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蝶恋花》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蝶恋花》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9 11: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蝶恋花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仕途显达,官至宰相。乐于引荐人才,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作者简介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其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本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抒写悼惜春残花落,好景不常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语意十分蕴藉含蓄,通篇无一字正面表现思情别绪,读者却能从“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徘徊”等句,领会到作者对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暗示和深深的叹恨。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工巧而流丽,风韵天然,向称名句。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离恨相思之苦(离恨苦)
鉴赏分析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找出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这些景物又是如何体现词人的情感的?
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
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
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燕子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明月
在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①登高(“独上高楼”)
看不见(“望尽天涯路”)
②写信(“欲寄彩笺兼尺素”)
无处寄(“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西风凋碧树”夸张,突出西风之烈,比喻相思对主人公的煎熬和摧残之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行为描写,通过行为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三句纯用白描,语言洗净铅华。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上片写长夜相思之苦。
融情入景,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写登楼望远的愁思。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思念远人的殷切心情和无处寄情达意的失望惆怅,表现得委婉而又尽致。
总结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