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周年
以“人”破“题”
中国史人物篇
一
人物
总览
古代史:
黄帝、商鞅、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张骞、
张仲景、华佗、司马迁、
孝文帝、祖冲之、王羲之、贾思勰、隋文帝、唐太宗、李白、杜甫、白居易、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鉴真、玄奘、宋太祖、岳飞、
文天祥、成吉思汗、元世祖、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关汉卿、毕昇、王祯、
明太祖、康熙、雍正、乾隆、郑成功、戚继光、郑和、
李时珍、曹雪芹。
近现代史:
林则徐、洪秀全、奕?、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张謇、蔡元培、鲁迅、李大钊、孙中山、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矛盾、
齐白石、徐悲鸿、冼星海、
聂耳、王进喜、雷锋、邓稼先、
焦裕禄、袁隆平、杨利伟、
翟志刚、屠呦呦。
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
“轩辕”是指( )
A、黄帝 B、禹 C、启 D、汤
2、《峄山刻石》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的内容,
该内容称颂的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
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
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
的。”“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与近代哪一人物有关( )
A、康有为 B、李鸿章 C、孙中山 D、毛泽东
A
C
以题获知
C
4、《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它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的曲作者是( )
A、聂耳 B、徐悲鸿 C、田汉 D、郭沫若
5、“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
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随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
倾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B、“两弹元勋”邓稼先
C、“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离不开
个人的
C
实践活动。
A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人物类别
人物名称
古代改革家
古代政治家
古代思想家
革命先行者
中外交往
民族英雄
先进人物
文学家
民族交融
近代化探索
商鞅
汉武帝
孔子
孙中山
张骞
林则徐
焦裕禄
曹雪芹
文成公主
张之洞
二
方法
探寻
材料一: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说:“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西方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
材料二: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二说明李鸿章的强兵救国梦有没有实现?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以题获知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
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
时代背景
在三段材料中,孙中山在中国民族危亡关头,他的救国理念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之时,国人面对外来的船坚炮利,终于开始“开眼
看世界”,当时对待中西学的态度有如下言论: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
两轮也” ——陈独秀
以史结论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
这三个人的对待中西学的态度一样吗?
人
做了什么事
在什么时候
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1、“因为旧贵族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
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
2、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了《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秋,世间无物抵
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他之所以如此
悲愤伤感是因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下列史实起到了反抗外来
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积极作用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C
B
B
“事”
“时候”
“影响”
三
热点
突破
热点一、2019年中国海军成立七十周年
1、船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交通工具,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更多的历史。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民族英雄 __________写下了这一豪迈并取得了“海波平”的最后胜利。
(2)1873年,北洋大臣__________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
(3)中国近代有海无防,为了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_壮烈殉国。
戚继光
李鸿章
邓世昌
2、21世纪是世界公认的海洋世纪.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国家兴衰之道时,深深感到海洋对一个民族、国家的盛衰荣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在郑和最后一次远征之后,此种行动就突然中止。政府又重申海禁,其大舰队不久也化为乌有。……明朝的海上战略缺少必要的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
(1)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海洋政策的转变。
材料二: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
由积极航海转向重申海禁。
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上海轮船招商局;
建立新式海军;
派人出国留学,培养海军人才。
材料三: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他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的海权思想。近代中国“有海无防”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四: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热点二、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
中国结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2)中国人民“富起来”主要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根据材料二概括并指出这一伟大决策的历史作用。?
?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推进中华民族日益“强起来”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
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上的伟大人物,无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发起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