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07:36: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
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
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
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B.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君逆寡人者(忤逆,不顺从)
C.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D.伏尸百万(横尸在地)
长跪而谢之(道歉)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5.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虽然,受地于先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
此皆布衣之士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列对各句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2分)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十分好)
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
了)
D.与臣而将四矣(和我将来四个人了)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2分)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13.综合性学习。(12分)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_____________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尽人生酸辛
14.理解原文内容,填空。(4分)
(1)秦王企图用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一事。“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唐雎维护领土完整的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恫吓唐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0分)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①。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释】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这里指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臣未尝闻也
____
(2)长跪而谢之曰____
(3)魏来求救数矣
____
(4)王虽欲救之____
(5)是亡一万乘之魏
_______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18.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9分)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6分)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与臣而将四矣。
③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
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
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
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解析:B项中“休祲”的“祲”读音应为jì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B.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君逆寡人者(忤逆,不顺从)
C.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D.伏尸百万(横尸在地)
长跪而谢之(道歉)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2分)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解析:A项,“仓”同“苍”;B项,“错”同“措”;D项,“与”同“欤”。
5.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2分)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解析:“挠”的古义是“屈服”。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
解析:“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虽然,受地于先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
此皆布衣之士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于”的意义都是“从”;B项“虽”的意义分别是:虽然/即使;C项“之”的意义分别是: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以”的意义分别是:因为/用来。
8.下列对各句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D项应为倒装句。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C
)(2分)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十分好)
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
了)
D.与臣而将四矣(和我将来四个人了)
解析:A.“加惠”应译为“施予恩惠”。B.“虽”应译为“即使”。
D.正确的翻译为“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D )(2分)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解析:秦王只是为唐雎的话和行动所惊吓,他不会彻底放弃他的野心,故D项错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13.综合性学习。(12分)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体悟经典之美 
②继承传统文化
③经历文化濡染 
④发生气质变化
(2)阅读下面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登高览景,俯瞰脚下,景点布局,景物搭配,游览路线都了然于心。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精读细节,有利于深刻领悟文章主旨。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摘抄、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14.理解原文内容,填空。(4分)
(1)秦王企图用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一事。“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唐雎维护领土完整的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恫吓唐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易地
出使秦国
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二、阅读理解(20分)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①。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释】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这里指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臣未尝闻也
__曾经__
(2)长跪而谢之曰__道歉__
(3)魏来求救数矣
__多次__
(4)王虽欲救之__即使__
(5)是亡一万乘之魏
丢失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答案:(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
18.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9分)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拒绝秦王以大易小__,【乙】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让秦王出兵救魏国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__有胆有识,热爱祖国__的人。(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甲】文是节选部分,根据原文第一段的内容,秦王包藏祸心企图以大易小,侵吞安陵的土地,唐雎的使命就是拒绝秦王以大易小,维护国土的完整。【乙】文中从唐雎的语言描写:“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可以得知此行唐雎的使命是让秦王出兵救魏国。从唐雎的言行可见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热爱祖国的人。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6分)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与臣而将四矣。
③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答案:示例:①句: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雎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③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雎,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我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白费口舌了。
【乙文参考译文】
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
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秦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唐雎出发。
唐雎见到了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却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臣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
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雎游说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