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地主或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雇佣工人为劳动力,投资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学导读: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______,他创办_______,带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__”道路。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企业家。
2.找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对应的时期
产生与发展:
“短暂的春天”:
受挫与挣扎:
张謇
大生纱厂
实业救国
荣氏兄弟
卢作孚
侯德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辛亥革命
一战期间
一战后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荣宗敬
荣德生
张謇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经过26年的科场奋斗,取得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但他却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
——《条陈立国自强疏》
故事一:“实业救国”路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洋大臣(时为刘坤一)奏饬在通州设立机器纺纱厂....翰林院修撰张(即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
当时面临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
图为光绪23年(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的股票:
故事一:“实业救国”路
1895年张謇试办纱厂,但招商股不顺
1897年改为“绅领商办”
1899年正式开始生产棉纱
1903年张謇筹划建立分厂
该分厂于1904年招股 1907年生产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事一:“实业救国路”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 。1900年,与人合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03年独资经营。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
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事一:“实业救国”路
故事二:春天来临
自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10 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 。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荣氏兄弟发现一战(1914-1918)期间,面粉订购量激增,而进口棉纱锐减。1914- 1922年8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5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事二:春天来临
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这段期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
短暂
1926年张謇病逝后,大生纱厂借鉴欧美管理方法,整修设备,在艰难中挣扎图存。但沦陷期间遭到日寇的疯狂掠夺。抗战胜利后,内战又开始。大生公司面临洋货入侵、国内苛捐杂税、鲸吞蚕食的威胁,企业再次陷人瘫痪状态。
故事三:夹缝中的挣扎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事三:夹缝中的挣扎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后,西方列强带着资本和商品卷土重来。之后的抗日战争和内战也让荣氏损失惨重。虽多次扭亏为盈,但处境艰难。国民政府实业部企图用300万元的低廉价格将荣氏企业据为己有。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也在1936年企图利用债权吞食申新企业,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20世纪20年代以后,导致大生企业和荣氏企业“夹缝中求生存”的内外原因有哪些?
说一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艰难、曲折、坎坷、挣扎图存……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②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特点
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总体落后,部门、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
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受到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因此只能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曲折地发展。
从张謇、荣氏兄弟等实业家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强不息 爱国情怀
中国航运业先驱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在抗战期间冒着日军炮火抢运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堪称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大公图书馆旧影
“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研制的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他还把“侯氏制碱法”无私的奉献出来,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
有人这样形容近代以前的中国:
走
吼
手
叩头
交通基本靠
通讯基本靠
传媒基本靠
见面就是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老照片 新变化
交通通信方式的改变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交通通信方式的改变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自主设计了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
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 “黄鹄”号,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图为冯如和他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他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了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方便人们出行
促进商品流通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作用:
民国10年(1921年)所出版的《无锡指南》杂志,内刊无锡火车站至各站票价、时刻表,并写明「由锡站至沪特别快车约行二点二十二分」。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老照片 新变化
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改变
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改变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运动——剪开了一条锁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
剪辫
旗袍(改良)
中山装(设计)
西装(外来)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易服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华民国建立后,发布 “劝禁缠足文”。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劝禁缠足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跪
拜
握手
取消“老爷” “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礼仪称呼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为什么当时要改变旧的发式服装、革除缠足跪拜等陋习?
这些旧事物体现了压迫与不自由、不平等,除旧布新就是追求自由与平等。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的革新,对中国国民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婚丧礼节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饮食时尚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然而,即使在1941年……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著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沿海大于内陆
东南大于西北
城市大于乡镇
教育程度高的民众大于教育程度低的民众
新旧并呈 多元发展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