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9 23: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上)历史期中质量检测
命题人:审核人:
(考试时长: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B.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
C.体现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2、《尚书·酒佶》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主权在民 C.兼爱尚贤 D.道法自然
3、《荀子·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材料体现荀子( )
A.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B.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
C.对实际功利的追求 D.对“德治”思想的继承
4、图1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5、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儒学危机的出现
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他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仁政思想 C.阴阳依存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思想
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 C.《甘石星经》 D.《丹经》
8、2020年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发掘了一处唐代贵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中发现了一方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墓志铭(见图2),这是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迹真品。对该作品艺术风格描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阆风有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 B.颈健而不失飘逸,舒展而不失沉稳
C.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 D.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9、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D.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10、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1、明末学者李二曲所著《体用全学》列出“明体类、适用类”等具体书目,其中“明体类”多为理学丛书;“适用类”则丰富而博杂,包括《文献通考》、《经世挈要》《武备志》《经世八编》《律令》《农政全书》《水利全书》《泰西水法》《地理险要》等。这反映出当时( )
A.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B.理学研究范畴得到拓宽
C.崇尚科技的观念盛行 D.经世致用学风影响较大
1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13、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走近京剧、了解国粹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演出;②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③“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中有梅兰芳;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古罗马驮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思想的是( )
A.美德即知识 B.认识你自己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追求生命的价值
15、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对话,消除一切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内心,从而发现真理。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
A.主张认识你自己 B.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C.追求至善的生活 D.强调师生平等对话
16、亚历山大大帝访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表明,第欧根尼( )
A.捍卫思想自由独立 B.具有浓厚民主意识 C.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D.反对王权专制暴政
17、某学者认为:“他们的目的只是想把基督教变成具有更多人情味和世俗色彩的宗教,让基督教多一点儿人情味,少一点儿神圣性;多一点儿尘世色彩,少一点儿天国气味。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宗旨。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这一宗旨。”他们发动的运动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8、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 )
A.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B.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C.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举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19、受但丁及其诗歌的影响,意大利俗语文学发展迅猛,独领风骚的是托斯卡纳地区的作家。意大利的文化精英对俗语文学的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16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
A.重视文化创新忽略了历史传承 B.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
C.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D.商品经济颠覆了民众的神学观
20、1485-1536 年,英国获得自治权的城市仅13个。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百年间达150个之多。这反映了当时( )
A.圈地运动助推城市化进程 B.启蒙思潮引发了革命风暴
C.宗教改革影响到国家治理 D.工业革命改善了城市风貌
21、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胡登在《致萨克森选侯书》(1520年)中指出:“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正当!”他呼吁:“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由此推知,当时德国( )
A.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已成为社会共识 B.国家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C.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 D.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
2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主义,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韦伯主张(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才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23、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字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24、法国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1792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并于第二年正式向公众开放。18世纪卢浮宫的功能发生变化是因为( )
A.加强王权的政治需求 B.复辟因素的彻底根除 C.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 D.宫廷文化的日益普及
25、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制观念已经动摇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18 世纪后期,法国学者雷纳尔把美洲描述为“低劣”或“退化”的对象,以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同时又赞扬美洲印第安人对自由的维护。对此理解合理的是,该学者( )
A.鼓励美洲的民族独立 B.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
C.提倡不同文明的交融 D.力图宣扬欧洲启蒙思想
27、康德说:“一个人确实可以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这说明康德主张( )
A.自由是个人应有权利 B.理性可以被相互转让 C.人要勇于批判与反思 D.建立公正的和谐社会
28、英国工业革命史专家卡内夫斯基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动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特在其专著中详细地论证了水动力在两个半世纪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贡献。据此可知( )
A.蒸汽动力并未对工业革命产生影响 B.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C.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更为多元化 D.新工业布局仍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9、有学者谓:“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在与各种反对意见的论争中,达尔文学派逐渐形成。下列项中与之不相符的是( )。
A.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B.第一个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C.赫胥黎论证人的构造“尤其和猿更接近”
D.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30、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导言中写道:“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因为人类果真见到天主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然会感到种动力促使人趋向于规范的生活,去实行各种道德,可以从万物中看出来造物主确实是真美善之源。”这主要反映了( )
A.哥白尼对科学的热爱 B.理性主义的影响
C.天主教会的腐败堕落 D.早期科学研究的动因
31.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
A.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32、19 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科学种族主义,根据这种理论,白人被定义为最智慧、最高贵的人种。19世纪60年代,科学种族主义又结合了《物种起源》中的“适者生存”,认为白人已经进化到比其他人种更高的状态。“白人有责任把文明带给其他人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科学种族主义支持了殖民活动②科学种族主义的发展是理性走向极端的一个例证
③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④科学种族主义本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欧洲的实力增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3、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讲述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精美的睡袍,为了能使书房中的家具与睡袍相称,最后他把书房中的家具全部都换掉了,但他却感觉“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狄德罗意在( )
A.指明国家政治要顺应民主潮流 B.批判人们对于财富的无限追求
C.揭露封建神学束缚了人们精神 D.告诫人们应该理性地对待生活
3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魏源《海国图志》与但丁《神曲》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35、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道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新教传教士 D.奥斯曼土耳
36、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地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
C.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D.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
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据材料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但面对外来文化冲击,也并非立即就能接受,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蒙学教育发展较快,这时期编写了众多蒙学教材,主要有:识字类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等;思想类教材,如《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历史类如《蒙求》、《咏史诗》等;工具类如《杂抄》、《俗务要名林》等;另外还有专门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编写的教材,如《兔园册》、《文场秀句》等。这些教材,篇幅短小,句子较短、语言简练,采用韵语的形式表达,音韵流畅,铿锵悦耳。它将识字教学、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识字教学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品德习惯,教学生如何做人。
——摘编自陈玉英《唐代蒙学教育研究》
材料二:
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与成人没有差别。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来到世间的,为拯救灵魂,儿童从幼年起就要接受基督教教义的教育。儿童在家里任何事情上都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否则即受惩罚,甚至当大人们外出的时候,儿童在家里也必须安安静静地坐着。
到了近代,儿童逐渐被发现,夸美纽斯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比作比.金银珍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应通过教授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以使他们全面发展。到卢梭时期,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反对成人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为科学研究儿童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欧洲儿童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艺复兴的“理性”主要指“知识”或“智慧”,是强调人对社会的认识,而非近代理性主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控制,对世界、自然的能力,这在本质上是‘知性问题’,而不是理性问题”。
启蒙运动中“理性”的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不满足于人性表面.上的解放,他们还要满足人性的需要,底实现人本身的解放。他们向过去获得了追求人性解放的正当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可资借鉴的方法,只有依靠自己,依靠人类理性的力量,解决当代人的追求。因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运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君主立宪等设想,以保障天赋人权的实现。这些政治理念的出炉不是试验的方法,更非前人成果的借鉴,而是启蒙思想家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设想出来的,这种方法即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
——摘编自姜雅莉《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启蒙运动的“理性”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理性”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中的“理性”思想的内涵拓展,并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高二·期中考·历史参考答案
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B
B
C
A
B
C
D
C
D
B
B
C
A
A
B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B
C
C
A
C
C
D
D
C
B
B
D
A
C
D
A
B
D
37. 【答案】
(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
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
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践,因此不如佛学。
38.【答案】
(1)特点:
①编写教材种类多;②教学内容丰富(全面);
③带有功利性教学价值取向(受科举制度影响较大);
④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教学思想伦理化倾向明显(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意义:
①有助于推动教育发展;②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促进国家人才培养;
③为后来蒙学发展奠定基础(提供经验教训)
(2)变化:①从原罪观到儿童无罪论(从性恶论到性善论);
②从预成论到关注儿童的特殊性(从否认儿童差异性到关注特殊性)
③从宗教教育到人文主,义教育;从压制天性到尊重个性;
④从经验化到科学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化、广泛化。
原因: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②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③教育观念的革新;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9.【答案】
(1)特点:目标明确——实现人本身的解放;方法新颖——运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创新——启蒙家们设想的蓝图;影响深远且广泛,波及世界。
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
(2)拓展:古希腊时期—“理性”是一种崇尚知识(爱智慧)和自由探索(好学深思)的人的自信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是强调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控制,对现世、自然的自主追求能力。
影响: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发展和转型;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
同课章节目录