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热点链接】 2019年10月19日,《辉煌70年之荆州名片》播出《野生麋鹿的美丽天堂》。1991年,石首市在长江天鹅洲故道成立2
000亩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故道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说明曲流和故道的形成原因。
提示 地势低平,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说出流水地貌的含义。水平2:能够根据示意图、景观图等地理资料,辨认主要流水地貌。水平3:通过图文资料,描述几种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与流水堆积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水平4:结合不同景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几种常见流水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人地协调观:归纳人类活动与流水地貌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区域认知:能够归纳不同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野外实践,对河流地貌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
一 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谷剖面
上图中数字1表示河床,数字2表示河漫滩,数字3表示阶地。
1.判断正误。
(1)干旱、半干旱的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2)河流阶地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2.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
A.黄河三角洲
B.崇明岛
C.黄土高原
D.河谷
答案 D
解析 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场所和耕作的地方?
提示 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堆积物,地形相对平坦,且土壤肥沃,距河谷近,有充足的水源。
二 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与洪积扇
(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2.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1)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2)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1.判断正误。
(1)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2.冲积扇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答案 A
解析 河流从山谷中流出,地形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
3.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汊流较多;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故受波浪作用明显;多沙洲、沙岛发育。
主题探究 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左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右图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2)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
(3)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
[成果展示] (1)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草原土壤多植物根系固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2)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3)修筑防洪大堤,使曲流难以形成;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于防洪和航运,使曲流难以保留。
1.河流侵蚀作用的三个方向
2.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3.河流侵蚀地貌
时期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初期(A)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形谷
中期(B)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C)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槽型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圈内最典型的河流地貌是( )
A.大峡谷
B.三角洲
C.河谷平原
D.冲积平原
(2)西藏自治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 )
A.山麓冲积扇
B.河谷平原
C.冲积平原
D.高山地区
[科学思维] 流水侵蚀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地貌类型
河流上游地区,流水侵蚀强烈,多峡谷。
图示虚线圈内区域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聚落分布
在山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
西藏自治区海拔高,气候高寒,河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 (1)A (2)B
主题探究 流水堆积地貌
材料一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材料二 荆江,长江最为弯曲的河段之一,受裁弯取直的影响,长度处于变化之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
(3)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
(4)如果洪水泛滥,对河道形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成果展示] (1)湘江泥沙堆积而成。
(2)河床宽浅。
(3)会造成流水不畅。
(4)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洪积扇(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类型
分布
主要成因
地貌特点
洪积扇(冲积扇)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
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地势低平,堆积物细小,是河流堆积地貌的主体
三角洲
河口处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处堆积而成
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
(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
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
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
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
[科学思维] 流水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甲处位于山前,地形名称是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
[答案] (1)B (2)A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38页探究]
思路点拨 1.受地势影响,嘉陵江在青居镇附近发生弯曲,由于凹岸一侧水流速度比较大,对岸边岩石下部不断侵蚀掏挖,河水不断下切,以至于凹岸旁的岩石和山体都十分陡峭,长期的侵蚀加上重力的影响,凹岸边的岩石和山体崩塌,从而使河流慢慢向外移动,滩涂越来越大,曲流也越来越弯曲,最终发展成为“Ω”形状。
2.流水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如河流峡谷等;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等。
[教材第41页活动]
思路点拨 1.峡谷两侧为上升的断块山,海拔高;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峡谷深度大、里程长,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2.与地壳运动、地形、降水量、流水作用密切相关。
3.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感悟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教材第43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实验中,在斜面A中会形成V形谷,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在平面B中因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所以会形成冲积扇地貌,地势平坦开阔。
(2)第一次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水流速度越快,流水的侵蚀作用越强;第二次是为了说明坡度越陡,流水的侵蚀作用越强。启示:流水侵蚀作用会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还会导致河流下游含沙量增多,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所以在河流上游地区要注意保护植被,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通过野外活动,巩固和加深对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理解,初步学会野外地貌考察的一般方法,特别要注意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安全问题的考虑,通过该活动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
A.由细到粗
B.由粗到细
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
答案 B
解析 ①~④处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2.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A
解析 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即图a中的①处。
素养提升2 人地协调观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河段为“地上悬河”,二是该河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
2.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河道易发生变化。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观察学校旁边的河流,说明该河段河流地貌的特点及类型。
2.我国古诗词中对河流地貌的描述很多,举例说明某诗词描述的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分布。
3.能够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观察,设计实验。
PAGE
-
9
-第二课时 滑坡和泥石流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18日,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西北部发生泥石流。截至4月22日,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20多人失踪。此时,肯尼亚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对搜救行动和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肯尼亚泥石流发生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 肯尼亚正值雨季,暴雨引发泥石流。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说出滑坡、泥石流的含义。水平2:能够结合资料,总结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水平3:能够总结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水平4:能够结合地理资料,提出避灾、防灾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归纳人类对滑坡和泥石流的影响;适应自然规律,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区域认知:总结区域地理环境对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流水地貌类型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概念: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1.判断正误。
(1)滑坡就是冰川的冰体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2)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2.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滑坡发生在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平原地区
B.滑坡与泥石流成因相同
C.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和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D.滑坡和泥石流会引发地震
答案 C
解析 滑坡、泥石流都主要发生在山区;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降水,而滑坡不一定;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和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地震可能会引发滑坡。
3.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怎样的避险措施?
提示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主题探究 成因和危害
材料一 “易贡藏布”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通麦镇)的一条大河,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镇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流域在1902年和2000年分别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材料二 易贡地质灾害博物馆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易贡河流域频繁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
(2)滑坡、泥石流可能形成哪些地质地貌景观?
(3)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虽然严重,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大,为什么?
(4)为什么对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景观进行保护?
[成果展示] (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形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2)滑坡遗迹、泥石流沉积地貌、堰塞湖等。
(3)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4)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发展旅游。
1.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
影响因素
具体特点
1
地质构造
岩石破碎、岩层顺坡倾斜
2
地形坡度
坡度较大(但不超过40°)
3
降水特点
降水较多
4
地下水
丰富,岩体或土体湿度大
5
植被
覆盖度低
6
人为因素
采矿、修路、开垦等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完成(1)~(2)题。
(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2)影响图示滑坡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地形
D.人口
[科学思维] 滑坡的成因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水库蓄水
水库蓄水后,库区的岩体承受的压力增大。
水库蓄水后,水位涨落,滑坡几率增大。
季节变化
滑坡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图示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主导因素为降水。
[答案] (1)C (2)A
主题探究 防灾减灾
下图是我国山区道路两侧常见的工程图片。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该工程预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和该类型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
(2)简述应对上述地质灾害可采取的主要自救措施。
[成果展示] (1)灾害类型:滑坡。诱发因素:地震;强降雨和融雪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矿山开采等)。
(2)在山区暴雨后应保持警惕,如有迹象马上转移;滑坡发生时,应向两侧垂直于滑坡的方向撤离;遇滑坡无法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遇到危险时,及时拨打求助电话;滑坡发生后,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等)。
1.防灾减灾
(1)灾害监测
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研究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积极预测、预报自然灾害。
(2)灾害防御
非工程性措施
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灾管理、防灾教育
工程性措施
生物工程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
岩土体改造工程
稳定变形岩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水利工程
建设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固堤坝、建设防潮堤等
建筑工程
加固房屋、桥梁等建筑,达到抗灾要求
(3)灾中救援与救助
①灾前准备:储备救灾物资,加强救灾演练,选择救灾避难场所等。
②灾中应急:启动应急预案,积极调拨救灾物资和人员,打通救灾通道,抢救受灾人员,稳定灾区秩序,安置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安抚等。
(4)灾后恢复
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受灾家园。
2.自救与互救
(1)山区、半山区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3)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读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1)~(2)题。
(1)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2)若在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东北
D.向东南
[科学思维]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因
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谷。
a处等高线密集且向高处凸出,最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防御方法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逃生路径应与沟谷的方向垂直且向高处。
东北方向与沟谷垂直且向高处。
[答案] (1)A (2)C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45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及道路,淤塞河道,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滑坡多发区一般具有坡陡谷深、岩石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稀少、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等特点。防范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教材第46~47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我国泥石流分布广的原因:多山地,雨量集中,森林覆盖率低,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2)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2.(1)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形从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形坡度较大;②土壤质地特殊,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少;⑤黄土高原构造运动强烈,历史上多发地震,加剧了黄土高原表面的破碎和滑坡。人为原因:①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②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③植被的破坏等。
(2)黄土高原地表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黄河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黄土高原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工作可以调整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曲流在图中陡坎处。
(2)1948年。理由:上游有一段陡坎内侧树龄为10~20年。
(3)陡坎内侧为旧河道。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是指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更大。下图为某年9月7日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略图。完成1~3题。
1.我国9月7日前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 )
A.秦巴山区
B.横断山区
C.武夷山区
D.东北山区
答案 A
解析 根据9月7日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略图并结合我国地形分析,我国9月7日前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秦岭、大巴山地区。
2.地质灾害预报的依据是这些地区的( )
A.天气状况
B.地质地形条件
C.大型施工活动
D.水系特征
答案 A
解析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是指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故此次地质灾害预报的依据是这些地区的天气状况。
3.从全国看,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 )
A.4~9月
B.10月~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次年5月
答案 A
解析 从全国看4~9月是我国多雨月份,是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的月份。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据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下图为陕北地区1990年以来地方政府记录的黄土滑坡、崩塌按月统计结果图。完成1~2题。
1.造成陕北地区滑坡和崩塌数目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土质状况
B.降水差异
C.植被状况
D.人类活动
答案 A
解析 发生崩塌的斜坡坡度一般大于50°,发生滑坡的斜坡坡度一般小于50°。读图可知,陕北地区崩塌数目多于滑坡,这是因为陕北地区多为黄土,黄土具有直立性,坡度大,更易发生崩塌,A项正确。
2.导致3~4月份陕北地区崩塌数目上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工程建设
B.农业灌溉
C.降水增多
D.土壤冻融
答案 D
解析 3~4月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土层松动,更易发生崩塌,D项正确。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举例说明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主要地质灾害及分布。
2.关注新闻报道,锁定某重大地质灾害,分析其成因。
3.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灾害知识宣传。
PAGE
-
9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21日,内蒙古赤峰市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赤峰市气象台于21日8时5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未来12小时,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可能继续伴有扬沙天气。沙尘暴形成的地貌和气象条件是什么?
提示 地貌:地形起伏小,地表多沙漠。气象条件:多大风,空气干燥。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说出主要的风成地貌的类型和分布。水平2:能够根据景观图、示意图等地理资料,归纳风成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条件。水平3:能够结合资料,说出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水平4:能够结合资料,分析风成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地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与风沙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运用地理资料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区域认知:风成地貌的分布。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风沙活动特征及周边地区风成地貌的分布。
一 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风蚀地貌。
3.形态:被风长期吹蚀的岩石或土体,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被形象地称为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等。风蚀作用还可以形成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4.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称为雅丹地貌。
1.判断正误。
(1)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东部地区。(×)
(2)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风蚀作用。(√)
2.关于风蚀地貌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C
解析 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全年降水少的干旱地区。
3.风蚀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 岩石的软硬程度、风力大小和风向、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二 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形态: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3.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1.判断正误。
(1)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2)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携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2.下列地貌属于风积地貌的是( )
A.雅丹地貌
B.沙丘
C.溶洞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B
解析 雅丹地貌属于风蚀地貌;沙丘属于风积地貌;溶洞和长江三角洲都属于流水地貌。
3.简述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形成的异同点。
提示 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作用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三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通过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1.判断正误。
(1)风沙危害较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2)治理风沙活动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2.沙漠中种植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答案 B
解析 沙漠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故B项正确。
3.为什么草方格沙障能有效减轻风沙的危害?
提示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或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的半隐蔽式沙障。其功能: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二是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主题探究 风蚀地貌
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没有魔鬼的魔鬼城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也被人称作敦煌雅丹魔鬼城,千奇百怪的土堆,飞沙走石的狂风,在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的古代,这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貌,确实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魔鬼生活的地方。2015年9月,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境内的33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雅丹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
(2)雅丹地貌有何特征?
[成果展示] (1)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
(2)沟槽与垄脊相间分布;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1.风蚀地貌
分布
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条件
风力大,地表沙粒多,缺少植被
过程
风带起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
危害
吹蚀土层,降低土地生产力;种植季节,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伤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
表现
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2.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
地貌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或土体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
石柱或土柱
风蚀蘑菇
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岩石下部磨蚀强烈
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尤其是砂岩和花岗岩)长期在风蚀作用下形成
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形态
雅丹地貌
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体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
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雅丹地貌主要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下图为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科学思维] 雅丹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特点
根据地貌景观图判断其特点。
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地面支离破碎;土墩奇形怪状。
分布
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新疆气候干旱,多雅丹地貌。
[答案] (1)D (2)C
主题探究 风积地貌
悲凉壮观大漠古诗词
我国有很多描写沙漠的著名诗句。漫漫黄沙悠悠古道,驼铃声声夕阳残照;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优美的诗句描述了大漠的荒凉和壮观,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意境。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在沙漠中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2)流动沙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
[成果展示] (1)沙丘的缓坡朝向即风来的方向。
(2)流动沙丘可能掩埋道路和村庄,侵吞农田和牧场。
1.风积地貌
分布
干旱区
湿润区
类型
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河滨或湖滨、海滨沙丘
过程
风力受阻挡,风速减慢,沙粒堆积,缺少植被固定后会形成流动沙丘
枯水期,河床底沙源裸露,在定向风吹拂下,受阻形成沙丘
影响
掩埋道路、村庄,侵吞农田和牧场
—
2.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右图所示。
下图中等高线(单位:m)示意一种堆积地貌。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为(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江心洲
D.沙丘
(2)图示地貌区盛行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科学思维] 风积地貌特征判断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地貌类型
根据等高线形态和数值判断地貌类型。
图示地貌为沙丘地貌。
风向
迎风坡一侧坡度缓。
根据指向标可知,图示区域盛行风向是西北风。
[答案] (1)D (2)B
主题探究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一所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风沙活动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后来采取了如图二所示的麦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据调查发现,图中这片位于宁夏平原南端的绿洲部分地区退化严重。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部分绿洲退化的可能原因。
(2)简析草方格沙障能够防沙、治沙的原因。
(3)鉴于草方格沙障优良的治沙功能,有人建议可在西北大规模发展,请你分析其理由。
[成果展示] (1)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过度开垦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地沙化;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蒸发加剧,土壤变干、退化;绿洲西部紧邻腾格里沙漠,风沙侵蚀严重。
(2)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对沙丘表面的吹蚀;植物秸秆还能够使土壤保持水分,利于固沙植物成活。
(3)理由:草方格沙障的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芦苇等,来源丰富;原料绿色环保,工程对环境负面影响小;标本兼治,工程固沙、治沙的效果良好。
1.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力大且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完成(1)~(2)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D.适应恶劣环境
[科学思维] 风沙治理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石方格沙障
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降低。
可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
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
石方格沙障更适应恶劣环境。
[答案] (1)B (2)D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48页探究]
思路点拨 1.在西北风的吹拂下,颗粒大的沙黄土先沉积,颗粒小的黏黄土被风力搬运的最远,最后沉积。
2.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风蚀地貌;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风积地貌。
[教材第50页活动]
思路点拨 1.比较疏松的山地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质带到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由于该地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大风日数多,大风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质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2.风蚀长丘、风蚀劣地。
[教材第52页活动]
思路点拨 1.形态特点: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形的沙丘。其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而平缓,坡度在5°~20°之间;背风坡凹而陡,一般为28°~34°。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2.灌丛沙丘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灌丛沙丘植被在降低风速上起重要作用,对土壤风蚀也有重要作用,分布于绿洲边缘对于保持绿洲稳定,抵御和减少绿洲内部的风沙、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防止流沙向绿洲内部侵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第53~54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高立式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减少风沙流的携沙量;将沙粒阻挡在高立式沙障附近,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高立式沙障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减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两者相结合组成完整的防沙系统。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利用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解决冬春季节地表裸露问题,抑制风沙。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答案 D
解析 图中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
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
答案 C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素养提升2 人地协调观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用当地人称为“红胶泥”的砒砂岩土和沙混合成土,得到一种合理的土层及土壤改良配置方式,使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有效克服沙漠种植的某些不足,开创了一种新的沙漠治理方式。完成1~2题。
1.新形成的土壤表面“土皮”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水的下渗
B.防高温灼伤农作物
C.加大日温差
D.固沙防蒸发
答案 D
解析 新形成的土壤表面“土皮”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固沙防蒸发的作用,D项正确。
2.下列关于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为榆林竖起了一道防风沙屏障 ②发展节水农业,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促进农民增收 ④延长了产业链 ⑤大大减少了北京雾霾的发生频率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是为榆林竖起了一道防风沙屏障,①正确;发展节水农业,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②正确;农作物种植,促进农民增收,③正确;没有延长产业链,④错误;不能减少北京雾霾的发生频率,⑤错误。故选C项。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我国一些旅游景观以风成地貌为主,通过网络查找我国著名的风成地貌旅游景观,总结其景观特点。
2.找出古诗词中反映风成地貌的实例,并说明其反映的地貌形态。
3.查找我国风沙治理的典型案例,说出风沙治理的主要方法。
PAGE
-
11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10日2时,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的中国喀斯特地貌第一座跨高铁转体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首次转体——桥塔转体顺利完成。龙岩独特的地质地貌,溶洞较多,部分中下层溶洞已贯通为一个超大型溶洞,地下水非常丰富。喀斯特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水丰富,桥梁建设难度大,工程量大。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辨认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水平2:能够根据景观图、示意图等地理资料,说明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特点。水平3:能够根据地理资料,说明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水平4:能够运用地理资料,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地貌的景观特点与成因的关系。区域认知: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附近地貌景观,并进行分类,说明其特点。
一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成因
(1)喀斯特溶蚀地貌
代表形态:
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石芽群。
③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④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地下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
代表形态:
①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②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1.判断正误。
(1)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2)石林是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关系不大( )
A.岩石条件
B.生物条件
C.土壤条件
D.气候条件
答案 C
解析 喀斯特地貌与岩石、生物、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与土壤条件关系不大。
3.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到原来的2~4倍。据此判断,我国什么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典型?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南方地区或西南地区。因为南方和西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化学反应速率快,石灰岩被水溶蚀的快,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也就典型。
二 海岸地貌
1.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分类
①海蚀地貌
a.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b.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c.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②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1.判断正误。
(1)滨海地带的沙滩、泥滩主要是由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2)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柱和喀斯特地貌都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下列地貌形态中,属于海积地貌的是( )
A.石林
B.沙滩
C.海蚀崖
D.V形谷
答案 B
解析 四类地貌所对应的营造力分别是:石林——流水侵蚀、溶蚀;沙滩——海浪堆积;海蚀崖——海浪侵蚀;V形谷——流水侵蚀。
3.“岁月留痕”——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沿线,这里有一处被称作“十二使徒石”的奇怪崖壁。说出“十二使徒石”的地貌类型。
提示 “十二使徒石”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中的海蚀柱。
三 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
划分依据
类型
特点
分布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划分
大陆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
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3)分类:一般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两类。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4)分布: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
(5)意义: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1.判断正误。
(1)冰川地貌常见的地貌景观有V形谷、角峰、峰林等。(×)
(2)冰斗、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
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无关的是( )
A.挪威西海岸的峡湾
B.芬兰成为千湖之国
C.阿尔卑斯山上的角峰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D
解析 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与冰川作用无关。
3.分析挪威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提示 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谷地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主题探究 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桂林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有哪些?
(2)你是如何理解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画卷的?
(3)桂林地下暗河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4)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成果展示] (1)桂林位于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河流众多;该地区石灰岩广布。
(2)桂林山地和丘陵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所以山青;该地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含沙量小,河水清澈,所以水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广布,地上多峰林景观,地下多溶洞景观,所以洞奇、石美。
(3)地表水通过漏斗进入地下溶洞。
(4)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石条件
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
地下水条件
地下水循环通畅
2.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定义
形成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流过,对岩石溶蚀和侵蚀而成的;溶蚀和侵蚀面积大的形成洼地;没有被溶蚀和侵蚀的岩石形成峰丛,进一步溶蚀形成峰林→孤峰→残丘
洼地
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洼地
峰丛
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部相连
峰林
成片分布的呈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
单个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单个孤立的石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而成
地下河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的地下河道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含有Ca(HCO3)2的水沿溶洞顶部细小裂隙渗出变成CaCO3后不断沉积在洞顶,不断向下延伸形成石钟乳。滴落到洞底的岩溶水,不断沉积,向上伸展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应用
立体农业
利用坝子发展农耕业,利用丘陵发展林业
旅游
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发展旅游业
地下水应用
地下水出露会形成泉水,干旱时期可以抽取地下水解决灌溉问题
喀斯特地区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地下喀斯特,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溶洞里最常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下图为石钟乳的形成过程。完成(1)~(2)题。
(1)石钟乳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沉积
(2)桂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其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具有可溶性
B.地形相对较平坦
C.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人类活动频繁
[科学思维] 喀斯特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因
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沉积。
石钟乳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地理条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 (1)D (2)A
主题探究 海岸地貌
材料一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于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材料二 沙滩是我国旅游的圣地,如三亚沙滩、乳山白沙滩等。沙滩也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游玩嬉戏的场所。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十二使徒岩的形成受到哪种力的作用?
(2)十二使徒岩会不会一直存在?
(3)沙滩是哪种作用形成的?
(4)沙滩乱堆乱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成果展示] (1)海浪侵蚀作用。
(2)不会一直存在。十二使徒岩受海浪侵蚀作用,会不断缩小,崩坍。但海浪的侵蚀作用也可能会形成新的酷似岩石。
(3)海水沉积作用。
(4)破坏沙滩旅游环境等。
1.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
(1)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对波浪挟带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2)海蚀地貌:海岸线在海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3)类型
类型
成因
海蚀穴
潮汐高潮面的波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崖
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
海蚀拱桥
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
海蚀平台
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
2.海积地貌
(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
(2)分类
类型
特点
海岸类型
海滩
砾滩
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
岩石海岸
沙滩
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
砂质海岸
泥滩
由淤泥组成
淤泥质海岸
沙坝
呈长条形堤状
砂质海岸
“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拱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完成(1)~(2)题。
(1)“蓝窗”的形成过程中,主导作用是( )
A.海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地貌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科学思维] 海岸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因
海岸地区,受海水作用影响大。
“蓝窗”位于地中海,是海水侵蚀形成的。
类型
根据形态判断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归类。
“蓝窗”为海蚀拱桥,与其成因相同的是海蚀崖。
[答案] (1)C (2)B
主题探究 冰川地貌
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大约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第四纪冰期的遗迹很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形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的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2)冰川有哪些类型?冰川地貌有哪些类型?
(3)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湖泊群是怎样形成的?
[成果展示] (1)新雪升华再结晶形成粒雪;粒雪在压力作用下塑性变形,提高密度,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产生冰川。
(2)冰川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3)由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地积水而成。
1.冰川
(1)概念: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划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①大陆冰川又称“冰被”“大陆冰盖”,是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大型冰川。表面大致平缓、中部略厚,呈盾形,规模比山岳冰川大。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和格棱兰岛上。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岛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②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山岳冰川发育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
2.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
(3)冰川地貌类型
①冰川侵蚀地貌
a.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b.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c.刃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d.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形。
e.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深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
f.冰蚀湖: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谷地向下移动时,往往夹带巨大的破碎的岩石前进,它可以磨蚀地表成为凹地,积水后形成湖泊,称为冰蚀湖。如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岳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湖;俄罗斯科拉半岛、芬兰境内和加拿大东部的大多数湖泊、北美五大湖群等,是大陆冰川形成的冰蚀湖。
②冰川堆积地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a.冰碛地貌:是由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如欧洲西部波德平原属于典型的冰碛地貌。
b.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如日内瓦湖。
下图中灰黑色区域为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完成(1)~(2)题。
(1)灰黑色区域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古代绿洲聚落遗址
B.第四纪冰川分布中心
C.煤炭资源分布区域
D.人口分布密集地区
(2)甲处平原呈现波状起伏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是( )
A.冰川运动过程中挟带物质的沉积
B.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表土的堆放
C.河流突发性大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D.古代城堡建设所造成的人为堆高
[科学思维] 冰川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冰川分布
图中灰黑色区域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的高山地区。
地势高,气温低,为冰川分布区。
冰川地貌成因
甲处平原为欧洲中部的波德平原,多为冰碛地貌。
其波状起伏是由于历史时期冰川运动过程中挟带物质沉积形成的。
[答案] (1)B (2)A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55页探究]
思路点拨 1.海岸地貌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一般曲折陡峻,海岸堆积地貌相对平缓。海岸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一般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两类。在我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较多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
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和暗河。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
2.由于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主导性外力作用也不同,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即使是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也不相同。
[教材第58~59页活动]
思路点拨 1.标注略。“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四省市区。
2.喀斯特地貌地表景观有溶沟、石芽、峰林等。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峰丛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地下景观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等。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流水溶蚀、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教材第60~61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
海蚀崖是高出海面的陡崖;海滩是与陆地连接的沙砾泥质堆积体;沙嘴是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离岸堤是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是离岸有一定的距离且高出海面的沙堤,长度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不等,宽度几十米至几百米。
(2)沙质海岸属于海积地貌,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沙岸坡缓水清,适宜开辟海滨浴场等。
(3)人工挖沙破坏沙坝,海岸将会受到强烈冲蚀而使陆地上的道路、农田、村舍或其他人工建筑物遭到破坏。
2.(1)通过地图和图片,加深理解岬角的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等。
(3)甲为非洲,乙为亚洲,丙为南美洲。
[教材第63~64页活动]
思路点拨 1.U形谷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岳冰川侵蚀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形。冰川沿由地面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等地形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冰川的刨蚀作用使原沟谷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因此,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形成两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形谷底或两壁常能发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V形谷分布于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2.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加深对冰川地貌的理解。
3.(1)青藏高原典型特征为“高寒”,故常见地貌类型为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如角峰、冰斗、刃脊、U形谷、冰蚀湖等)和冰川堆积地貌;内蒙古高原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作用强,故常见的地貌类型为风成地貌,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风力作用从西北地区带来的较细的沙粒被搬运至此沉积,故黄土高原属于风积地貌;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且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在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
(2)上游河道窄,呈V形,主要受流水的下蚀、溯源侵蚀作用;中游以侧蚀作用为主,河道拓宽加深,且河床不对称;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更为开阔,河道两旁为宽广而平坦的冲积平原;河口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口三角洲。
4.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地貌的理解。GNSS接收机具有定位和导航功能,可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行进的方向。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
读欧洲第四纪冰川分布图,完成1~2题。
1.A半岛西部海岸的地貌景观主要是( )
A.峡湾
B.“U”形谷
C.冰斗
D.冰蚀湖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A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西部海岸的典型地貌景观是峡湾。
2.第四纪冰期时,B地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侵蚀
B.冰川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示箭头,当冰川运动到B地时停止运动,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土石在这里堆积,形成了堆积地貌,B项正确。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读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图,完成1~2题。
1.按其形成过程的先后,四幅图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④②③
答案 B
解析 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常有海蚀穴形成,海蚀穴逐渐扩大成海蚀拱桥,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陡崖,①是海蚀穴形成前,④是形成海蚀拱桥,③②海蚀拱桥垮塌,故B项正确。
2.下列哪个地区的沿海此类地貌较为常见( )
A.天津
B.江苏
C.上海
D.福建
答案 D
解析 海蚀崖是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天津、江苏、上海的沿海多为泥质海岸,无法形成海蚀崖。福建沿海多为基岩海岸,有利于形成海蚀崖。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归纳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主要常见地貌的表现形式。
2.找出古诗词中反映海岸地貌的实例,并说明其反映的地貌形态。
3.“天涯海角”景区有我国最为著名的海岸地貌,请上网查找相关图片和地貌名称。
PAGE
-
14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喀斯特地貌 ②可溶性 ③峰林 ④溶洞 ⑤石钟乳 ⑥峡谷 ⑦V形 ⑧河床 ⑨冲积扇 ⑩冲积平原 ?泥石流 ?干旱、半干旱 ?西北 ?风蚀蘑菇 ?风蚀沟槽 ?沙丘 ?海浪 ?海蚀柱 ?山岳冰川 ?中低纬高山 冰川槽谷 峡湾
素养突破
区域认知——以地貌的区域差异为例
1.区域认知概述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是认识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与联系,比较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异规律;这些差异与联系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区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区域、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
使用区域地图;加强空间定位;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加强区域的对比与分析;利用乡土素材;进行区域调查;发现和解决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据区域优势,服务区域发展。
2.中国著名地貌景观分布
地貌类型
著名景观
喀斯特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路南石林,贵州荔波、织金洞、龙宫,重庆武隆,广西桂林山水,广东七星岩,湖南黄龙洞,辽宁本溪水洞等
丹霞地貌
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峡谷地貌
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等
黄土地貌
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沟谷地貌
海岸地貌
台湾野柳,海南南天一柱,浙江潮音洞等
风成地貌
在新疆、甘肃西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广泛分布着雅丹地貌、沙丘、风蚀柱、风蚀城堡等风成地貌,著名的景观有新疆楼兰古城雅丹地貌、新疆乌尔禾魔鬼城、甘肃敦煌三垄沙雅丹地貌等
火山地貌
黑龙江五大连池、云南腾冲火山群、黑龙江镜泊湖、内蒙古阿尔山、长白山天池等
【迁移应用】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完成(1)~(2)题。
(1)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下“神宫”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2)下列我国著名溶洞与所在地区组合正确的是( )
A.路南石林—湖南
B.武隆喀斯特—贵州
C.七星岩—广东
D.织金洞—云南
答案 C
解析 路南石林位于云南;武隆喀斯特位于重庆;七星岩位于广东;织金洞位于贵州。
综合实践
地理论文撰写
1.题目:地形对中国高铁线路建设的影响
2.搜集资料
(1)中国高铁发展现状;(2)中国地形图;(3)中国高铁网;(4)典型高铁线路建设;(5)中国高铁发展规划。
3.专家咨询
[展示与评价] 地形对中国高铁线路建设的影响
1.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1)线路长度居世界第一;(2)高铁建设发展迅速;(3)高铁技术最全面的国家;(4)高铁客运量发展迅速;(5)发展最为迅速的交通运输方式。
2.高铁网布局特点
(1)东部密集,西部稀疏;(2)平原密集,山区稀疏;(3)多个省区高铁网已经形成;(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高铁网极为稀疏。
3.地形对高铁建设的影响
(1)地形是影响高铁布局的重要因素;(2)桥梁和隧道是高铁线路布局的重要形式;(3)高铁线路以直线为主,弯曲度小。
自我评价:通过本次论文撰写,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增强了地理实践力。
教师点评:本论文对我国高铁建设进行了归纳总结。地形对高铁建设的影响应再丰富些。
?方向与建议
1.选择最新高铁或其他重大交通工程,分析地形对该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2.调查家乡地貌,撰写地貌论文。
3.搜集特殊地貌景观图片,说明其景观特点及成因。
?展示与评价
略。
专题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形部位
等高线特征
地形部位
等高线弯曲,向高值弯曲
山谷
等高线弯曲,向低值弯曲
山脊
等高线闭合,中部低四周高
盆地(洼地)
等高线闭合,中部高四周低
山地(山峰)
等高线重叠
陡崖
连接两条山谷线和山脊线
鞍部
2.判断地形类型
>500米
200~500米
<200米
四周高,中部低
等高线密集
内部稀疏,边缘密集
等高线较为密集
等高线稀疏
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盆地
3.判断坡度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4.陡崖的相对高度:(n-1)d≤H<(n+1)d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5.水系形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迁移运用】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
(1)图中M处地形的相对高度为( )
A.508米
B.264米
C.198米
D.369米
答案 D
解析 图中M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合,为陡崖,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根据陡崖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n表示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可算出相对高度为300≤H<500,故D项正确。
(2)M处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
A.跳水运动
B.漂流运动
C.攀岩运动
D.滑雪运动
答案 C
解析 图中M处为陡崖,最适宜开展攀岩运动,C项正确。
(3)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
A.图中两城镇
B.隧道口F处
C.陡崖的崖顶
D.山坡D处
答案 B
解析 图中隧道口F处与A处之间等高线上疏下密,坡度上缓下陡,为凸坡,A处不能观测到F处,B项正确。
专题二 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山峰坡度陡、土层薄,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并导致荒漠化(石漠化)。
2.喀斯特峰丛山地植被少,土层薄,降雨时,地表径流容易在地表低洼处汇集,形成洪涝;喀斯特峰丛山地岩石裂隙、地下漏斗、地下暗河发育,地表不易储水。
3.喀斯特峰丛峰高坡陡,地形复杂,可发展立体农业,根据不同的高度和坡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顶部地区,山崖陡峭,应保持生态环境,发展水源林,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山腰处,坡度较大,可发展经济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山麓地区,峰丛之间的洼地,地形起伏小,可发展经济作物或种植粮食作物。
4.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小且分散,环境承载力小,环境压力大,将一部分居民迁出,有利于减轻当地环境压力,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收入,改善生态条件。
【迁移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乱石缝地整理是一种土地整理方式,它是通过爆破,取出土中露出地表的石块,同时取石砌坎,碎石垫底,铺上秸秆,回填土方,归并田间地角零星地,并进行沟渠、林、路的配套设施建设。
(1)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为减缓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进行乱石缝地整理。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
答案 (1)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保水性差;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2)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不平,通过土地平整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减缓地块坡度,降低耕作难度;
通过地表碎石垫底,铺上秸秆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径流,降低流速,从而减缓水土流失;同时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 第(1)题,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土壤贫瘠、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等方面去分析。喀斯特地貌峰岭众多,地形崎岖,平地少,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水下渗明显,地表存水难,不利于灌溉,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第(2)题,取出土中露出地表的石块,可以增加地块中土壤比例,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便于耕作;地表崎岖不平,通过土地平整可以减缓地块坡度,增加耕地面积,降低耕作难度,减缓水土流失;通过地表碎石垫底、铺上秸秆,可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径流,降低流速,同时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2017·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1)~(2)题。
(1)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景观图判断地貌类型,体现了综合思维;根据地貌特征判断聚落的分布,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利用景观图判断地貌类型,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根据地貌特征判断聚落的分布,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
答案 (1)B (2)B
(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水库建设为背景,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影响地貌的主导因素,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根据山前平原的位置特征,判断地貌类型及成因,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根据区域特征分析地质作用,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
答案 (1)B (2)C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