆汤食,得到它就能生,不能得到它就死。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用脚践踏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高官厚禄在我身上还需要增加一些。
11.对于文章《鱼我所欲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首先阐明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
12.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13.综合性学习。(9分)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4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
②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②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③!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④应。
【注】①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②峻:苛刻。③无以:没什么用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
可爱者甚蕃
B.
刑法酷烈,乃至于斯
/
斯是陋室
C
.遂为之平反
/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故不为苟得也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
3.【甲】文中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句式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结合【乙】文的内容,用【甲】文的观点分析崔篆的形象。(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
2.二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3.完成“思考探究一”。
三、预习检测
(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一词多义。
①为:故不为苟得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翻译下列重点句。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4.本文先以
设喻,得出 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论证。?
5.第一步推理是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 ,所以 ;因为 ,所以, 。?
6.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接着孟子还以 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以 的论证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正音和节奏)
二、文意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
【得兼】
口译文段:
思考: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口译文段:
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______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
点拨:辨证分析(正面):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取义。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使】
【何不用也】
口译文段:
点拨:假设分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口译文段:
点拨:因果分析: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结果),有甚于死者(结果)→舍生取义
思考:“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这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
点拨: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递进论说
,升华主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豆】
【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
口译文段:
点拨:正面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羞恶之心,舍生取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口译文段:
相关链接: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点拨:反面举例论证: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见利忘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为身死而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口译文段:
点拨:接受万钟→身外之物→丧失本心→停止;不受食羹→关乎生死→保有本心→舍生取义
三、论证思路
本文论点提出以后,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四、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通“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通“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通“____”,恩惠,这里是_____的意思;“____”通“____”,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通“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一豆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增多)?
(3)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已经)?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__________
今义:动词,是)
(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通“_____”,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______)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_____”,“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_____”,“受”后面省略了宾语“_______”)(3)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________”)
五、当堂训练(PPT)
六、深入探究
1.本文以“鱼”比喻“______
”,以“熊掌”比喻“______
”,从而提出了“__________
”的观点。
2.第一段可分为哪三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了比喻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3)__________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3.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
4.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七、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
(2)论证之美
明确: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八、课堂巩固(PPT)
九、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____________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_______________
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_____________
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___________
明确: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
2.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名言?(记一记)
明确: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明确: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
十、本课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导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他认为人之初,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
(2)故患有所不辟(
)
(3)蹴尔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然后从?????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甚于死者”就是????????。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8.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